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个必须统筹”】如何做到既“稳得住”又“立得住”

时事   2025-01-07 11:43   北京  

既“稳得住”又“立得住”

——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入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并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

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双轮驱动,既要推动传统产业“稳得住”,又要推动新兴产业“立得住”。相关专家表示,实现新动能培育与旧动能更新的有效衔接和平衡发展,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充分认识到产业体系演进规律,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过去一年来,“新质生产力”一词的热度贯穿全年。在理论之域,新质生产力政策渐次细化,如珠成链,持续健全体系;在实践之地,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系列“唤”新之举,为产业蓄能添翼。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从地方来看,北京、上海等地出台政策推进集成电路、商业航天、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多地也在积极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强化新技术应用,实现数智化转型、产业链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新动能的核心驱动力与关键增长点,同时凭借先进技术助力旧动能更新,而统筹新旧动能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营造市场环境,反哺新质生产力发展。

近年来,广西柳州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推动汽车、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新动能。图为在上汽通用五菱精益智造工厂,机器人为新能源汽车装配挡风玻璃。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张弛告诉记者,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新动能培育是要以旧动能更新为前提,通过淘汰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落后产业或者低效生产方式,为新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人才、市场发展空间等必备条件。与此同时,新动能培育也能助力旧动能更新,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将为以传统产业为代表的旧动能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再造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

“在界定新旧动能时,需要关注产业的技术含量、附加值、能耗水平以及对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等因素。”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记者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新旧动能”不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两个方面。

科技之轮风驰电掣

培育新动能,需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主线。

过去一年,科技之轮风驰电掣,催着日子如急矢般,眨眼间已穿越浩渺星河,往昔影踪难觅。
“今年基础大模型的迭代更新速度和效果远超以往。比如2023年大模型爆发后,半年为一个更新周期;而在2024年已提速到以季度为更新周期了。”谈到过去一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汉王科技天地大模型算法负责人彭菲深有感触。2024年,彭菲所在的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向行业数智化转型赋能,向内对现有产品线提智增效,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平台+行业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终端”两大方向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的探索和创新。
2024年,大多数企业和组织都有意愿或者正在积极研究生成式AI的应用。彭菲认为,2024年RAG(检索增强生成)几乎成为行业应用标配。随着生成式AI能力的不断进化,它能在更多行业领域以及场景中去做升级、替换以及重塑。

智慧跑道、室外智能健身房、智能淋浴间、无人驾驶观光游览车、无人机送外卖……当前,深圳正在全力推进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在深圳的各大公园里,新鲜有趣的人工智能应用随处可见,“黑科技”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图为在深圳光明区的明湖公园里,机器人在制作咖啡。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数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表示,人工智能已经从“卷算法”向“卷数据”转变。
一双运动鞋,从鞋面、鞋边、中底、鞋垫、配件到鞋盒等,在工业相机高清镜头下被360度全方位拍摄,商品每个角度和细节的图片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被输入得物App人工智能查验系统,而后,“超级大脑”通过捕捉到图片中像素级的细微纹理差异,模拟资深鉴别师对商品的鉴别。5秒钟后,这双运动鞋详细的鉴别报告生成,商品真伪一目了然。
这个“超级大脑”就是得物App的人工智能查验系统。作为平台科技企业,得物App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超级大脑”的训练引擎正是得物数年来沉淀的来自一线的数十亿级查验鉴别数据样本和海量实物商品数据库。通过细粒度感知、分层注意力机制、神经网络结构搜索等技术,引入商品细节图、商品来源等涵盖图片、文本等跨模态信息。截至目前,得物App人工智能查验鉴别系统已累计支持鉴别商品超过6亿件,商品查验鉴别整体效率,较人工鉴别提效达到4~10倍。未来,得物App人工智能查验系统在未来制造、监管安全等领域还有着广泛应用空间。
2024年,人工智能成为产业创新和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后,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人工智能+”,着重突出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与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2024年以来,手术机器人正在临床上发挥出更大的应用价值,骨科与人工智能“产医融合”已经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国产手术机器人也在快速崛起。

一名参观者(左)在第七届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复星医药展台体验操作一款外科手术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2023年7月,晋城大医院骨科开展机器人脊柱、关节和骨盆手术,开启了智能医疗时代。截至2024年11月,晋城大医院普通外科、骨科、妇科、泌尿外科等科室一共成功完成48例机器人手术。据悉,晋城大医院计划在三年内全面展开机器人手术,力争每个外科医生都可以主刀机器人手术。
晋城大医院院长助理、脊柱微创骨科主任陈晋伟告诉记者,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使外科手术发生了革命性改变。首先,人手旋转极限180°,但机械臂一般可以旋转360°~540°,可以深入到人手难以达到的部位,胜任对于人手很别扭和刁钻的角度。其次,延长外科医生工作的黄金时间。最后,大幅提高远程手术的可行性,在5G技术等辅助设备加持下,手术机器人满足了远程手术操作低延时、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特殊要求,外科医生可以为千里之外的患者手术。
相关机构数据显示,在2024年三季度末,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国产化率已经达到65%左右,基本突破达芬奇、史赛克、美敦力等国外医疗巨头的围堵。从发展较为突出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来看,自2022年起在国内迎来获批高峰,截至2024年9月末,国内已有50张骨科手术机器人注册证获批。
在彭菲看来,类似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是推动产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引擎,用户如何利用好它进行行业升级,不只是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更关键的是依靠行业用户自身的专业知识、数据和场景理解等,所以当好人工智能的“老师”才是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未来真正的挑战。

插上“数字翅膀”飞得更快

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既要积极发展新产业,也要注重运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当旧动能改造按下“快进键”,加速推进的节奏里,处处孕育着转型新契机。

如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空间广阔,成为激发数字经济增长潜力的重点领域。以工业互联网为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预计,2024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将超1.5万亿元,增速保持在13%左右。
数字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更是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在山东济南的浪潮计算机智能制造工厂,依托条码识别、视觉检测、激光传感器等全方位智能控制技术,通过智能装配机器人、智能分拣机器人、智能锁附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应用,使企业的质量诊断准确率提升了18%。
浪潮计算机相关负责人表示,散热器的螺钉头只有小米粒大小,人工安装的合格率长期在98.7%左右,难以提升。虽然只有1.3%的损失,但一个主板的价格就可以达到数千元,一天下来因为这一个质量点造成的损失就接近3万元。现在引入智能机器人后,通过视觉识别、数据耦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核心器件的精准装配,20秒钟就可以组装好一个散热器,效率提升30%。同时可以保证误差控制在0.06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产品合格率接近100%。
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已经成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营收同比增长28%,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同比增长7%,智能协作、物流仓储机器人产量持续领跑全球。

安徽省芜湖市立足自身制造业基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图为在位于芜湖市的中车浦镇阿尔斯通运输系统有限公司内,工人在无人驾驶轨道列车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发(肖本祥摄)


“从成效上来看,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大约30%,生产效率同步提升了近30%。”在2024年7月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很多制造业企业插上了“数字翅膀”后,比同类企业飞得更快、效率更高。

把握好转换的节奏和力度

谈及2025年经济发展,多位专家们不约而同认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

在培育新动能过程中,面临着市场需求不确定、创新风险大、技术转化难等诸多挑战,张弛认为,首先,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科技创新是培育新动能的关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攻破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发展提供持续内生动能。其次,应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大国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为培育新动能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要努力破除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堵点和障碍,促进各类要素畅通流动。再次,应加强人才、数据等生产新要素的培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人才提供一流的创新发展平台,完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
而旧动能更新速度加快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企业转型动力不足、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张弛表示,克服旧动能更新面临的困难,一方面,应制定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合理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能够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市场要素流动的方向感,明确产业发展的轻重缓急,改善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应形成更为积极的产业政策体系,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安全政策等,有效引导产业迭代升级,助力旧动能持续提质增效。
“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接续转换,关键在于把握好转换的节奏和力度。”朱克力表示,一方面,应积极培育新动能,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应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手段,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过渡。在转换过程中,需要注重协调好各方利益,避免出现过大的经济波动和社会风险,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杜壮

END



来源:中国改革报

责编/制作:张晶

审核:袁琳

政审:蔡若愚

终审:王健生


中国发展改革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官方公众号,宣传报道国家发展改革重大工作部署,及时、全面发布经济社会发展动向和重大改革创新举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