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两者有何区别?

文化   2024-12-01 23:23   安徽  

“奴才”和“臣”都是清代臣子的自称,不过两者的区别非常大,有严格的使用限制,不能混用。

“奴才”这个词,在清朝之前曾是专门骂人的话,只有宦官才会自称奴才。唐朝房玄龄的《晋书·刘元海载记》里面说:“颖不用吾言,逆自奔溃,真奴才也。”

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也写道:“世之鄙人之不肖者为奴材。”

这看起来都不是什么好话啊,怎么会有官员愿意自称奴才呢?

根据《清稗类钞》记载,女真人曾向高丽进贡,自称“后金国奴才”,可见自称奴才算是满人的一种习惯俗成。满人里面有个群体叫做“包衣”,可以说是世世代代为满清贵族服务的群体。清军入关之后,一些包衣不管是做了官啊还是做了随从啊,都会继续自称奴才。

顺治和康熙年间,朝廷对于称谓是没有统一规定的。在这种影响之下,有汉军旗的官员也开始自称奴才。比如说湖广总督杨宗仁,有一回给雍正上奏折,说“奴才杨宗仁恭请皇上圣安”,可是雍正并不喜欢官员这样自称,就在奏折里把“奴才”改成了“臣”,并说“称臣得体”。

雍正还在《钦定八旗通志》里规定,所有的官员都要统一自称“臣”,不要再乱称呼了。但是,依然有不少的官员愿意自称为奴才,因为奴才能显示出他们是皇帝的亲信,而不是普通的臣下。你看,这清朝人做奴才还要争先抢后的呢。

乾隆皇帝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制定了一套非常详细的规则,里面主要有这么几条:

第一,满人官员上奏,公事自称“臣”,私事像一些请安、谢恩等奏折,就自称“奴才”,就是说公事上咱们是君臣,私事上咱们就还是主仆一家。

第二,武官,不管是汉人还是满人,都自称奴才。有一个汉人武官就曾经自称臣,惹得乾隆大怒。我们知道武官多多少少都掌握着兵权,皇帝是很害怕武官生出异心的。让他们自称奴才,一方面可以表面上拉近关系,另一方面也能时时刻刻提醒他们:你们是仆,皇帝是主,你们可千万别有什么坏心眼啊。

第三,满汉官员联名上书的时候,称呼要和领头的人保持一致。领头的人如果自称奴才,那剩下的所有官员不管什么身份,都要自称奴才。

这套规则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直到溥仪即位的第三年也就是1910年,“奴才”这种自称才被废除,满朝文武一律自称“臣”。只不过那个时候啊,君臣这一套,已经没有意义了。

其实啊,臣和奴才并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的自称,只不过是帝王玩弄人心的手段而已。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君权达到顶峰的清朝,不管是臣还是奴才,本质上都不是人。

清朝末年,随着汉族地主官僚地位、权力的不断提高和增强,八旗子弟这个身份就不那么吃香了。特别是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批准了“废除旗人特权”,而不久又废除了不许满汉通婚的禁令,从血统上打破了八旗子弟存在的基础,奴才和臣这两个称谓也就没什么实质性区别了。

鲁迅先生说过:“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文史录
历史是个大茶壶,万般故事在其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