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为一大事来!他是遥远苍穹“最亮的星”……

文化   2024-12-25 20:28   北京  

他曾说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是一件事

搞中国的核武器”


就做了一件事

但这是何等惊天动地的大事

事关国家命运、民族安危

成为新中国血脉中

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


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

朱光亚



作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朱光亚先生曾担任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院前身)

中子物理研究室副主任

他全程参与并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研究

是中国科学界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今天

朱光亚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让我们共同回顾他

神秘传奇、精忠报国的一生



佼佼者中的翘楚


朱光亚兄妹与父母合影(左一为朱光亚)


1924年12月25日

朱光亚出生于湖北宜昌

从小就表现出聪敏好学的特质

而且有着很强的自控力

在同龄人中非常少见


不仅如此

他还有强烈的求知欲

对老师讲授的知识

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因此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朱光亚就读小学和初中的岁月

正是国家危难

遭受日寇侵略的时期

少儿也有热血

高唱着热血沸腾的抗日歌曲

爱国主义的萌芽

在少年朱光亚的心底

深深扎下了根


1940年

朱光亚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学习

在这里

他喜欢上了物理

这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理想

1941年

朱光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

1942年夏

他又通过考试转学到向往已久的

西南联大物理学系

过上了物质上异常清贫

精神上充满活力的生活


朱光亚的刻苦用功是出了名的

在西南联大的几年间

除了一年暑假回重庆看望过一次父母

其他时间他都用在了读书上


朱光亚的西南联大物理学系毕业证明书


1945年

因品学兼优

朱光亚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成为西南联大最年轻的教师


1945年末

朱光亚作为吴大猷的助手之一

赴美国学习、考察原子弹

抵美后却得知

美国政府禁止

外国人进入原子弹研究机构

大家决定分别进入美国院校

进一步学习研究

于是朱光亚成为了美国密歇根大学

核物理专业的研究生


朱光亚学习认真、成绩优秀

特别是他的答卷

清晰有序的公式

工整娟秀的英文

令教授们耳目一新


1949年6月

朱光亚完成研究生学业

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

学习成绩全是A


朱光亚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期间的博士学位照



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留美中国学生中引发强烈反响

为动员更多留学生

回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25岁的朱光亚牵头起草了

《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52名中国留学生在信上签名


在《留美学生通讯》上刊登的公开信


“同学们,听吧!

祖国在向我们召唤

让我们回去

把我们的血汗

洒在祖国的土地上

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

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赶快回去吧

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一石激起千层浪

“回到祖国去”

成为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

追求和选择


1950年2月28日

朱光亚拒绝了美国的优厚条件

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

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


回国后

朱光亚先后在北京大学

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

从事物理学基础教学工作


《原子能和原子武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新中国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

朱光亚以敏锐的眼光

丰富的专业知识

撰写了《原子能与原子武器》一书

呼吁大家保家卫国

反对原子战争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

原子能方面最早的学术著作




投身原子能科学研究最前线



1955年1月15日

党中央作出大力发展

原子能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

5月,朱光亚经钱三强推荐

参与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筹建

 从此

朱光亚的一生

就与中国原子能事业

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1957年

钱三强将朱光亚“挖”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院前身)

担任二室(中子物理研究室)副主任

室主任由所长钱三强兼任

二室另一位副主任为何泽慧


在原子能科学研究的最前线

朱光亚与二室的成员们

共同承担起了配合苏联援助建造

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的重任

同时自主进行反应堆技术研究

在此期间

朱光亚保持着科学家对待科学研究

严谨求实的特质

并善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开展科学研究


1958年9月27日

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

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简称“一堆一器”)

正式移交生产

朱光亚指导技术人员

开展了核物理实验

撰写发表了

《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

物理参数的设定》

等研究论文


我国第一座轻水零功率装置(东风一号)


在建设第一座重水反应堆的同时

朱光亚受命自主设计建造

我国第一座

轻水零功率装置(东风一号)


1959年2月24日

由朱光亚主持领导的

东风一号达到临界并开展堆物理实验

为我国自行设计、建造

核反应堆跨出了

关键性的第一步




不破楼兰终不还



1959年

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

中国决定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

钱三强向组织推荐了朱光亚

作为原子弹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

1959年7月

35岁的朱光亚正式调入核武器研究所

担任副所长

1960年2月

二机部党组任命朱光亚为

核武器研究所党委常委

全面主管科研、生产工作

承担起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

技术领导重担


1962年

二机部向党中央呈报“两年规划”

提出争取在

1964年下半年或1965年上半年

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两年规划”制定出来后

朱光亚随即组织力量进行分析论证

亲自编写了“两份纲要”

对我国在当时科学和工业基础薄弱条件下

很快完成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的研制

起了重要作用

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明确提出了将核爆试验分两步走

对中央正确决策

起到了关键作用


1963年

青海金银滩核武器研制基地建成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齐声吟诵声中

朱光亚和一批科研人员出征青海

作为最高技术领导人

他不仅精心统筹原子弹研制全局

还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

领导了中子点火发生器的科技攻关


1964年10月,张爱萍(前排左三)、朱光亚(前排左四)等人在核试验场区欢迎参试人员入场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

随着一声响亮的“起爆”

大漠中骤然闪出一道令人目眩的强光

黄褐色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准备起爆的日子里

朱光亚一直坐镇指挥

夜不安寝

成功起爆后

看到正在升腾的蘑菇云

坐在撤离车上的朱光亚

不禁潸然泪下

18年前

曾想在美国寻的梦

终于实现了

中国人有了自己研制的原子弹!

当晚

在试验基地举行的庆功“宴会”上

朱光亚开怀痛饮

平生第一次喝醉

也是唯一的一次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

朱光亚又紧接着开始组织实施

机载核航弹爆炸试验和

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炸试验

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实现了我国原子弹研制的

“三级跳”计划

1966年12月28日,朱光亚(右)和聂荣臻(左)在中国核试验基地


那之后

朱光亚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

氢弹研制的组织工作中

1967年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强烈的冲击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氢弹试验成功后

地下核试验就成为

中国要攻克的下一个目标


20世纪60年代中期

朱光亚就认识到

将核试验转入地下的必要性

在他的大力支持下

1969年9月

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正是这些做法

使我国依靠数量较少的核试验

取得更多核爆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对加快核武器的发展步伐

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记载

朱光亚参加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

其中亲自到试验现场组织指挥的

就有30多次




科学界的旗帜



1970年

朱光亚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

他的工作面也越来越宽

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的筹建

核燃料加工技术和

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的研究开发等


1985年3月9日

中央军委任命朱光亚为

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

4月16日

国防科工委党委正式成立

作为常委之一

朱光亚成为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科技主帅

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朱光亚(前排左三)在原子能院视察、指导工作


1994年6月

中国工程院成立

朱光亚以全票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领导同事们完成了

医药卫生学部的筹建

选出该学部首批院士

完成6个学部增选第一批院士的工作


朱光亚对青年科技人才的

培养和成长尤为重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就是他极力倡导设立的

即便在身体状况很不好

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

当温家宝总理来看望他时

他还用文字表达了

对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意见


朱光亚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

对自己的成就和贡献从来只字不提

这在中国工程科技界有口皆碑


朱光亚在办公室批阅科技文件


1996年初

解放军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

《国防科技科学家传记》丛书

朱光亚自然是必写对象之一

报请审批时

他二话不说

提笔就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


在有关国防科技历史的文献中

都有他撰写的文章

但字里行间他都只谈别人和集体

从不谈自己

他经常说

核武器研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需要有多种专业的高水平

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通力协作

朱光亚为中国核数据委员会题词


1996年10月

朱光亚荣获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奖金为100万元港币

他将全部奖金都捐出去

作为中国工程科技奖基金

还反复叮嘱周围的人不要把这件事张扬出去


2003年8月

79岁高龄的朱光亚

再次向中央军委请辞

不再担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领导职务

但中央军委从国防科技和

武器装备工作全局考虑

继续予以挽留

直至2005年12月

才决定朱光亚退出现职

此时

朱光亚已81岁高龄

老骥伏枥,鞠躬尽瘁


2004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颁发的“朱光亚星”命名证书


2004年11月

为表彰朱光亚对中国科技事业

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

做出的杰出贡献

国际小行星中心和

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

将中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

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

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2011年2月26日

朱光亚因病在北京逝世

享年87岁



细推物理即是乐

不用浮名绊此生

苍穹之上

 “朱光亚星”仍深情注视着祖国的日新月异

朱光亚先生的崇高风范

将一直激励广大的科技工作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奋勇拼搏!


来源: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点击图片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  美学 | 科普 励志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我们与青春同行,创造青春中国的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