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对于探究宇宙和生命的无穷秘密来说,时间对达·芬奇永远是不够的。可是他的研究成果,在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在统治者们正热衷于争权和掠夺的时代里,竟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
达·芬奇一生都怀着“报国无门”的心情,从佛罗伦萨漫游到米兰,再回到佛罗伦萨,又漂泊到罗马,最后才受到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的尊重而被邀赴法,不久即客死异邦。
文艺复兴虽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大多数人并不能完全摆脱宗教思想。像拉斐尔的老师培鲁金诺(Perugino,1446-1523)那样的无神论者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也是在与世长辞时才公开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临终前,人们劝培鲁金诺请神父来做忏悔,老画家拒绝道:“我就是想看看,不忏悔的人到了天上究竟会碰到什么事。”
大多数人只是觉得封建教权过分横暴,摧残情感和背离理性有碍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有的人痛恨宗教内部的虚伪腐朽,所以德国的马丁·路德于1517年到罗马时吃惊于教皇统治下宗教界的腐朽堕落,贴出了揭发批判性的九十五条论纲的大字报。
在欧洲(首先是德国),还开始了新教徒与罗马天主教分裂的“宗教改革运动”。
新教并不否认宗教信仰,只是反对旧教(天主教)运用“组织手段”强迫人们信仰,反对只有罗马教皇和宗教会议独有的“解释教义”的特权。新教徒主张自愿信仰、有自己解释教义的权利,这当然也是一种进步,是对封建专制在宗教方面的一种冲击。
达·芬奇生活在天主教势力范围下的意大利,对宗教是不可能进行对抗的。但从他的笔记和留下的著作中,却可以看出他坚信科学的精神。
他常常表现出对宗教的怀疑和厌恶,甚至还有无神论思想。他说“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说天主教会是“一个贩卖欺骗的店铺”,“假仁假义者就是圣父”。甚至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是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学中。
从这些方面看来,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人物,达·芬奇可能是一个更为彻底更为纯正的人文主义者。他的艺术上的伟大成就也正是来源于此。
他说过的一段话可以作为他绘画的诠释:“你们如果遇见任何一个善良有德的人,尊敬他,因为这些人就是你们在地上的“神’。这些人配得上我们为之塑像和画像。”
把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第一来源的达·芬奇,虽然也是一位雕塑能手,但他特别重视绘画艺术。他认为绘画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的最好手段:“绘画是自然的女儿。”
早在青年时期,达·芬奇即显示了绘画的卓越才能。
传说他曾帮助老师维罗琪奥在《约翰为基督洗礼》中画了一个天使,由于超过了老师画的其他一切人物,竟使这位著名的维罗琪奥决心抛弃画笔而从事雕塑。
可惜的是,直到六十七岁逝世之前还在探索不止的达·芬奇,真正完成的创作没有几件,因为当他觉得需要探索的问题已经解决,就转向其他探索,因而人们公认属于他的完整的创作只有《岩间圣母》《圣安娜与圣母子》《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几件作品。
虽然由于达·芬奇经常变换他作为试验品的颜料,使《最后的晚餐》尚未完工时已经开始变色和剥落,但这幅作品仍然代表了文艺复兴的高峰。
耶稣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时,宣称十二人中有人出卖了他,翌日即被捕处死。这餐饭即称为“最后的晚餐”。
自中世纪以来,《圣经》上的这段故事,已有人画过无数次。达·芬奇的前辈卡斯塔诺(Castagno,1390-1437)画的《最后的晚餐》,在佛罗伦萨已早获盛名。而达·芬奇的作品不仅超过了前人,甚至后世许多名手以同一题材所作的绘画和雕刻,也很难再超过他。
达·芬奇认为,中世纪传下来的相面术和相手术“毫无科学根据”,但他说:“容貌却真能显示出人的性情,表露他的罪恶。”
他精研解剖,却强调绘画的任务在于表现人的灵魂。他第一个精辟地提出:“眼睛是心灵的窗子。”这位具有哲人头脑和诗人情感的艺术巨匠,比其他人文主义画家更深刻地认识到:由于社会实践以及生理上的差异所形成的各种人性,既有美好的也有丑恶的;艺术既应颂扬人性之美(如他在《圣安娜与圣母子》中表达的那种家族间的亲爱感情),也应揭露人性的丑(如在他未完成的《安加利之战》中所表现的狂暴兽性)。
他说:“美和丑因互相对照而显著。”在《最后的晚餐》一画中,他表现的正是集中在基督身上的美和善,与集中在叛徒犹大身上的丑与恶的冲突和对比;同时展示出其他不同年龄、身份、性格的人物,在这场冲突面前的各种情感和思想变化。
在达·芬奇之前,许多人画的《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大多是围桌而坐,或是使徒们坐在一面,基督坐在对面(如卡斯塔诺的画)。
达·芬奇的构图则让人物全都面向观众。坐在正中的基督,头部正好受到中间窗户亮光的衬托,十分突出。这幅作品画在米兰圣马利亚教堂餐厅的正面墙壁上,从一定的距离看,画里屋顶和墙壁的透视线与餐厅建筑实际的透视相衔接。
可以想象,在这个餐厅用饭的僧侣和信徒们,恍惚之间会感到餐厅的深处,画中的人物在和他们一起进餐。
而此刻,基督正平静地说出那句惊人的话:“你们之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就像一块石头投入了水中一样,激起他两旁使徒们的层层波动。
可惜原作已剥落损坏,只有从后人临摹的作品上,才可较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物的形象。十二个门徒分成了每组三人的四个小组;各组之间,又自然地由人身的倾向和手臂的穿插互相连结;在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
从右端开始,秃顶的西门展开双手,好像在对倾耳谛听的犹德讲:“这是从何说起?”
马太随着犹德也倾向西门,可是却将双臂回伸指向基督,似乎在问:“真的有人敢出卖老师?”
年轻的菲里普双手按胸,向老师保证:“我绝不会干这种事!”
大雅各惊呼着撑开双臂,无意中把杯子带翻。
他身后的多马竖起一个手指问老师:“真有这样一个人?”
基督耶稣只是摊开双手,平静的面容上略显悲悯。
再过去,温柔的约翰靠向后边听彼得的问话。
虬髯的彼得左手按在他的肩上,弯曲的右手还紧握着一把餐刀,使人想起后来他挥舞刀剑不许人们逮捕基督的暴烈性格。
在彼得胸前,犹大紧靠在桌边,恐惧中仰向后方,右手不自觉地握住他出卖老师而获得的一袋金币。
在十三个人物中只有犹大的脸隐在暗中,益增其形象的阴险和卑劣。
左端最后一组人,年老的安得烈因震惊而举起双手,小雅各像是在抚慰他,同时将左手从背后伸向彼得,制止他的急中生乱。
最后,年轻而雄健的巴多罗买却忍不住从座位上站起来,俯身凝视事态的发展。
《最后的晚餐》是应米兰大公斯福查的委托而制。在创作上极端严格的达·芬奇,常常双手抱臂,终日凝视着画幅,偶尔才动几笔。
据说,教堂里的一位副院长曾向大公暗中汇报,说达·芬奇整天游荡,很少画画。
当大公问及达·芬奇,达·芬奇和蔼地回答:“画家必须想好了才可以动笔,特别是有两个人的头至今我画不好。一个是基督的那种仁慈的美。一个是犹大的头,我想不出一个人得到了那么多好处,竟会背叛其恩人。不过,为了快一点画好,我发现这位副院长的头是可以放在犹大身上的。”
以秘密汇报、罗织罪状来构陷他人,是封建统治发生危机时常有的现象,也是当时天主教的黑暗之一。达·芬奇对此深恶痛绝,他不过借这件事表露了他的愤慨。
事实上,他的每个人物都是观察了大量现实生活里的人物之后概括而成的。
为了寻找犹大的典型,他常去闹市或罪犯聚集之处进行观察;对基督的形象,也是多方面地进行了选择和体察。
他的笔记上就记有:“基督——和莫塔罗红衣主教在一起的那位年轻的伯爵。”这只是他观察的记录之一。而无论是基督、犹大或其他圣徒,又都是他经过理想化概括而成的。他曾为此画过多种素描习作,可见他探索的意图。
历史 | 人文 | 美学 | 科普 | 励志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