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个必须统筹”】如何把握总供给与总需求

时事   2025-01-06 11:40   北京  

总供给与总需求:统筹协调方能行稳致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如何看待总供给和总需求各自的关键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关专家表示,总供给的关键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而总需求的核心是“消费+投资”双轮驱动,统筹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总供给: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是关键


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总量,它涵盖了诸多方面的内容。从生产要素投入角度来看,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投入情况。而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合理成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看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而这并非“内卷式”竞争首次在中央会议中出现。2024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有效治理招商引资中的各种乱象,纠正违规补贴,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防止要素资源配置扭曲和低效投资。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2024—2025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用好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完善技术、环保、安全、能耗等标准,促进“新三样”等优势产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巩固和提升国际竞争优势。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原局长袁喜禄表示,“内卷”是恶性竞争,其本质是低价竞争,不计成本,不计利润。“内卷式”恶性竞争带来的低价销售、低价竞争将导致低品质的发展,这与国家高质量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袁喜禄表示,许多行业的整体生产规模在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同样在扩大,但企业的利润反而在减少,甚至亏损。在袁喜禄看来,这种“内卷式”竞争将挤压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影响其长远创新发展。
从全球视角来看,“内卷式”竞争削弱了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袁喜禄表示,有不少国家时常炒作所谓我国“产能过剩”,经常用反倾销关税为威胁。市场需要公平的竞争,只有在良性竞争的状态下,企业才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形成良性的价格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打破“内卷式”恶性竞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政府的规范、行业协会的自律、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更需要企业家的主动作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将革命性技术与各种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关键,也是将创新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关键。”袁喜禄说。

新年伊始,各地企业开足马力赶订单、忙生产,力争“开门红”。图为1月3日,在江苏省江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扬州市洪泉实业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发(任飞摄)


如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改善企业盈利能力?对此,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支了三招。
一是提高技术标准,严控新增产能。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提高生产、技术、安全、能耗、环保、质量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水平,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能结构优化。
二是支持行业并购重组,畅通市场退出机制。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对问题企业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改善供求关系,防止内卷式竞争。
三是规范管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转变地方政府职能,防止各地在招商引资中进行政策的“逐底竞争”,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和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



总需求:“消费+投资”双轮驱动


所谓总需求,是指在同一时期内整个社会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总和。其具体包含多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需求是居民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支出所形成的对各类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比如人们购买食品、衣物、电子产品等;投资需求是企业在投资以及再投资过程中产生的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像企业购置新的生产设备、建设厂房等行为所对应的需求;其他还包括政府购买、净出口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在增强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上下功夫。2025年将通过加大财政对终端消费直接投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等多种方式,推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同时,持续优化促消费政策、完善相关制度、改善消费环境。

岁末年初,海南旅游消费市场迎来传统旺季。为了刺激消费,在政府部门发放消费券的基础上,海南各大离岛免税经营主体推出多种促消费活动,进一步激活免税消费市场。图为2024年12月31日,消费者在海口国际免税城购物。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2024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有3000亿元资金用于“两新”工作,其中1500亿元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以旧换新政策带动,2024年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2%、6.6%和10.5%,明显快于商品零售额增速。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审、教授陈小亮表示,要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关键在于构建和完善有助于扩大消费与投资的长效机制。对于消费而言,构建和完善居民消费长效机制,促使居民获得稳定收入从而“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从而“愿消费”,这样才能全面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指出,要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消费潜能,关键是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抓住关键人群提升消费能力和意愿。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社会保障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二是抓住关键领域和环节提升消费层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服务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增量来源、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增速超过整体消费增速。
除了提振消费,2025年扩内需的另一个重要抓手在于扩大有效投资。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提高投资效益,要把握好投资方向。投资目标应该聚焦在“补短板、增后劲”。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在房地产方面,加快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危旧房改造。在社会民生方面,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短板。在制造业方面,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领域投资。
陈小亮表示,对投资而言,建立和完善投资长效机制,促使企业有充足投资空间从而“能投资”、提高投资效益从而“敢投资”、有稳定预期和信心从而“愿投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投资积极性。需要强调的是,除了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稳定政策,还要加强稳定政策与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的配合,这样才能为消费和投资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快构建消费与投资长效机制。



统筹供需:找到平衡点,畅通国民经济


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复杂且动态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经济周期的波动以及经济政策的选择。在宏观经济分析与调控中,必须高度关注二者的平衡,以此保障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奠定良好基础。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崔友平表示,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条件。但市场经济常出现二者的不平衡,常态往往是“无效供给过多、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宏观经济调控要以供给与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辽宁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教授谢地表示,统筹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涉及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个方面,应做好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的相互配合。
谢地表示,需求管理即从需求侧入手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求管理包括需求总量管理与需求结构管理。其中,需求总量管理是指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或减少需求总量,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大体平衡的政策。当总量失衡时,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增加或减少需求总量。在财政政策方面,在总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等方式增加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总需求过剩时则采取相反的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增加总需求。反之,中央银行可以减少货币供给以减少总需求。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较长的特征相比较而言,财政政策的作用更为直接,见效更快。需求结构管理强调从结构层面解决失衡问题,进而实现总量平衡,其主要政策是通过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以改变投资需求、居民消费需求、政府支出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的结构,以推动实现结构平衡。
所谓供给管理就是从供给侧入手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心是供给结构管理。其主要特点:一是具有明确的靶向性,着力于调整个别部门的供给。其目标不仅在于实现个别部门的供求平衡,而且在于为国民经济谋求长远发展。因此,供给结构管理致力于淘汰落后部门和落后产能,降低企业杠杆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着眼于解决中长期问题,侧重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我国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结构管理政策。供给结构管理通常要同需求管理结合在一起配合使用,才能发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表示,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内在关系中两个相互依存的基本方面,供给的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必须以需求变化为导向,需求实现又必须依赖供给。需要在强化供给和需求结合上发力,充分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才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通过绿色、安全、优质的新消费引领新供给和塑造新市场,好满足既有需求和开创新需求,找到供需动态平衡点,从而为宏观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张洽棠

END



来源:中国改革报

责编/制作:张晶

审核:袁琳

政审:蔡若愚

终审:崔立勇


中国发展改革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官方公众号,宣传报道国家发展改革重大工作部署,及时、全面发布经济社会发展动向和重大改革创新举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