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故宫,曾是明清两代皇家的宫殿,又称为紫禁城。
紫禁城建于明代永乐皇帝时期。明成祖朱棣弑侄夺位后,一方面考虑到自己在南京势力不稳,另一方面为便于抗击北方蒙古,于是决定迁都北京,并仿照南京皇宫的式样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
紫禁城的构造分为外朝和内廷,而内廷中最重要的宫殿,即为乾清宫和坤宁宫。
终明一朝,乾清宫和坤宁宫一直都作为皇帝和皇后的寝殿使用。在满人入关初期,清朝帝后一度以乾清宫和坤宁宫作为居所。
但在雍正朝以后,皇帝除了白天会到访坤宁宫之外,就基本不在坤宁宫过夜了。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说到这里,有些读者朋友们可能以为是后来的皇帝宠爱妃嫔,冷落了皇后,不过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上,从雍正登基之后,雍正皇帝搬出了乾清宫,移居到了养心殿,而皇后也从此不住在坤宁宫,搬到了东、西六宫中的其中一个宫殿居住。
而因为坤宁宫从此不再有后妃居住,皇帝自然也就很少到坤宁宫过夜了。
关于清代帝后搬出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原因。据雍正皇帝自述,说乾清宫是他父亲康熙皇帝住了60年的地方,他住在里面“于心不忍”,故而搬走。
而皇后搬离坤宁宫,除了说寝殿级别要跟皇帝相对应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坤宁宫实在有点不适宜人类居住。而这跟满族人的一个习俗有关。
满族人传统信奉萨满教,需要奉天祭神。满族人先祖是游牧民族,其生活特点使得他们难以在固定的场所建立祭祀场所,因此往往都是在自己的寝室旁边杀猪祭神。
即便是后来住所相对固定后,满族人仍然保留了这一“祭于寝”的习俗。清国都尚在盛京时,就在皇后寝殿清宁宫祭祀,而在入关之后,就把原来的坤宁宫按清宁宫的样式改造,变成了祭祀的场所。
清代祭神的方式是用开水煮白猪肉。自从坤宁宫变成了祭祀场所之后,宫里天天都要杀几头大肥猪用铁锅来煮。
在顺治和康熙两朝,因为坤宁宫才修缮好不久,这时的猪肉味可能也还不算太重,所以顺治和康熙两朝的皇后还是继续住在坤宁宫。
然而几十年下来,坤宁宫里杀猪煮肉的血腥味越来越重,加之这一代的后妃们已经没有在关外游牧生活的经历,生活习惯逐渐向汉人靠拢,所以虽然还保留了坤宁宫祭祀的习俗,但已经不适宜这样的生活条件,所以不再在此居住。
自此之后,除了皇帝大婚之日,帝后会在坤宁宫的东暖阁睡上一晚之外,就都不住在坤宁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