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解锁低碳供热发展路径

时事   2025-01-10 12:31   北京  

加快供热领域碳减排

应从源头降低碳排放强度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的具体目标,即规模要达到 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其中最主要的应用就在供热领域。在近日举办的“中国低碳供热发展路径”线上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建议,加快供热领域碳减排,应尽快建立包括规划引导、激励约束、监管评估的政策体系。在低碳供热技术应用上,应强调因地制宜、经济适配、多能互补、热电协同等发展思路。


太阳能等低碳供热技术较为成熟
北京计科能源新技术有限公司研究主管车阳介绍:“目前,我国热力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55%以上。其中,化石能源供热占供热总量的90%以上,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供热需求主要来自建筑用热和工业用热。在本次研讨会上,由北京计科能源新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双碳”目标下的中国供热低碳替代技术路线图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估算,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和南方取暖需求的增长,建筑用热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如果通过节能建筑的推广和能效的提升来减缓需求的增长,建筑用热需求预计将在2030年达峰。2021年,工业用热占全国热力消费总量的七成左右。工业用热将与工业终端能源需求变化保持一致,有望于2025年达峰。碳排放方面,随着热力需求的达峰,通过加强低碳供热技术替代和节能技术推广,供热领域碳排放有望于2025年达峰。
报告认为,现阶段,太阳能、生物质能、水热型地热、热泵、储热供热、工业余热等低碳供热技术较为成熟,在中低高温供热领域均有应用;电锅(窑)炉、氢能、核能、干热岩地热能等技术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突破。
车阳表示,在建筑用热方面,在2030年前,北方地区可以主要聚焦发展以工业余热回收为主的区域集中供暖和制冷;资源丰富区域推广高效热泵、地热、蓄热电锅炉、电热水机组等联合应用;南方则可以考虑以空气源热泵为主来满足近中期的需求。在中远期,热泵+、储能等将成为主要替代路径。农村地区将继续推进“煤改电”“煤改生物质能”,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地热能、天然气、生物质能、绿电供热等技术。南方农村地区优先发展太阳能、空气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为主的分户供暖模式。在中远期,绿电替代成为农村供暖主流,村镇较密集区推广与储热结合的小型区域供热系统。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灵武电厂通过供热智慧化升级改造、设备维护检修、物资储备、24小时巡查等措施,全力护航供暖季。图为电厂工作人员在供暖设备机房对设备进行巡查。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工业用热方面,2030年前,可以考虑推广热泵等技术,实现工业余热供热,并结合太阳能、生物质锅炉等可再生能源供热;工艺用热则可以选择推广电窑炉应用。在中远期,工业用热可发展电锅炉等电能替代技术;工艺用热则可以广泛应用绿氢高温窑炉、中高温太阳能聚光技术以及中高温热泵余热利用等。

从政策层面对清洁供热给予更高重视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表示,当前我国政策对清洁供热的支持力度较弱,没有系统化的政策体系。因此,应从政策层面对供热给予更高的重视,尤其是清洁供热制冷的支持政策,树立清洁化、低碳化供热的战略定位。另外,供热技术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各省的基础设施建设、供热网、建筑结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以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例,这些地区供热时间较短,建设集中供暖管网的经济性较差,所以采用分布式供热是更合适的选择,比如热泵、小型集中式水能蓄热式电锅炉等。
四季沐歌科技集团产品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徐蒙表示,空气源热泵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建筑和农业,已显现出较好的经济性。比如,在建筑领域,空气源热泵比燃气取暖便宜不少,在一些煤价相对高的地区,空气源热泵比煤炭供暖也便宜。此外,空气源热泵可以在漠河这种高寒地区、温度低到零下35℃的情况下使用,在比零下35℃更低的气温下,热泵技术还可以与其他能源进行耦合使用。

鸟瞰西藏措勤县城区清洁能源集中供暖特许经营项目的光伏阵列。 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谈到下一步技术发展重点,徐蒙认为,为实现系统能效和运行稳定性最优,热泵供热系统群控技术研发与应用还有待提高。比如,多热泵机组与其他能源耦合的供热系统,是多能供热系统的综合性方案。如果没有群控系统,热泵就无法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中国恒有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何天悦介绍,近年来,供热方式正逐步从通过燃烧供暖向无燃烧方式过渡。热泵供暖就是典型的无燃烧供暖方式,包括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其中,地源热泵比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能效更高,但是前期投资成本略高于空气源热泵。不过,由于地源热源来自地下浅层或中深层,本身的温度就较高。因此,后期运行时比空气源热泵更加节电。从全生命周期来看,作为“煤改电”的重要方式之一,地源热泵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何天悦看来,各种技术各有优势,核心就是因地制宜,看所在地区或者具体项目更适合用哪种方式可以实现更稳定、更经济的低碳供热。

从源头降低供热领域碳排放强度
供热用能低碳转型对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转型项目主任林明彻认为,政府从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能源发展的角度对供热行业进行了政策性引导,如散煤治理、煤改电、煤改气等,从环保层面推动了减污降碳的协同。但从低碳零碳供热的角度,热力系统的低碳转型相对滞后,在顶层设计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转型目标和路径,在实际项目推进中,需要具体解决不同区域、不同技术遇到的瓶颈和挑战。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转型高级项目主管黄辉表示,在低碳供热技术应用上,应强调因地制宜、经济适配、多能互补、热电协同等发展思路。比如,在北方一些已有集中供暖区,新技术要综合考虑对已有的热源和集中供热管网的耦合利用。在支撑政策方面,应构建以市场机制为主、补贴为辅的激励约束政策。如针对不同技术影响收益的关键因素或环节实施精准补贴,像热泵供热项目的电价优惠、光热供热项目初始投资补贴等。此外,可以参考发电项目,将化石能源供热纳入碳市场,为低碳供热技术提供碳价支撑,给可再生能源供热项目发放绿热证书、申请CCER等。
报告认为,我国供热低碳转型主要面临低碳供热技术应用范围受限、低碳替代技术路径不清晰、配套机制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推动供热低碳替代,首先,应通过采取可再生能源供热推动零碳热源替代,从源头降低供热领域碳排放强度;其次,加强热能梯次利用,利用工业余热供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再次,推广普及集中和区域供热,提高电气化水平,大幅提高建筑能效;最后,加大低碳供热技术的研发攻关力度。同时,需要制定精准的补贴激励政策,根据不同技术设计差异化补贴激励方案,必要的配套政策可以促进激励政策效益的最大化,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可以确保经济激励支持政策的效果。从国际经验来看,基于市场化机制的激励政策,在能源转型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白雪)

END



来源:中国改革报

责编/制作:张晶

审核:袁琳

政审:蔡若愚

终审:李韶辉


中国发展改革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官方公众号,宣传报道国家发展改革重大工作部署,及时、全面发布经济社会发展动向和重大改革创新举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