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城投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为何难以摆脱“平台陷阱”,又走回投融平台的老路?

财富   2024-09-19 10:11   北京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历史进程中,地方城投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一直是举足轻重的一环。然而伴随国家宏观改革持续进入深水区,不少地方城投却始终难以摆脱“平台陷阱”的桎梏,甚至不少历经重重改革后的国企又重新回到了投融平台的老路,其背后根源值得深思。


“平台思维”的根深蒂固

(一)体制机制根源

“平台思维”在地方城投的经营管理中根深蒂固,主要源于城投平台长期以来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作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工具,地方城投往往对政府资源具有高度依赖,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资金、人事方面,更在于决策和运营机制的行政化、官僚化,长期依赖惯性导致一些管理决策者逐渐养成不思进取的短期主义和投机心态。因此,在城投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外部环境的挑战或内部利益的冲突,城投企业很容易退回到传统的平台模式。


(二)政策导向推动

政策导向在城投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政策导向可能过于强调短期目标和政绩工程,而忽视了企业改革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结果却适得其反。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地方城投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如债务负担沉重、资产质量不高、人员结构复杂等,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和成本,也限制了企业的市场化转型。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企业需要面对债务重组、资产剥离、人员安置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而平台模式由于其相对“可靠”的资金来源和运营模式,往往被视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捷径”。


(三)投机主义驱使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地方城投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来自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经济的外部挑战;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大行其道,真正具备市场化能力的实干派却往往被边缘化。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掌权者为了迎合上级、投机取巧,便很容易倒向那种急功近利、不劳而获、依靠资源嫁接的“平台模式”,虽然短期可以快速获得政绩,但从长远而言却遗患无穷。


改革路径的探索与突破


要破除“平台陷阱”的桎梏,真正实现地方城投的市场化转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与突破。


(一)调整政策导向,使“平台型向实体化转型”。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当地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引导平台企业向这些实体产业转型;通过资产重组、债务剥离等方式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同时推动企业从依赖政府信用融资向市场化融资转变,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引入战略投资者,真正提高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二)改革治理机制,使“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型”。真正建立现代化企业治理机制,在保障国企党委前置决策的前提下充分授予企业董事会、经理层相应的管理决策职权;真正引进职业化经营管理团队,逐渐由“自上而下的委派或调任模式”向市场化招聘转变。要切实规避“组织机构机关化、官僚化”“管理方式集权化、行政指令化”“以改革之名,行谋福利之实”等改革中屡见不鲜的痼疾乱象。


(三)转变考核重心,使“规模化向盈利化转型”。过去国内房地产市场大兴土木的20年已逐渐接近尾声,传统的那种与地方土地财政相辅相成的“做大资产规模”的粗放模式已然不再适用于城投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对城投的考核导向,应从“以规模论英雄”向“以利润论成败”逐渐转变,倒逼管理决策者以企业盈利为目标——脚踏实地、做实主业,长期主义、做强企业,真正打造企业造血能力与市场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地方城投改革要真正跳出“平台陷阱”,就需要直面问题的症结所在,旗帜鲜明地提出针对性的举措,并强有力地推动落实。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城投平台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转型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网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留言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本内容所述观点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或要约邀请。



政信投资集团
政信投资集团是国内一家以政信为主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秉承“政信为本·服务民生”的经营理念和立业宗旨,集团助力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城市产业发展等,致力于成为国际政信金融深化服务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