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作者作为新教师的第一天开始,满怀期待地让学生们安静有序地排队出门,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混乱”。这一幕,相信不少老师都深有体会。学生们有的跑、有的挤、有的干脆不排队。
这让作者意识到,不能简单地假设学生们都知道如何在校园中表现得体。这一场景,生动地揭示了教育者在行为管理上的挑战与重要性。
1
常见的行为管理误区
本章深入剖析了教育者在行为管理中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忽视明确期望:许多老师可能认为学生们“应该”知道如何表现,却忽略了明确告知和强化期望的重要性。
过度关注负面行为:这会让学生感到沮丧和困惑,不如多关注正面行为,给予积极反馈。
设置不切实际的期望:过高的要求只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动力。
语言含糊不清:模糊的指导让学生无所适从,明确而清晰的语言才是关键。
2
如何通过语言促进正面行为?
接下来,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精准的语言来促进学生的正面行为:
聚焦“做什么”,而非“不做什么”:例如,与其说“不要跑”,不如说“请走路”。这不仅明确了行为要求,还传递了积极的期待。
设定现实且尊重的期望: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他们能够达成的目标,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用积极的语调:积极的语言能够营造正面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被信任和支持。
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直接而清晰的表达:避免含糊其辞,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老师的意图和要求。
3
积极语言的力量
这里,小编特别想强调的是“积极语言”的力量。在书中,作者通过多个实例展示了,当教师用正面的方式表达期望时,学生能够更加自信、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比如,在科学实验前,老师不是强调“不要弄坏器材”,而是说“请温柔地对待我们的实验器材”,这样的语言不仅保护了器材,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探索欲。
4
结语
读完这一章,小编深刻感受到,教育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未来。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通过有效的行为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积极的学习环境。希望每位老师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灵感,行动起来,为学生的成功之路铺就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