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湖北:深化大财政体系建设 为财政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政务   2025-02-06 16:59   北京  














































































































































































































点击“中国财政”即可关注!


湖北:深化大财政体系建设

为财政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湖北省财政厅
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反复叮嘱的重要工作要求。2023年以来,湖北以化债为切入点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加强国有资金、资产、资源统筹,强化财政、金融、投资联动,积极探索“既能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的新路子,经济运行呈现量质齐升良好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


加强国有“三资”统筹

不断增强调控能力



全面开展“三资”清理。按照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要求,组织全省2.7万家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全面盘点国有“三资”,历史上首次基本摸清全省家底。目前,湖北国有“三资”约21.8万亿元。
着力抓好资产“三确”。一是及时确认。完善国有资产卡片,动态更新权属、数量、价值、使用情况等信息,确保账实相符。二是及时确权。财政、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联合办公,积极破解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权属登记难题,加快厘清资产权属。三是及时确值。制定国有资产资源确值政策指引和计价估值标准,科学评估资产价值。
加快推动“三变”转化。一是推动“分散变集中”。上线国有“三资”管控平台,统一调配分散在各领域的国有“三资”。二是推动“资源变资产”。鼓励各地深入挖掘各类资源潜能,形成更多可变现、可运营的资源。三是推动“资产变资本”。将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国有资产,按照产业相近、行业相关的原则注入国企,为资产资本化创造条件。

加强财政风险管控

切实守牢安全底线


全力化解存量债务。统筹“三资”清理成果、“三变”转化成果,分类化解存量债务。2024年1—11月,全省政府债券主动偿还规模和比例位居中部第一、全国领先,隐债化解超序时进度,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严格管控新增债务。搭建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全面清理债券项目对应资产,实现穿透式管理。制定政府投资项目债务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对债务率偏高地区实行提级审核,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或盲目举债上项目。

坚决兜牢“三保”底线。按照“稳中、托低、限高”原则,对县市“三保”实行分类分档和升降档管理,增强县市“三保”保障能力。


加强财政投资贯通

加快形成有效投资


建立全流程管控机制。财政、发改部门密切配合,搭建省市县贯通的政府投资项目管控平台,嵌入财力支撑分析、财力论证、预算评审、竣工结算、财务决算五大关键环节,将财政管理贯穿项目始终。

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制定政府支出负面清单,开展财力支撑分析、财力论证和预算评审,科学审核项目能不能上、上多大规模,2024年筛除超财力、超标准项目556个,有效提升项目质量。

加强项目“两算”管理。制定分行业政府投资项目结算办法,健全财务决算管理机制、“红黄绿灯”预警机制,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竣工、快转固。全省项目按时开工率、竣工率、结算率、决算率均比改革前提高20多个百分点。


加强财政金融国企联动

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以盘活“三资”壮大国企底盘。各级国企综合运用各种市场化方式,有序盘活承接的行政事业单位“三资”和内部“三资”。目前,省属企业已盘活1500余亿元,新增融资4081亿元,全口径资产负债率63.7%,低于全国5.2个百分点。

以国有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设立省级供应链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以国企为底座搭建科创、金融等四大功能类供应链平台和汽车、医药等8个产业类供应链平台,以供应链金融赋能国企、民企协同发展,带动服务10余万家企业,累计交易规模超1400亿元。2024年1—11月,全省民间投资增速达5.6%。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2期
责任编辑:廖朝明
班编辑:姚文萱
排版制作:姚文萱


声明:“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所刊载文章、图片及音乐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因客观原因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敬请致电010-88227042,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中国财政
财政部主管的中央级财经媒体,全国百强社科期刊。我们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财政改革同行,致力做好财政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