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老师的实习日记(6)
选择性必修一 Unit 2
Should We Fight New Technology
大家周五好!
本周Comet进行了读写课的初尝试
基于学生的基本学情和老师的教学进度
小编只能将其作为读思课去进行教学设计
很遗憾没能完整地进行课堂写作和评讲
但读写课和读思课的阅读教学依然有所不同
小编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设计
Pre-reading
这里的导入小编选择了颇具武汉特色的“萝卜快跑”,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乘坐无人驾驶汽车的经验,所以小编先通过一段第一视角的视频带领学生体验,再去让学生思考它的利弊,同时呼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
Q1: Have you noticed that there something weird happening on the streets of Wuhan?
Q2: Is that a ghost car?
Q3:Should we fight for or against such new cars?
Q4:What are the possibl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Q5:Whether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get a driving license?)
Reflection
引入过程太长,有些辅助的引导性问题可以只口头说,不在ppt中打出来;不用将问题的答案一一列举解释,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简单呈现(其实我的本意是提供更多好词好句的输入,但是实际上这样快速拉过,学生的吸收效果并不好,总得而言,还是想教的太多,时间太少,不可能面面俱到)。
其次,在过渡上,我选择的是There are more other new technology in our daily life.但我当时就觉得这个过渡并不自然,现在想到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将导入和课文中无人驾驶汽车的部分有机结合,当学生提到缺点中safety concerns的时候,就可以说We always hear of the shocking news that passengers died in driverless car crashes. So, should we fight new technology that is changing our life? Turn to page...
比较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在讲萝卜快跑非常便宜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质疑,说实际上制造和维护这样共享电车的成本非常大,以后打车可能没有现在为了推广这么便宜,然后我当时就不知道怎么很好地去回复他,课后学姐告诉我她备课前清楚地查了每公里多少钱,确实是比打车要便宜很多的,这也在提醒我,老师对一个单元话题的了解程度,是会大大影响到她的教学质量的,课前对整篇文章背景资料的收集虽然耗时耗力但是必须要做的,正如一次刘老师在课上谈论科幻小说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一位学生对《三体》中的黑暗森林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因为没有看过听得一头雾水,而刘老师却能够明白他的意思,和他进行一个深入的交流,所以老师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就像老师需要具备的四点素质中,第一点就是博学多才!
While-reading
先进行skimming,完成课后练习2,匹配每段大意,分析文章整体结构
然后再逐段分析每一段的构成
Para.1
Q1:How dose the writer organize this paragraph?
(a specific event+different opinions)
Q2: How dose the writer connect two opposed opinions? (Nevertheless)
引出signposts的含义和种类,然后后面每段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模式
Para.2-3
Q1:How dose the writer organize this paragraph?
(topic sentence+
supporting evidence)
Q2: How dose the writer make his arguments persuasive? (four devices)
因为这两段是作者表达观点的重要论据,所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分析和挖掘,我通过Q2将文中4种手法examples、contrasts、clauses、quantifiers去与写作挂钩,这也是我所说的读思课和读写课对阅读文本的解读是完全不同的,读思课赏析语言、分析作者如何传递情感、启迪思考是关键,而读写课的重点则在于学习写作手法、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并且是要体现在产出当中的
Para.4
Q1:How dose the writer organize this paragraph?
(topic sentence+
personal experiences)
其中,对文中丰富的signposts的寻找是贯彻在每一段的文本分析当中的,最后总结概括出来的整体框架作为写作的outline
Reflection
因为读写课重在对文本结构的分析,这部分相对无聊,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感觉全程都是我一个人在推着大家说,同时我的语言组织和表达又没有那么熟练和连贯,学生说不出来我很着急,在引导过程中重复说了很多话,拖慢了整个课堂的节奏;但是这里对于signpost的处理,我比较满意,本来准备像课本中一样,将signpost作为暗示段落大意的线索,与文章内容割裂开讲,听完学姐说,signpost本来就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最好放到文章中去讲,我深受启发,所以设计了现在这样,从第一段中的一个signpost作为例子入手,再去讲解signpost的含义和不同种类,最后让学生去分析和发现后面几段的signpost(美中不足是不同种类的signpost应该让学生起来说几个,增加课堂互动,这里介绍种类的语言非常啰嗦,上课时并非每句话都要完完整整说下来)。
然后在对中间最重要的两段进行分析时,可以先将两段分开来说结构,了解段落构成和主要内容后,再合在一起说signposts和devices,我乱七八糟一大通地让学生分析,学生完全回答不上来,同时,因为这两段是平行结构,也可以先拿第一段作为例子,再让学生模仿着去说第二段。
Post-reading
在这里,我受到教材解读教师用书的启发,设计了立论文和驳论文的一个对比,让学生了解两种表达观点的方式,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题目的要求自如选择
Q1: Why doesn't the writer organize this article in our familiar structure?
最后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Amish的信息,在学生更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之后,再去在两种生活中进行选择
Q1: Which side will you choose?
Q2: What are the possibl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live with or without technology?
Reflection
关于立论文和驳论文的对比设计我是非常喜欢,没想到学生的回答也是一语中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论是在进行课前还是课后讨论的时候,学生的意见总是往一边倒的,几乎所有人都不支持萝卜快跑,几乎所有人都选择live with technology,在这里我也只是单纯接受了学生的选择,甚至我持有的是与他们一样的想法,却没有引导他们去进行批判性思考,我们可以去支持某一方的观点,但还是要从正反两面去思考问题,这里有两点,学姐提到的一点是:整个单元的主题是looking into the future,所以整体而言还是要对科技发展持有积极态度,学生可以不说,但我们在讨论最后总结升华的时候是要提及这一点的,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刘老师提到的一点是:存在即合理,可以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既然大家都不想过这样的生活,那这些过这样生活的人,他们在追求着什么?他们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在这样的生活中获得了什么?因为live without technology的人本来就是少数。
小编发现
目前备课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之一
就是如何自然地衔接和过渡
如何将课文中零碎的知识点拼凑成完整的语篇
语篇分析就是对文本拆分又重组的过程
各位读者朋友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将你的good idea打在评论区一起讨论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