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学术交流、促进科研合作,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第一届师生学术交流会于9月13日在文华苑8A-406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心吴晔教授、闵勇教授、许小可教授、谢家荣特聘副研究员、李华老师、周晓禹老师、凡婷婷老师以及在读博士研究生们出席本次交流会,并做报告。各位老师和博士研究生介绍各自进行的研究工作和未来展望,以增进相互认识和建立进一步合作。
吴晔教授
吴晔从传统理论与数据相结合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计算传播学的核心优势,认为如何利用大数据等方法获取更客观的行为数据,更真实地对人类传播行为进行测量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闵勇教授
闵勇认为,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算法的发展,信息极化现象可能越来越严重,并出现信息茧房、过滤气泡等问题。他介绍了由中心研发的社交机器人实验系统,并对如何利用社交机器人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展开了探讨。
许小可教授
传播学经典5W模型的主体是人。许小可认为,如今信息传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人,还需要考虑社交机器人、平台算法等因素。他认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基于人机耦合新主体,形成传播研究新范式,对经典传播理论进行验证和发展。
李华讲师
李华结合自身研究兴趣和经历,在未来研究工作中将倾向于关注生成式AI素养,以及基于社交机器人的传播效果评估等问题。
谢家荣特聘副研究员
谢家荣一直关注社交网络传播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全局的传播行为是什么样的;二是个体行为是怎样影响全局传播。基于此,目前在研课题以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普遍动力学。
周晓禹讲师
周晓禹的工作主要关注情绪与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未来的工作希望在跨文化背景下加入大规模数据进一步印证以往的研究结果,并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NLP进行探索创新。
凡婷婷讲师
凡婷婷的研究集中在媒介地理学,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探讨地方认同感、城市传播等领域,如城市生活方式、特殊群体关怀等问题。
博士研究生
刘禹希、黎樟浩、王琦、杨萌烨、郭逸宁博士研究生分别介绍了正在进行的工作和未来的研究计划。
活动总结
吴晔教授最后总结,希望通过此次学术交流会,搭建一个多学科交叉、互动交流的平台,让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们能够相互了解、共同探讨、分享经验,从而促进科研合作,推动学术发展,增强团队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