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医生,帮忙看看这个娃娃,这个腺样体肥大给需要做手术?”
暑假期间,经常会碰到家长因孩子“腺样体肥大”和“打鼾”来求医,上海“组团式”帮扶专家耳鼻喉科李强主任将从医学专业的角度为家长们提供科学、通俗易懂的医学知识,帮助广大家长认识“腺样体肥大”这个常见病。
为什么腺样体肥大是儿童“鼾症”主要病因?这与腺样体解剖位置密切相关,腺样体位于鼻咽顶与后壁移行处,腺样体前方就是后鼻孔,外侧毗邻咽鼓管咽口(中耳的开口),所以,当腺样体病理性变大的时候,上呼吸道这个通道特别容易“阻塞交通”,再加上分泌物向下流刺激咽喉和下呼吸道,就产生了“腺样体肥大症候群”,包括睡眠障碍、鼻塞、鼻窦炎、中耳炎、上气道综合征等,症状累及耳、鼻、咽喉、气道,体现了“五官相通”的俗语。
家长就会发现孩子呼吸声粗、夜间打鼾、睡眠不安稳甚至呼吸暂停,有的还伴随流涕、听力下降、咳嗽、清嗓等诸多表现。此外,还可以观察到全身症状,如呼吸不畅、夜惊、多梦、遗尿、磨牙、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性情烦躁等,这都与孩子睡眠时长期缺氧相关。
1872年, C.V Tomes命名了“腺样体面容”这个词,用来描述慢性鼻气道阻塞患者的特殊面容:长脸、张口呼吸、牙列不齐、腭弓高拱的脸。在“颜值即正义”的时代,这样的脸怎么能让父母不操心呢?
但对于腺样体面容形成的机制是什么、怎样程度或多长时间的腺样体肥大会引起面容改变等问题,我们目前还难以得到确切的答案。
家长可以通过“眼观和耳听”来观察孩子的症状严重程度,对于协助医师判断病情非常重要。在《中国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的诊断中,强烈推荐关注打鼾和打鼾的频率、睡眠憋气、呼吸暂停、张口呼吸等症状和腺样体面容。
指南所推荐关注的症状和体征
(1)鼻窦CT平扫检查。该检查直观准确,临床医师不仅可以从鼻窦CT中观察到鼻咽部的厚度、堵塞后鼻孔的程度,还可以直观地看到整个上气道的情况、孩子是否存在合并后坠阻塞气道的扁桃体以及鼻窦和中耳乳突是否合并炎症等情况。
(2)鼻内镜检查。该检查也经常被临床医生使用,但鼻内镜检查会受患儿配合程度、检查医生的操作技术以及主观判断的影响。鼻内镜检查的优势是可以直观地看到鼻咽部情况,判断咽鼓管周围淋巴增生情况,并可以排除极少见的儿童鼻咽肿瘤(如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咽癌)和先天畸形(如后鼻孔狭窄)。
(3)睡眠呼吸监测。该检查可以客观评估睡眠时通气的状况。
睡眠监测全称“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PSG)”,PSG可以精确判断孩子睡眠时的呼吸情况(是否有呼吸暂停、无效呼吸)和氧合情况。根据指南所提供的循证证据,PSG对诊断OSA比依据临床体征和症状来诊断OSA更为精确和敏感,并可以对OSA进行严重程度的分级,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此外,PSG也可以鉴别诊断其他类型的睡眠障碍。但是PSG的应用受到多方面限制,比如医疗单位需具备检查仪器、孩子配合度较差、需要专人分析等诸多因素,使得PSG的普及面临困难。对于多数孩子,通过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OSA的诊断并得到病因学诊断(如扁桃体/腺样体肥大),通过经验选择治疗方法也是可行的。
腺样体亦称咽扁桃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6-7岁发育至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在成人则基本消失。但在各类疾病诱发腺样体肥大的时候,腺样体可能无法萎缩到正常状态,另外,腺样体本身在多种因素(季节、病原体、过敏原等)的影响下发生动态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人体保护机制的生理反应。
在这里,家长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配合用药、动态观察孩子疾病严重程度的变化及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这关系孩子进一步治疗的方案。而家长不能期望医师的是,单纯要求医师给个定心丸,这孩子能好多少,是不是绝对不需要手术?
我们的家长应该理解如何淡定从容面对孩子的症状,那就是 “等一等”“看一看”,用医学方式讲,叫“继续观察”。在“等一等”“看一看”的过程中,我们可能用滴鼻液、鼻用激素或抗组胺、抗白三烯类的口服药物缓解了孩子的症状,虽然不一定能治愈疾病,但我们也在观察等待中,让身体和疾病抗衡,不利因素消失,等待恢复健康。这个治疗方法遵循的是疾病和人体的发展规律。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后考虑手术治疗,术后控制复发危险因素,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案是腺样体肥大-OSA治疗涉及的所有人应该理解。
家长们总盯着腺样体是60%大小,还是80%大小,但这并不是手术决定的关键,关键在于孩子症状严重程度。指南指出,确诊为中重度儿童OSA 且临床检查符合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肥大的患儿,无手术禁忌时,推荐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切除术。现代医学发展使得全麻下腺样体切除术是个比较安全、快速、微创的手术,但是这个手术并不是一个急需的手术,手术的抉择受很多因素影响。
在腺样体肥大这类适合“共同参与型”医患合作模式的疾病诊治中,作为专业医师,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如何利用科普,引导更多病人和家属,科学、辩证地认识疾病,更便捷、经济地获得健康,是值得医疗专业人士深思并付诸实践。
图文来源: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国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与治疗指南》、五官科 李强
编辑:邓红萍
一审:邓 莉
二审:杨 洁
监制:邓 漾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