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经济大省“挑大梁”底气何在?

时事   2025-01-09 10:50   北京  

2025年,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2024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国前十强的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湖北省、福建省、湖南省和上海市都表示,要挑起大梁。例如,浙江省委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浙江不仅要在“量的合理增长”上走在前列,更要在“质的有效提升”上示范引领,还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上主动担当,更好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

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金义新区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大力引导各方加强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领域交流合作,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图为在位于金义新区的浙江大众齿轮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内,自动化机床加工新能源汽车的齿轮零部件。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目前,我国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共同挑战。经济大省的经济基础更稳、优势更多、韧性更强,也具有较丰富的改革开放经验和较充分的物质支撑条件,有能力率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扫除妨碍高质量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化解目前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作出经济大省的贡献。

在“量的合理增长上”走在前列
经济大省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科技与体制创新能力,成为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中,排名前十位的经济大省贡献了3.1个百分点。
作为全国经济领头羊,广东省稳中见优,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939.18亿元,超过全国经济总量的1/10,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11.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56.4%、31.5%;外贸规模已连续38年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1~11月,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500亿元,为年度计划投资的10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万亿元,占全国的1/10;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35.57万人,同比上升3.9%。2024年,广东省重大工程建设取得突出成果,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试运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供水运营、梅龙高铁开通运营等。
回望2024年,江苏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760亿斤,达到76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前11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5.09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6.9%,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前三季度,造船业新接订单量占全球份额三成左 右,大型LNG双燃料船、超大型油轮等国产配套化率达约65%;全年新增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4个,累计入选国家5G工厂210家,均位居全国第一。这一年,江苏昆山连续20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首位;苏州工业园区迎来30周年,实现了3个“超万亿”的成绩,问鼎“最强地级市”。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聚焦科技创新,发力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合作竞争力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年产值突破1550亿元,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图为在苏州东微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工作人员检查数据。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2024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有望实现全年8.2%左右的高速增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0万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融资规模等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12月中旬,工业用电量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1~11月,制造业投资增长17%。2024年山东结构升级趋势好,以18条标志性产业链和66条重点产业链为依托,着力提升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
2024年,浙江省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复。2024年前三季度,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比全国高出0.6个百分点;跨境电商出口2581.4亿元,同比增长23.9%,拉动全省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2024年1~11 月,浙江外贸出口增长9%,占全国份额达15.5%;1299个扩大有效投资的“千项万亿”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3万亿元、完成率121.7%。2024年,浙江新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 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9个,均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共10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26年位居全国首位,128个项目成功吸引民间资本达3189亿元。

在浙江宁波舟山港金塘港区大浦口集装箱码头,货轮在泊位上有序装卸集装箱。新华社发(邹训永 摄)


从东部看向中原,2024年,河南省已从传统的中部农业大省变身新兴工业大省,发展底层逻辑已变,通过壮大“7+28+N”产业链群,引领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让自己成为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2024年前三季度,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高出全国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郑州机场形成了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客货运航线网络,中欧班列“27站点8口岸”国际物流业务遍及40多个国家140多座城市,河南省跨境电商交易额位居中部地区第一。
把目光再转向西部,2024年前11个月,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年初即发行首批305亿元债券,支撑保障400多个重大项目加快实施。2024年,四川省培育首批17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前10个月,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规模1130.1亿元、同比增长19.3%;9月,高速公路通车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82%的县城“15分钟上高速公路”;超1.6万家外企选择四川,约40%的对外贸易、95%的对外承包工程、20%的对外投资布局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1~11月,平板电脑出口增长19.8%,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平板电脑出口的42.6%;经营主体总量突破900万户,数量位居西部第一。
回望2024年,湖北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领跑中部六省,在经济大省中名列前茅,前三季度领先幅度进一步扩大;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生命健康三大产业有望达万亿级,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产量占比从2022年的15.4%猛增到31.4%;高新技术制造业表现强劲,增速达24.5%,锂离子电池、智能手机、电子元件、平板电脑产量增速突出。

作为我国第一根光纤的诞生地、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光谷”的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为推动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作出贡献。图为武汉普赛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内的芯片测试设备对芯片进行测试。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2024年,福建省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居全国第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4万家;森林覆盖率连续46年居全国首位。
2024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突破50%,新能源汽车产量超90万辆,占全国份额接近1/10;北斗产业增长逾30%,绿色智能计算产值突破8500亿元。
看向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2024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达34389.18亿元,同比增长4.7%;2024年,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年底建设完毕即将投产,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3800亿元;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大关的港口,连续15年领跑全球;沪苏湖高铁、市域机场线相继开跑,综合交通体系愈发完善,进一步支撑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

2024年12月26日,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上海虹桥至湖州站最快55分钟可达。图为列车驶过沪苏湖高铁元荡湖段。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示范引领“质的有效提升”并“服务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省吸聚了大量的资本、劳动力、科技和人才资源要素,有力参与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在贯彻国家区域战略体系中充分发挥“核心区”和“增长极”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新业态新动能和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策源地”,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不同领域“挑起大梁”。
加强出口多元化发展,通过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在开放中挑起大梁,是广东省的实践结果。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粤港澳三地综合优势,携手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牵引带动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2025年如何发展湾区经济的广东回答。例如,历时4年多,大湾区连接广东珠海和江门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作为港珠澳大桥西延线,让珠海到江门的通行时间从原来的1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区域协调的力量在湾区溢出更大经济效益。

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后,车辆行驶在黄茅海大桥上。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而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着力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海工船舶、工程机械、高端纺织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新能源集群、半导体集群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新材料、高端装备等6个集群荣登“万亿俱乐部”;商业航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同时,江苏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浙江正在通过推进“直播+平台+跨境电商”的全新发展模式,推动更多传统工贸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在外贸企业融资、跨境贸易结算、出口信保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浙江还在动态迭代“三张项目清单”,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打造若干民间资本参股核电、风电、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典型。浙江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特别是推进完善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和“四港”联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体制机制改革等,为全国大局服务。
山东则提出,用足用好“两重”“两新”、专项债券等重大政策,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有序推进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纵深推进国资国企、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扩大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招商引资,通过一系列扎扎实实的改革举措,释放北方地区经济的潜能。
河南也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源地。河南瞄准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与生物医药、食品科技、绿色低碳、纳米生物学等多个前沿领域,正在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河南有全球重要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比亚迪产能最大的整车生产基地、宁德时代洛阳基地等,正不断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中,将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河南依托空陆海网4条“丝绸之路”,将自己从内陆腹地变成开放高地。
四川目前则处于结构调整、动能转化、发展转型最吃劲的紧要关头,需要实现由“大”向“强”的跨越。四川以“揭榜挂帅”方式,实施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先进材料等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在全国率先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经费管理和使用最大自主权。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快实施,四川已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正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湖北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链”破局,新兴产业供应链平台全面铺开,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一极,有力支撑了我国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安全。
福建这几年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扎实推进,医改、林改等特色改革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加紧建设,全省新设台企户数、实际使用台资规模分别居大陆第一、第二位。

作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福建三明创新推出林票、林业碳票、国有林场“场村合作”等改革措施,用改革激活林业产能及林农收益。图为三明市泰宁县上清乡崇际村。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湖南重点部署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的“三大标志性工程”,聚链成群、梯度培育,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构建协同发展的新生态。
上海则更好地扛起了服务全国大局和提升城市能级的使命担当,无论是“五个中心”的功能提升,还是“四大功能”的强化,特别是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国家交办给上海的重要战略任务,上海都取得了持续提升。

更好支持经济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
经济大省的资源、人口等综合承载力强,未来也是促进消费、扩大投资的“大省”。
2025年,如何更好支持经济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对此,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2024年12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发挥总体是好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挑战。初步考虑,在资金支持上,可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支持力度,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在项目申报、资金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多自主权。在要素保障上,可在土地、能源、环境、数据等要素配置方面加大支持,对用地、用能、用海等指标给予倾斜,国家重大项目实施指标单列。在改革开放上,可支持经济大省积极探索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改革,赋予更多先行先试权;支持经济大省推出一批引领性开放举措,加快制度型开放步伐,支持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在科技创新上,可在经济大省优先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支持经济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的同时,其他省份也要各展所长、奋勇争先,发挥比较优势,各省区市强化合作、统筹联动,共同为全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挥作用。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季晓莉)

END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责编/制作:张晶

审核:袁琳

政审:蔡若愚

终审:杨秦


中国发展改革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官方公众号,宣传报道国家发展改革重大工作部署,及时、全面发布经济社会发展动向和重大改革创新举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