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分享 | 陈雪娇:传播学实验与案例介绍

学术   2024-10-24 13:53   广东  

讲座分享

陈雪娇:传播学实验与案例介绍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里,实验法作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已经被广泛且深入地应用于多个研究方向之中。10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讲师陈雪娇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传播学实验与案例介绍”的精彩分享,共同探索实验方法在传播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并深入分析多个经典案例的研究成果。

Part.01

主讲人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共发表SSCI、CSSCI期刊论文19篇;主持校级课题1项并获优秀结项,参与国社科、教育部等省部级在内课题8项;参与出版著作7本,6次在传播学国际会议(ICA、NCA、AEJMC)上宣讲论文;2020年获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23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创新奖一等奖。

Part.02

现场回顾


讲座伊始,陈雪娇首先介绍了传播学实验的三大核心要素: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她强调,在实验中,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应确保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不会受到其他额外因素的干扰。


陈雪娇深入剖析了实验设计中的核心要素,尤其着重于如何敏锐捕捉并聚焦于前沿问题。她援引了《Science》杂志发布的全球范围内125个前沿科学问题作为灵感源泉,并鼓励大家从中探寻与自己研究方向的契合点,以激发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威尔·史密斯奥斯卡颁奖典礼打人事件这一具体案例,陈老师介绍了如何通过控制变量和设计刺激材料有效影响人们的态度倾向。她强调了控制实验变量的重要性,比如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控制实验中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以及警惕霍桑效应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干扰。为了进一步提升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她建议按照社会人群比例对被试进行年龄配额,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讲座的第二部分,陈雪娇分享了她在情绪化文本传播效果领域的实验案例。她指出,“后真相”时代,,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对受众认知客观事实产生了影响。借助脑电技术的先进手段,她的研究发现,情绪化新闻文本会触发大脑不同的认知反应,个体在阅读此类新闻时,脑电波的变化揭示了他们更容易被情绪化的信息所牵引。研究结果显示,情绪化表达的新闻不仅传播速度更快,而且容易导致受众偏离对事实真相的关注,这已成为“后真相”时代信息传播的一个典型现象特征。


随后,陈雪娇介绍了冷热媒介对情绪唤起的不同影响。她通过对比合成语音与真人语音的传播效果,并经过严格的实验材料前测筛选,得出结论,真人语音更能激发情绪唤起,尤其是在女性语音情况下,受众更偏爱于真人声音。此外,这一发现也与冷热媒介理论高度相关,真人语音因认知负荷较高,调动了更多认知资源,从而提升了受众的参与度。


之后,陈雪娇以场景体验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媒介使用动机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机制。她指出,用户动机可细分为享乐、自我管理和社会化三个层次。为揭示用户动机的多样性,陈雪娇选择了健身房作为研究场景,观察不同动机的用户如何与媒介互动。研究发现,在社会化动机主导下,用户在使用移动应用时的体验明显优于其他动机类型的用户;同时,公共场景下的使用体验相较于私人场景更为优越,这一优势在可用性、易用性和满意度三个方面均有体现。此外,不同动机主导下的用户体验受到场景因素的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公共场景下,自我管理动机主导的用户使用体验显著优于其他用户。


此外,陈雪娇还在Nature子刊上发表了题为《Understanding personalized persuasion strategies in implicit attitudes towards the COVID-19 vaccine: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personality traits based on an ERP study》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脑电波技术,探讨了不同人格特质如何调节人们对COVID-19疫苗的隐性态度。研究发现,个性化劝服策略对高认知需求个体的效果有限,他们对匹配信息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劝服效果受到认知负荷和态度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建议,针对高情感需求者,应使用逻辑性信息以增强劝服效果;而对于高认知需求者,则需结合事实、证据与推理,以减少认知冲突。未来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人格特质对隐性态度的影响,并研究个性化劝服策略在健康、环保等社会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在这场讲座中,陈雪娇老师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实验法在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与重要性,还借助一系列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传播机制。在未来,实验法会帮我们找到更多新发现,推动新闻传播学不断进步。

文稿 | 琪方、凤妍
排版 | 炸炸
审核 | 炸炸

 南国北师·智能与计算传播沙龙 

第一期(杨柳、师文)|  第二期(赵甜芳、刘肖凡)

第三期(卢远航、周金金)| 第四期(官璐、黄文森)

第五期(彭泰权)第六期(张伊妍)

第七期(马晓悦、曹博林)第八期(王成军)

第九期(彭凯程)

京师计算传播学
是数据?是代码?还是经典传播学理论?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计算传播学研究组,带你走近计算传播学。来,看看交叉学科的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