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耗”才是我们这一代屁股上的那四根针

文化   2022-07-27 14:33   美国  

今天早上,和所有早上一样,闹铃把我从本不香甜的睡梦中惊醒。昨夜下定决心要在十二点前上床,“早点睡”。

按照家族群里的每月都要换着标题出现一次的“十二经络运行时间表”,我已经错过了酉时,肾经得不到好的休息,精气元神已经受损,男将不男;也已经错过了戌时,心包经仍在亢奋,心梗猝死的风险正在上升;亥时也没了,三焦经的虚弱将导致免疫能力下降。如果这个时候还不“早点睡”,我很快就要错过胆经的子时。可是我前一天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躺在床上不忍睡眠,一不小心连肝经都要错过。

早上起来,一天的工作等在前头。还是先打开b站,手机的蓝光将会损害视力,整个握手机的姿势导致颈椎前倾和肱骨前移,但也顾不得许多了,一天需要B站开始,手机里传来的喧闹声音就像热空调,把人气吹到整个清冷的房间之后,我才有动力起床。

不过今天早上看到了《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热门视频,大大缩短了我的起床时间。二舅因为一个普通的发烧被赤脚医生治成了残疾,还办不下来残疾证,没有上过学,没有正式工作,没有老婆,甚至没有一张残疾证。可他仍旧有那样迷人的微笑。尤其是到了结尾,背景音乐突然从悠扬又有些犹豫的otra luna变成了鼓声震天的Assassin's Tango,再配上作者春晚小品般的正能量,让我倍感振奋:

“都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是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庄敬自强,令我心生敬意。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是啊,我虽然心肾肝胆外加三焦俱损,但目前至少还四肢健全,不但上过好大学,还在留学读文科博士,有什么理由不比二舅过一个更饱满的人生呢!我迅速起床,给自己做了一顿精美的早餐,从现在开始没有什么值得焦虑,要热爱生活!二舅真的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看看二舅,他有一把烂牌,却如此快乐。他找到了他热爱的手艺,持之以恒达到了精湛的水准,还具有创造力,不断地制造出精美的家具。全村人都爱他,全村人都需要他。可是我找到了我喜欢的事业了么?我的外语水平达到了二舅这样的水准么?二舅看木匠干活看了三天就会了,随便拆一个东西就掌握一门技术,我学了那么多年还学不明白,这真的是适合我的职业么?除了消耗资源之外,我创造了什么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我有没有一个可以给“全村人”帮忙的手艺?短短一生,我如何能实现自我价值?我是不是应该尽早止损,投入到建设祖国的滚滚大潮之中?

等一下,这好像就是精神内耗。

为什么我觉得二舅能治好我的精神内耗,但又发现治不好?我重新打开了视频,又仔细看了一遍。

我产生的第一个疑问是:对于视频中所展现的二舅,“精神内耗”是否是一个问题?

“精神内耗”是一个过于城市中产的词汇。对于像二舅这样的勤劳肯干的中国人而言,“精神”这个词不能说是一个生词。在公共宣传之中,它通常与一种积极上进的行为方式有关,比如“长征精神”、“大庆精神”以及“女排精神”等等。更为抽象一点的义项是与“物质生活”相对的“精神生活”,指的也是人生理想、道德品格、文化修养等等。用洋文来说,这种精神类似mentality,而不是psychology。老一辈的“精神”是朝外的,是完成某个外在目标所具备的高尚“作风”或是一种宏观的超越物质的伟大“追求”。它怎么可能内耗?

可是对于年轻一辈而言,由城市生活的深度报道和自我生活提升读物所普及“精神”是朝内的、反思性的心理活动。它意味着对自身精神活动的充分觉察、反省、权衡和改变。

“内耗”的前提是:“精神”失去了外在的目标,而是以自己作为目标。这显然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精神内耗要求自我意识的觉醒,也要求闲暇。年轻人们不满足于“埋头苦干”,还要求为自己的行为赋予意义。不仅仅是要求“活着”,而且追问什么是“好”的生活。不过,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带来了“耗”。所有的能量都向内集中,自然会增加痛苦。

二舅——至少是视频中所希望展现的二舅——之所以对“内耗”中的年轻人有所感召恰是因为他的那种老一辈的朝外干事的心态。正如视频最后所展现的那本笔记一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句话并没有追寻什么是目的,并没有追问是否有意义。只有下定决心和不怕牺牲。毕竟,他们出生在不需要个体来追寻意义的年代。这也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后,二舅执意要花光钱去北京看看他,并说一声“他公平”。

不过,二舅真的没有当代意义的精神世界吗?我注意到了几个细节:

十几岁刚残疾的二舅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不想回到学校,“一言不发,像一位断了腿的卧龙先生”。随后第一年,二舅“看”了一年赤脚医生的书,第二年“看”了一年天,第三年“看”了三天木匠。这三年二舅没有“说”过话,他在想什么?再有,三十岁的二舅和一个结婚的女人生活在一起,饱受非议,最后女人意外死了,二舅终身未婚,问及此事,二舅“一言不发”。他在想什么?

更重要的是,叙述者似乎没有听到二舅一直在说的那句“能顾得住自己就不错了”。叙述者只是轻轻地说“二舅其实顾住了全村人”,但这只是二舅行为的结果,而不是二舅的内心。他有能力修遍全村人的电器,为什么一辈子还觉得“顾不住自己”?他内心里或许有更巨大的能量在消耗着自己,承受这些能量比修智能手机、汽车和电脑还要难。

叙述者用熟练的非虚构文笔停在了一个个“事实”上面,用这些事实配上最后的价值,给读者传递了一个“下定决心”的二舅。可是我们无法得知,那些“一言不发”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即便我们相信二舅的词典里没有精神内耗,那精神内耗的是谁?其实正是那个从二舅身上看到了药方的叙述者——那个“北漂九年,也曾有幸相识过几位人中龙风”的“衣戈猜想”。视频火了之后,有人说他叫唐浩,曾在北京的私立高中任教,随后跳槽去了新东方和猿辅导,如今做自媒体。

仅仅从这几句话,我就知道他是我们的一员。他一定是一个不断思考自己处境的人,一个不断追问和怀疑的人,一个不断尝试为生活寻找意义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精神内耗,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带着“问题意识”欣喜地在二舅身上找到药方——尽管他始终没有让那个一言不发的二舅开口说话。

只可惜,“勤干不思”的二舅不会治好我们的精神内耗。二舅没得选,他有一手烂牌,命运没有给他机会选。直到命运真正给我们一手烂牌的那一天,我们都会在内耗着思考如何胡一把好牌。

乡村的二舅和躺平学一样,都是年轻人给自己写的都市童谣。有趣的是,正如“内卷”和“躺平”总是同时出现,二舅的出场就和他的反面“内耗”绑定在一起。这些童谣的存在就是我们对自己精神状态的强烈觉知。我们无法依靠想象成为一个完全超脱现有状况的“二舅”来摆脱困境。回到乡村和躺在床上都无法改变我们在城市里干活的现状。

不过,如果我们放弃那种一“回到村里”就能摆脱“内耗”的幻想,来看看视频中不被注意的那个二舅,或许会有一些启发。他一言不发地看了三年,终于开口让姥爷给自己打了做木工的工具。从此之后,他一辈子异常利他地为人做木工,最终算是勉强“顾住了自己”。

同样,我们不得不面对和忍耐一段时间的精神内耗。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那些巨型企业家所说的“热爱工作”和那些终身大教授所言的“慢慢读书”,精神内耗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屁股上的四根针。

我们越想努力地找到赤脚医生的痊愈药方,越是反思“精神内耗”,就越会陷入其中。我们得像二舅那样慢慢看,慢慢想,直到那位木匠上门。


爱智的疯子
纵使在风雨中飘摇,但也不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