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之兵制,以从龙入关的满洲八旗兵为主力,加上联合的蒙古骑兵,以及后来演变成绿营军的汉军八旗,组成了清朝的基本军事组织。满清骑兵擅长骑射,骁勇善战,所向披靡,为打下清朝江山立下大功。
但清朝建立以后,八旗军获得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加上承平日久,逐渐失去了清朝建立之初的战斗力。清中叶道咸年间,洪秀全等领导的太平军兴起,清朝的正规军却不堪一战。
咸丰皇帝无奈之下,命令各大臣回乡团练,建立地方武装,其中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成为了晚清战场上两支重要军事力量,同时也是晚清政坛上的两支重要政治力量。湘淮两系的相继兴起和衰落,也见证了晚清从中兴走向灭亡的过程。
湘军最早由胡林翼、曾国藩等创立,后来胡林翼病死,曾国藩继续辛苦经营,终于将最初只有数十人的湘军发展到了足以与太平天国对抗的程度,也是当时清朝唯一与太平军有一战之力的军事力量,这也是后来曾国藩获得极高的声望和地位,成为晚清一代名臣的主要原因。
而淮军的设立,与湘军不同,并非白手起家,而是在朝廷和曾国藩的赞助和支持下设立的。
淮军的统帅李鸿章,曾为曾国藩手下幕僚,因此淮军就相当于湘军的子公司,后面出来单干,一度与湘军平起平坐,其实力甚至后来居上超过了湘军。后来曾国藩退居二线,李鸿章也基本上继承了曾的政治遗产。
我们从湘军和淮军的名称,便可以看出这基本上是以地域为划分的地方武装。曾国藩作为湖南人,为何不大力发展湘系军事力量,给自己的同乡谋福利,反而还去帮助李鸿章设立淮军,来掣肘和牵制自己呢?
有人说,赞助建立淮军并非曾国藩的本意,而是朝廷的意思。的确,在与太平天国作战后期,清廷为防止湘军一家独大,有扶淮抑湘的想法,但整个计划的落实和执行,却还是由曾国藩所主导的。从整个过程和结果来看,曾国藩本身就有这样的意愿,培养一支能与湘军抗衡的军队。
而曾国藩这么做的目的,一为保全自己,二为保全湘军。
曾国藩虽然在湘军中被呼为大帅,但和那些草莽出身的将军不同,曾国藩是个读书人,考入翰林院的知识分子,精通理学的名臣。加上曾国藩性格非常谨慎,不会不懂水满则溢的道理。
湘军虽然名义上是清朝的军队,但在许多人看来,更像是曾国藩的私兵。而且因为曾国藩是汉人,清廷始终对曾国藩抱有猜忌心理,若来日湘军攻破金陵,推翻了太平天国,功高震主的湘军极有可能遭到清算,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还有人说,既然清廷不信任曾国藩,曾国藩何不拥兵自立,推翻清朝自己当皇帝?一来曾国藩是个传统的知识分子,讲究忠君爱国,而且年纪也太大,自己不想当皇帝;二来曾国藩打着保名教的旗号兴兵,若背清自立,也会不为天下人所容。
因为拥兵自立不是可行的选项,而湘军太过一枝独秀又会招致灭亡,因此曾国藩早早布局,给自己创造一个足以匹敌的竞争对手,同时提前做好了裁撤湘军的计划,最终得以急流勇退,保全了湘军和自己的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