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二次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即“三千日本青年访华”活动举办40周年。我的记忆又回到1984年——那个与日本青年零距离交流的半个多月的快乐时光里。
“三千日本青年访华”活动是胡耀邦总书记提出的。1983年11月26日,胡总书记在东京日本广播协会(NHK)大厅,面对几千日本青年,大声说道:“明年九、十月间,我国秋高气爽时节,请你们派三千青年朋友,来我国进行一周的访问”。胡总书记的话,赢得满场长时间的掌声。中日青年友好联欢盛事,由此一锤定音。其实,胡耀邦总书记最初设想邀请1万名日本青年,但由于当时接待能力所限,便最终敲定3000人。
中日友好交流史上,有过遣隋使、遣唐使,19世纪末叶中国近5万青年留日和1965年第一次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等壮举。但是,3000多名日本青年一同访华,还是第一次,我把它称为中日友好史上的盛会。
为纪念日本3000青年访华活动,邮电部于1984年9月24日发行纪念邮票1套3枚,第一图为一衣带水友好邻邦;第二图为精心培育友谊树;第三图为载歌载舞庆友谊。首日封图案由联欢活动的会标与鲜花组成,象征中日青年美好的青春和纯洁的友谊
决定举办中日青年友好联欢之后,中日两国先后行动起来。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举全国、全民、全党之力史无前例的活动,也是一次展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决心的举措。首先,团中央、全国青联、中日友协等单位组成了筹委会。政治局委员、中日友协名誉会长王震为筹委会主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王兆国为第一副主任,全国青联主席胡锦涛为秘书长,青联副主席刘延东为副秘书长。其次,制订时间表和路线图。确定中日青年友好联欢于1984年9月24日至10月8日举行,3000多名日本青年分三次四批入境。第一次两批1500人9月24日从上海入境,访问上海、南京、杭州之后,29日到北京;第二次、第三次各一批,分别于9月28和29日从北京入境。四批日本青年在北京汇合后,共同出席中国国庆节庆典,并参观中南海。中日青年友好联欢前后历时15天,每批人员在华逗留一周,参观一个工厂、一个农村、一所学校,分别访问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北京、西安六座城市。最后,敲定接待的具体方案。口号是:轻松、愉快、活泼、多样。全国共征集接待人员5000人(不含宾馆服务人员),还有随行医生、安全员等。同时,还向日本政府及47个都道府县和友好团体广发邀请函。
日本方面也行动迅速。1984年1月,相关人士讨论访华方案,4月,以日本青年团协议会为主,联合日本36个青年组织和六大日中友好团体,成立“1984年日中友好交流日本组织委员会”。日本青年团协议会会长小野寺喜一郎,被推举为组织委员会的代表,事务局设在东京日本青年会馆。受条件所限,办公室只有20平方米,天南海北招募来的工作人员也仅仅七人。但是,他(她)们热情高涨,日夜奋战,被送外号“无休停的连锁店(711)”。事务局办公室最醒目的是,每天更换的倒计时提醒牌,催促人们努力奋斗。
9月20日,中日青年友好联欢的各项准备工作就绪。日方发来的名单是:217个团体、3082人,记者65名。我粗粗统计,217个团体,可分为老朋友及其后人团四个团,有冈崎嘉平太、宇都宫德马、鸠山威一郎、法眼晋作、大平裕、清水正夫、西园寺一晃、板本登、柳本嘉昭、茅整三(茅诚司的孩子)、池田城久(池田大作的孩子)等人;文艺界也有四个团,中野良子、宇津井健、金泽明子、芹洋子等人在列。代表团老中青相结合,涵盖了日本政界、经济界、财界、学术界、教育界、体育界各个领域,年龄35岁以下者占90%。后来成为日本首相的菅直人和野田佳彦的名字也赫然在册。
最辛苦的是中日双方事务局。5个月里,日方事务局七个人,忙于征集青年友好联欢图案、歌曲,联系各方,协调日程,编制花名册等工作,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冲刺阶段的一个星期,小野寺喜一郎和事务局的人吃住都在办公室。中方秘书处虽然人数远胜日方,但从编制方案到具体落实,近5000人(包括中方接待)每天的饮食以及住宿安排,参观场所的协调,联欢节目的审查,接机、送机,安全保障等等,包罗万象。刘延东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成了夜猫子,但辛苦却快乐着!”
我和其他参加中日青年联欢的新闻单位同事不同,要撰写社论,要随四批人员采访,日夜兼行,奔波于各个代表团之间,时间长达半个多月。
9月22日,社论《友好交流的空前盛会》初稿完成,我电话中日青年友好联欢筹委会主任王震办公室,询问是否审阅?回答是:请王兆国同志看吧!当时,王兆国不仅是中日青年友好联欢筹委会办公室第一副主任,还是中央办公厅主任,工作异常繁忙。他让我找胡锦涛等人过目。于是,我赶到北京香山饭店,胡锦涛等中日青年友好联欢筹委会的有关人员已经先期入住这里。我把社论的清样递给胡锦涛,他立刻叫来刘延东,当着我的面开始审阅。看完小样,他客气地说:“个别措辞可否动一下?”然后用铅笔做了改动。不到一小时,稿件审阅完毕。离开时,胡锦涛让有关人员拿来国庆天安门观礼台的记者证,然后嘱咐道:“注意身体,有什么事找我,祝你采访圆满成功!”至今,我还保留着当年胡锦涛和刘延东审阅过的社论小样和天安门观礼台的记者证。
9月24日,我飞抵上海,迎接第一批来华的日本朋友。同时,社论《友好交流的空前盛会》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出,中日青年友好联欢的大幕拉开!
张云方
1943年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历任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编辑、记者,人民日报社驻日本特派记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外事局负责人,国务院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秘书长,中国徐福会会长,中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徐福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日陕西协力会顾问等职。
点
下图进入微店
扫一扫,关注人民中国
▼
微信ID:peoples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