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分享 | 李华:破界创新——人机协同下学术研究突破的可能路径

学术   2024-12-13 11:21   广东  

讲座分享

李华:破界创新——人机协同下

学术研究突破的可能路径

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为社会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推进学术创新,成为研究者们关心的议题。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讲师李华为大家带来题为“破界创新:人机协同下学术研究突破的可能路径”的精彩讲座。与初入学术圈的硕博研究生分享,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并进行学术创新。

Part.01

主讲人简介


李华,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讲师,第四届广州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优秀人才(第三层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曾于广州日报社从事深度、突发和数据新闻报道,获得广东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

Part.02

现场回顾


讲座开始,李华老师首先与同学们交流了做学术研究的感受“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由此引入本期讲座。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保证“痛苦”的科研生活的“卡森”药方,通过运用逆向思维原则启发同学们如何正确看待“做科研”;接着,李华介绍了破解创新的思维模型和方法论,强调找到并打破隐含假设,从而获得更高维度的新的认知;最后,李华介绍大模型辅助论文撰写的工作流,并向同学们展示了具体实例。

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在哈佛学校毕业典礼的演讲中借鉴“卡森药方”,结合个人经验,开出了自己的“痛苦”处方。这四味药分别是:1、反复无常,不要虔诚地做你正在做的事情;2、尽可能从你们自身的经验获得知识,尽量别从其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广泛地吸取教训;3、遭遇失败时,请意志消沉,一蹶不振;4、请忽略小时候人们告诉我的那个乡下人故事。曾经有个乡下人说:“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事实上,这句话恰好是查理在投资生涯奉为圭臬的持续坚持的原则,提早预知,避免入坑)

李华老师结合自身经验,也为研究生提出了三条“痛苦指南”。首先,“不要听取任何学术权威给研究生的建议”;其次,“远离导师,放飞自我”;第三,“自由探索研究方向,不要专注”。李华通过诙谐幽默的讲述为同学们“避坑”,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启发同学如何开启幸福、顺利的科研生活。

在分享了如何开启科研生活后,李华与同学们分享如何推进学术创新。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媒介技术的演化为学术研究突破带来了新机遇。同学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一机遇?李华介绍了破界创新的思维模式。破界创新是一种打破传统框架和固定思维模式的思考方法,强调在已有的隐含假设之上,找到并打破它,从而获得新的认知。这种思维方式来源于西方哲学思维,即提出假设,然后去证明它或者证伪它。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都是基于这样的思维脉络。李华通过举例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猎豹移动的小模型等实际案例,说明破界创新思维在推动业务创新中具体作用。

除此之外,李华通过举例社交媒体传播效果评估的问题,揭示如何在学术研究中推进创新。现有的传播效果评估主要基于用户可见的“显性数据”,但存在不足,如没有指出信息曝光是社交媒体传播效果评估的先决条件,也没有提供进阶的科学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社交机器人的方法创新。社交机器人能够获得系统级别的日志数据,这种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因此可以提供更科学的效果评估方法。最后,李华与同学们分享了AI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与局限,如何科学使用大语言模型辅助学术写作。

在这场讲座中,李华老师通过丰富的案例与生动的讲述,与同学们分享了在智能传播时代,人机协同背景下学术研究突破的机遇和挑战。他重点介绍了破界创新的思维模式,帮助大家更好地认知创新,并擅用工具辅助创新,为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文稿 | 奥乐
排版 | 炸炸
审核 | 炸炸

 南国北师·智能与计算传播沙龙 

第一期(杨柳、师文)|  第二期(赵甜芳、刘肖凡)

第三期(卢远航、周金金)| 第四期(官璐、黄文森)

第五期(彭泰权)第六期(张伊妍)

第七期(马晓悦、曹博林)第八期(王成军)

第九期(杨凯程)第十期(李锦辉)


京师计算传播学
是数据?是代码?还是经典传播学理论?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计算传播学研究组,带你走近计算传播学。来,看看交叉学科的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