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季
捷报频传
喜报连连
速来围观
12月7日,第十七届“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系列活动知识竞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自今年6月第十七届“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系列活动拉开序幕以来,来自上海及全国各地上百所中学的近万名中学生,参加了系列讲座、主题征文、知识竞赛、书法展示等各项活动。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展现出不俗的语文素养,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获奖见下表。学校获优秀组织奖,许正芳老师获教师指导奖此次“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系列活动不仅展示了我校同学的语言文字能力,还激发了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校学生获得征文一等奖的作品吧!
【题目】
个人总是处在群体之中。和而不同,这一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请结合“和而不同”这一核心理念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个人和群体关系的思考。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 高三(12)班 贾剑潼
在万物生长的自然舞台上,每一种植物都以独特的姿态舞蹈着生长的旋律,共同唱响了鲜活美妙的生命之章;在历史长河中,各种文明如同繁星般璀璨交织,各自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个体总是处在群体之中,而如何在这密集的织体中寻找和谐,实现“和而不同”,不仅是一门古老的智慧,也是跨越时空、跨越地域的现代议题。
约翰·多恩曾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里写道:“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人永远不可能以个体单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不必说物质层面上对于外物的必然依附,我们往往需要一些独属于自己的东西去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永远享受着各种联系带给我们的爱和感动,唯有在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纽带下,人才是真正的人。
我们对他人、社会有一种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依附感,人们不自觉地渴望被他人需要,不断通过在集体中找寻自己的位置,努力获得社会的认同来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
但也有人认为,从出生到死亡,陪伴我们全程的只有自己,我们的情感和精神都是独立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人不可能体会到我们内心深处的迷惘和挣扎。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渺小的偶然存在,我们自身和他人的在与不在都具有一定的几率性,我们身边的人,总有一天会离开。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之中,一些不可抵御的自然因素一定会导致分别,生命的旅程犹如一辆缓缓前行的摆渡车,你便是车上的乘客,其余的乘客上上下下,有的与你遇见,有的与你分别,唯独你自己坐到了终点。
独立的个体,一定有自我封锁之事,不为人知,也不想被窥探,即便身边有人陪伴也无法与自己的内心和平相处、握手言和,即便周围再熙攘热闹,将自己与其分隔之后,也依然是一座孤岛,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流浪。
个人虽总是处在群体之中,但个体与个体之间对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却也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它们之间并不是相悖的,只是视角的不同导致了见解的差异。
在这座由高楼大厦编织的都市森林里,隐藏着一条条鲜为人知的小径。它们穿梭于摩天大楼之间,连接起了一处处静谧的角落——四合院的门前,古老的石井泛着岁月的青苔光晕,在阳光下闪烁着历史的记忆,蝉鸣声在飘落的树叶间回响,仿佛是大自然最原始、最纯粹的声音。
城市的心脏跳动得如此喧嚣与繁忙,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保存有古朴静谧的空间。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往昔的故事和当今的生活如光影般交错重叠在一起,并非对立的存在而是和谐共生的艺术展示。
正是因为个体的“异”才推动着我们向群体的“和”共同前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缺乏自我色彩的个体就像是失去了根系的仙人掌,即便数目再多,也不可能将沙漠变成茂盛翁郁的森林,但沙漠和森林都是生态系统里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让集体之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一座独立且独特的岛屿,我们的世界才有可能在海水的连接下呈现出一派多姿多彩的春色满园。
不仅如此,群体的能量也赋予了个体新的生机与活力。只有当我们看到了广大的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独特,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以一种包容的而非对抗的、友善的而非敌视的目光去理解这个美丽的大千世界才能够使个体更加全面地理解他人、认识自我。在世界全球化发展愈发深刻的今天,没有哪一个国度、哪一个民族,可以在固步自封的境遇下闭门造车,在人类文明百花齐放的大潮中独善其身。作为一个伟大整体的人类文明,无论何时都在为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输送着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传统、各具地域风情的思想观念也常常会在交流中产生碰撞,在碰撞中走向融合,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
实现个人与群体的和谐共舞,关键在于找到那微妙的平衡点,这既要求个体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敢于表达、勇于创新,也要求群体拥有包容的心态,能够倾听、理解和接纳不同的声音。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认知方式,都要依靠自我内心的独特感悟才能实现自身与他人的“和而不同”,海水的颜色,海水的形状都需你自己体会,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你完成心灵的丰盈与生命的圆融。人生的真正谜题,最终还需个体亲自去解开,成长的酸甜苦辣还需个体亲自去体验,勇于面对内心深处的疑惑与挑战,亲手揭开“意义”的神秘面纱。
“和而不同”,不仅是个人与群体相处的智慧,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明交流的不竭动力。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愿我们都能成为那道独特而和谐的光芒,共同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亲身挖掘独属于自己的浪漫色彩。
共 生
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 高二(3)班 张彤
多少次,我们于洞穴中不倦求索,追随信仰与真理;多少次,我们于星河中流淌,以亘古不变的姿态奔流;多少次,我们于暴雨中行走,怀揣着最原初的激情,跨越一切鸿沟。
诚然,回望历史,和而不同的君子是多的。是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明争暗斗,是杰斐逊与华盛顿的争吵,是爱因斯坦与珀尔的互相否定。是了,正是君子之不同,致万物之昌盛。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推动着时代进步。这份“不同”造就繁花丛生的烂漫春光。
数学史上,曾有一个数字引发了数学危机。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即万物,万物皆数”,数学知识是准确的、可靠的,且可以应用于现实的世界。而其门徒希伯斯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除了整数和分数,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新数”,但若有人提出新数,将会动摇整个学派的基础。但希伯斯却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后得出结论,根号二既不是整数,也非分数,是全新的、待人类开发的数。这个发现本可以促进当时数学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毕达哥拉斯学派却避之如猛兽。为维护学派尊严,严密封锁希伯斯的发现。正是这份固步自封、不接受新知,不愿意接受他人的“不同”直接导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覆灭。
伏尔泰曾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很显然,毕达哥拉斯学派这种做法朝着与之相反的道路渐行渐远。这个学派的崩溃也容易令人想起另一则寓言——洞穴寓言。
追求完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不愿意承认新数字的出现,他们又何尝不是洞穴的囚徒?希伯斯就好似那名挣脱了锁链的囚徒,发现了新的数字,决定做一名折返的贤人,“拯救”自己的同门。他想帮助学派走出洞穴,他们却不愿意离开自己熟知的世界,自以为高人一等,不知自己所看到的,也不过是那抹火光所映照出的影子,只是现象世界中的碎屑。
而在我们之间,又怎么会没有这样的一位“折返的贤人”?但现今世界,发展多元,各类声音层出不穷,充满戾气,抑或者满怀耐心,悲观待物,抑或者饱含激情。我们已经因为快节奏生活失去了太多耐心了,以至于失去了理性看待、处理各类声音的能力。争吵、矛盾不断,人与人间的关系如火药一触即发。当有人提出质疑观点时,他们又何曾被宽恕过?我们为自己赢得的一场“战役”沾沾自喜,却忘了,我们所争执的一切狂热,一切潮流也不过是洞壁中的倒影而已。人穷尽一生,也不过是走出洞穴而已。所以,人们都希望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有一个调转,看到火光,引领我们走出洞穴。
故而,人要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读书,是为了走出时代的偏见;行路,是为了走出地域的偏见。能让我们包容看待世界,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接受他人的独创性,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我们都是洞穴的囚徒,握着火光映射的一隅碎屑。但最终,人们交握双手,晃动镣铐,聋子挽着盲人,哑巴扶着瘸子,共同拼凑出了,真实世界的小小一角。
获奖感言
在这场征文比赛的旅途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冒险,最终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宝藏。衷心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与鼓励,让我得以在这片文学的汪洋中肆意遨游,恣意绽放,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作品的认可,更是对我持续探索与创作的鼓舞。未来,我将带着这份荣耀,继续在文字的天地里翱翔,书写出更多触动人心的篇章。
获得这份荣誉,我满怀感激亦怀抱憧憬。对我们青年学子而言,读书是一生的使命。好读书,能给予我们力量,使我们跨越苦难,走出心灵的局限,成为一名不懈追求真理的西西弗斯。再加以精心琢磨的写作,才有可难完成人生境界的提升。感谢给予我激励鞭策的语文老师王美丽,我得以在此刻化蝶。道阻且长,我将以此为基石,继续探索语言的无限可能,书写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字与人生。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我很荣幸能够拥有这次参加比赛的机会,并且幸运地获得了佳绩。回首我的练字历程,那绝非一条坦途。一路上,诸多挫折不断,但也正是这些挫折,磨砺了我的意志,成就了如今更强大的我。这个奖项因此显得弥足珍贵,它是对我过去十年专注练字的高度肯定,必将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同时,它也是对我的一种激励,促使我不断努力,勇敢地突破自我,迈向更高的境界。
获奖证书
图文:陆纤纤、许正芳
编辑:徐瑛
审核:沈淑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