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王绍华:以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效能的实践与探索

政务   2025-02-10 16:30   北京  














































































































































































































点击“中国财政”即可关注!

新疆喀什:以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优化财政

资源配置效能的实践与探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财政局

党组书记、副局长 王绍华

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升资金效益和政策效能,是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深入推进现代预算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财政局立足区情和财政工作实际,加强财政政策系统设计和科学谋划,健全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探索符合喀什实际的绩效管理实践经验,有力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精准、更可持续,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不断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面统筹、深入实施

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措施落地见效

强化“统筹推进”,初步形成大绩效管理格局。树牢全地区“一盘棋”思路,统筹资源、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横向上,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强化财政政策与投资、产业、金融、科技、就业等政策间协同联动,构建起涵盖“四本预算”等各类支出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绩效管理“闭环”。纵向上,坚持落实月重点工作清单机制,逐月将重点任务推送至县市,形成上下贯通、以月促年、全面推进的体系格局。整体上,将预算绩效结果纳入地区绩效考评和专项领域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评体系,与纪委、人大、组织和审计部门建立协同推进联动机制,持续强化督促指导,推动落实见效。

立足“长效管用”,全面夯实基础支撑体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围绕“标准科学、制度完备、规范高效”,加强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程序规范、方法合理、结果可信。形成49项制度办法和工作规程,健全涵盖绩效管理各领域、各环节的“1+2+N”制度办法和工作规范闭环体系。形成覆盖全地区37个行业类型1964条三级指标、19类319个优质绩效目标案例、26类271条核心指标库。全地区建立近400人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预算绩效组织体系,引导和规范第三方机构参与绩效管理,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坚强智力支持。
敢于“动真碰硬”,有效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坚持真抓严管,以绩效管理质量提升为抓手,将绩效理念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全面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深度融合,持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强化事前绩效评估和预算编制的有机衔接,对事前绩效评估评审结果为“不支持”的,终止项目预算申报;对无绩效目标或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的,不安排预算,提升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建立绩效监控常态化预警纠偏机制,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以5月、8月为重要监控时间节点,对监控发现的“黄标”、“红标”项目及时预警纠偏,将绩效评价结果与次年预算调整挂钩机制,确保财政资金高效发挥作用。
聚焦“提质增效”,不断总结成果运用实践经验。建立“联审+会审”机制,加强绩效全过程各阶段重点工作审核,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质效。压实部门单位主体责任,抓住重点环节推动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全面提升部门单位绩效管理水平。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开发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与财政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贯通,全地区1116个部门单位7759个项目达到绩效全覆盖,促进预算绩效管理质效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实践探索

不断将预算绩效管理引向深入

(一)树牢绩效管理意识,压实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加强对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压实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配齐配强预算绩效管理力量,强化统筹、综合施策、共同发力,把“独角戏”变成“大合唱”;加大预算绩效管理宣传力度,营造“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的浓厚氛围;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人员培训,面向县市党政、部门领导、财政干部、部门单位财务人员、第三方机构开展多层次的业务培训,提高财政管理人员、预算单位相关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指导各预算单位加快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办法和制度,加强与人大、审计等部门的沟通,充分发挥绩效监督功能,强化政策措施落实,形成“政府领导、财政推动、部门负责、人大审计监督”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格局。
(二)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一是从管理制度上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在已出台的相关制度文件的基础上,针对健全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等相关管理操作规程,制定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实施办法,强化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年度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
二是加大预算评审与预算绩效管理的结合。将绩效目标审核与项目预算评审进行深度融合,将绩效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完整性、合理性作为预算评审机构对项目预算进行评审的重要内容之一。部门单位申报绩效目标后,由预算评审机构负责绩效目标审核并核实项目预算,协助规范项目预算申报行为,加强预算产出分析。对未设置绩效目标、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资金需求与绩效目标不相符的项目,视情况予以剔除或审减,有效扭转个别部门单位“先要资金、再找项目”现象,提高项目预算的规划性、可执行性和准确性。
三是强化财政资金项目监管,规范项目运行机制管理。充分做实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建立健全项目信息库,科学设置项目绩效目标,重点项目必须开展事前绩效评估,未按程序立项、未纳入项目信息库的项目一律不得安排资金。严格项目变更事项的监管手续,避免推进过程中的随意变更等。建立健全完整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构建部门多方联动机制,实现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制度、计划安排和资金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四是规范第三方服务,实现借力引智。坚持“质量导向、择优选取”原则,引进资质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第三方绩效管理机构,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优势,为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智力支撑。定期对第三方机构进行考核并进行结果公开,不定时公开优秀案例或第三方评价报告等,不断加强引导、规范管理,改进工作措施,提高第三方机构绩效管理质量。
五是以信息化贯通为着力点,提升工作效率。着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度嵌入预算管理全链条,将“全过程”绩效管理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将绩效管理起点、前端、中端、末端全面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操作,更便捷高效对项目绩效情况进行审核、预警、反馈等,充分发挥大数据资源优势,提升绩效管理质量、效率和精度。
(三)强化评估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强化事前“源头防控”。以强化预算精准编制为起点,对所有政策和项目支出全部实施绩效目标管理,未编制绩效目标或绩效目标不科学合理的,坚决不纳入预算“盘子”,并将预算安排严格与绩效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结果直接挂钩,削减或取消低效、无效资金。
二是强化事中“跟踪监控”。强化预算精准执行和精准盘活沉淀资金,实施绩效跟踪和预警整改,重点监控预算是否按照计划进度执行,是否实现预定的绩效目标,做到无进度不拨款,无绩效不拨款,同时,动态精准盘活沉淀资金。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年度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三是强化事后“评价问效”。建立绩效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互为印证的工作机制,对开展的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等工作所形成的数据、报告、结果、结论等绩效信息,通过反馈与整改、报告与通报、与预算挂钩、与考核挂钩、与问责挂钩、向社会公开等不同方式加以利用,以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推广使用绩效的行为。强化预算绩效精准考核,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紧盯重点环节重点项目,高效发挥财政资源杠杆作用
一是建立政府绩效与预算绩效管理联动机制。通过信息定期共享,将部门整体绩效目标与重大项目绩效目标和政府绩效目标对接。在预算编制中,加强预算绩效指标和政府绩效指标审核,将符合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和项目优先纳入预算安排;在年度执行中,将部门预算资金执行进度与政府绩效目标过程评估相对接,实施资金和绩效“双监控”。将推动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对县市和行业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作为选人用人重要参考。
二是聚焦财政保障重点,强化全过程绩效管理。聚焦重点项目、重大事项、重大改革,坚持全地区“一盘棋”理念,坚持统筹调度财政资金,坚持全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坚持加力提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加强绩效目标申报,事中监控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事后开展绩效评价,并与预算安排挂钩。设立资金时,按照新增政策、到期延续、增加既定政策额度等类型确定开展绩效工作的方式,并将其作为新增专项资金的必要条件。项目入库时,强化绩效目标管理,与政策依据、业务范围、支出内容相匹配,指标设置全面合理、可衡量、可考核。预算执行时,加强绩效目标监控,对与既定绩效目标发生偏离的,责成予以纠正,情况严重的,调整、暂缓或停止执行。预算结束时,开展绩效自评,实施周期内适时开展部门评价和财政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和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三是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确保重点支出。统筹各项财政资金和政策,努力拓宽财政资金筹措渠道,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坚持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统筹中央及自治区转移支付资金、债券资金、援疆资金等各类资金和政策,形成资金和政策合力,确保当前最紧迫、最急需的事项,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得到有效保障,确保财政支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资金政策的可持续性。
四是精准施策,建立更加有力有效的财政保障体系。一方面,进一步增强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的精准性、实效性,形成更加有力有效的资金导向和政策体系,增强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放大效应,努力实现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财政政策和资金的使用绩效,加大财政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力度,强化绩效结果应用,逐步形成资金跟着项目走、预算按照绩效安排的长效机制,使绩效真正成为项目立项、预算安排、调整甚至收回的重要“指挥棒”。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2期
责任编辑:刘蒲宇
班编辑:吕怡慧
排版制作:姚文萱


声明:“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所刊载文章、图片及音乐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因客观原因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敬请致电010-88227042,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中国财政
财政部主管的中央级财经媒体,全国百强社科期刊。我们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财政改革同行,致力做好财政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