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

政务   2025-02-10 14:31   北京  





































































































































































































































点击“中国财政”即可关注!


江苏: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

《中国财政》记者 雷艳

工业机器人出货量位列国产第一;第三代半导体——SIC(碳化硅)芯片实现自主量产,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科创板上市公司达110家,数量居全国第一;科研院所动能澎湃,为新质生产力打开“源”创之门……行走江苏,处处感受到制造业大省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绽放的勃勃生机。

江苏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望,每到关键时期、重要节点,为其把脉定向、指路引航。2020年11月,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2023年要求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202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期望江苏“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江苏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课题。”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孙风说,“近年来,江苏省财政厅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努力打造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

强化保障

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紫金山实验室,一面编号为2023—0150号的国旗,被永久珍藏在实验室显要位置。这面国旗曾于第七个全国科技者工作日,在天安门广场高高飘扬,这也是首家科学实验室受赠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紫金山实验室的谆谆嘱托,切实肩负起科教兴国、网络强国重任,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紫金山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验室成立6年来,以解决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重大科技问题、产业重大瓶颈问题为使命,重点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助力网络强国战略和数字中国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未来网络、5G/6G通信、网络安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成果,创造了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多项“全球第一”。

离紫金山实验室3公里处的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产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龙头企业,根据MIR睿工业统计,埃斯顿连续多年位列我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自主化品牌第一位。

这座43平方公里的紫金山科技城,是江苏重点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产业科技新高地,目前有各类经营主体超3000家,汇聚1个千亿级空天经济产业集群,先进通信、未来网络、人工智能3个百亿级未来产业,以及一大批前沿产业。未来五年,紫金山科技城计划构筑产值超3000亿元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省财政持续加强财力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孙风说。2021—2023年,江苏全省和省本级财政安排科学技术支出年均增幅分别为6.3%、8.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均增幅1.2和3.4个百分点;全省财政基础研究投入从14.43亿元增长到35.97亿元,年均增长57.9%。2024年设立规模达24.8亿元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省基础科学中心建设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期间,设立总规模不低于30亿元的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6亿元资金集中力量突破一批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在平台建设上,积极落实省级支出责任,连续5年每年安排6亿元全方位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连续3年每年安排2亿元建立稳定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建设的保障机制;对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等省重点实验室及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给予财政支持政策,支持科技平台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2023年,围绕国家重点突破方向、重点产业链短板技术、“五基”领域,安排资金3.15亿元,支持企业开展60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带动企业研发投入45.8亿元。

集群强链

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激活产业澎湃动能,江苏给出了一组漂亮的数据:2023年,江苏出口“新三样”1949亿元,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12.3%;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高于全国,位于东部省市前列,工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

为加快建设质量效益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强省这一目标,围绕“成为制造强国重要支柱、先进制造战略重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三大战略定位,江苏财政聚焦“1650”(即:打造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重点产业创新、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推动制造强省建设。2023年起,分三年安排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财政注资200亿元,通过政策集成和资金集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让“制造”变“智造”,江苏积极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近年来,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战略,为江苏制造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助推一大批行业骨干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对标国内领先水平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邦数字能源深耕绿色能源新赛道,充电桩十年累计销售数量全球第一,成为亚洲估值最高的数字能源独角兽企业;宏微科技主打功率半导体产品,以年均65%的增速,产值规模已达15亿元;微亿智造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助力工业企业智能化升级转型,是目前国内唯一将人工智能设备大规模应用在工厂现场的企业。自2022年开展智改数转三年行动以来,省财政综合运用“免费诊断+有效投入奖补+贷款贴息”惠企政策措施,已支持全省企业开展智改数转免费诊断超4.3万家,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约5万个,近2万家企业完成改造项目。在苏州,市级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支持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在常州,自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十百千”工程以来,新增“灯塔工厂”1家、国家级智能工厂3家、国家5G工厂5家。

聚企成链、集链成群,才能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茂盛森林”。为给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江苏组建了全国首家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精心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设立发展与改革专项资金12亿元,聚焦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支持5个设区市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示范,加快培育产业链条完备、产业特色鲜明、领先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苏州为支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产业集聚地,近三年来市级财政投入5.9亿元,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大健康、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新能源+绿色低碳等领域,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常州以建设“新能源之都”为目标,加快“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码增劲,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681亿元,产业集聚度提升至全国第三,投资热度保持全国第一,光伏产业规模接近全国十分之一,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整车产量67.8万辆,税收超过亿元的新能源企业33家。

筑巢引凤

优化营商环境“源头活水”


敢为人先的江苏,从来不怕“啃硬骨头”。为突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堵点卡点,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江苏专“新”致“质”筑牢根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创业环境,越来越多的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江苏汇聚奔流,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充当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江苏产研院,成立10年来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大胆探索,凝练出“项目经理”、“团队控股”、“拨投结合”等创新举措,成立80家专业研究所,孵化1400多家高科技企业,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致力于推动科研成果由‘纸’变‘钱’,打造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江苏产研院的“经营”理念。

2022年回国创业的剑桥大学博士李昆,与江苏产研院合作成立剑芯光电(苏州)有限公司,专攻高性能硅基液晶芯片自主化研发。在“拨投结合”模式支持下,创始团队出资300万元,持股90%,江苏产研院与苏州产研院共同提供近1800万元研发经费。“因为看好项目,在天使轮投资期间,苏州工业园区又出资900万元,最终团队占股近80%。”李昆说,这比国外大多数模式都要“先进”。

筑巢引凤,让更多的“千里马”奔腾在这片沃野,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江苏拥有160多所高校,其中16所高校的48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117万研发人才里集聚了全国65%的院士、40%的国家级人才,这是江苏敢于“先行”的底气。支持人才引领驱动,江苏持续优化财政支持政策,推动落实科技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号工程”。管好用好人才专项资金,支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引才政策,加快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多元投入相结合的人才投入机制。

纳微科技创始人是苏州园区引进的第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他说正是苏州提供了从创业扶持到人才培养再到项目推广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他才一头扎入纳米世界里寻求突破,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微球精准制备技术,打破了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领域内的长期垄断。

优质的营商环境不仅是江苏的一张名片,更是进一步释放江苏发展活力的催化剂,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公司不仅能享受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还能享受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优惠,这些实实在在的红利让我们有了更多资金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业发展。”华兴源创公司财务负责人说。成本降低,负担减轻,激活了企业创新转型的“一池春水”。为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江苏各级财政部门深入企业做好各类惠企政策宣传,指导用足用好各类税费优惠政策,确保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地生根。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新增减税降费130亿元,精准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助力江苏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同时,江苏着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强化财政金融合作,充分发挥财政工具牵引撬动作用,通过优化贴息方式、提高担保费比例、建立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方式,促进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大文章。2023年苏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市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项目“科贷通”,2024年1—9月为3223家科技型企业解决贷款133.94亿元,帮助科技企业将创新力转化为融资力。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提前布局,江苏对标对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把“路线图”变成“实景图”,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增添新动能。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2期
值班编辑:吕怡慧
排版制作:姚文萱



声明:“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所刊载文章、图片及音乐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因客观原因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敬请致电010-88227042,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中国财政
财政部主管的中央级财经媒体,全国百强社科期刊。我们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财政改革同行,致力做好财政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