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老师的实习日记(5)
我的第一节读思课
选择性必修一 Unit 2
Smart Homes to Make Life Easier
经过数周的准备
Comet终于完成了第一节读思课的教学
整个过程收获颇丰
小编在这里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设计
Pre-reading
小编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SMART的具体含义导入, 从smart students到smart things再到smart homes:
Q1: Who do you think is the smartest student of our class?
Q2: Have you ever used any smart things?
Q3: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watch and a smart watch?
Q4:If we live in a home full of smart things, we can call it ?
过渡:What will life be like when we live in smart homes?
播放介绍smart homes的Video1,学生带着3个问题观看
Q1: Who is “Jarvis”?
Q2: What can he do?
Q3: What else do you want him to do?
Reflection
导入活动达到了想要的效果,第一个问题让课堂氛围相当活跃,但在第二个问题上课堂氛围一下子又落了下来,所以如何一直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个难点。分析了课堂视频,为了拉进度,在第二个问题上留给学生的回答空间太少了,学生只说了非常general的两句话,而许多细节都是我补充的,我反而说得太多了,对学生一些清奇脑回路的回答(beautiful)也没有作出有效的应对,而且学生没有有效地回答出我期望的“smart”的含义,我就唐突地给出了smart的定义,这里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往这方面思考,例如“How are these functions achieved?”,我在备课时也没有足够的思考到如何通过这个比较得到smart things的定义。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个活动甚至每个问题的制定都要有目的)
Video1左放视频右放问题的处理非常好,学生是带着目的去看视频的;3个问题逐步递进,最后一个开放式问题对引入课文非常有利;整个过程节奏快,不拖沓。
While-reading
先进行skimming,分析文章整体结构,寻找每段中心思想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回答3个问题:
Q1: What is the text type of this text?
Q2: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text?
Q3: Who is the intended audience of this text?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结构及行文技巧
Q1: How does the writer prove that smart homes are useful/helpful?
Q2: Why does the author start the passage with two questions?
再进行scanning,完成课本exercise3表格,带领学生用形容词概括smart homes的种种优点,并在文中寻找证据:
Q1: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smart homes?
Q2: What evidence can you find in the text?
最后一自然段语言非常有冲击力,所以我会请学生朗读并回答问题,brainstorm possible challenges,升华主题: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
Q1:In what way is the home of tomorrow already the home of today?
Q2:Why will it still take some years before most new homes begin to use this new technology?
Reflection
Structure两种方式:先引导后做题、先做题后引导,我选择了先做题后引导,但整个过程中直接忘记了引导,引导不是直接去讲,而是去问学生如何确定答案(问why,掌握general的方法)。
Introduction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新词(比学生能力高一点的词),比如吸引学生兴趣intrigue(还有学生在对本单元话题进行思考的同时,可以进行一些关于话题的生词补充)。
Body part要求学生完成练习的表格是3段合1的,但我在讲解时,却划分为3段单独讲解,会误导学生,我的本意一是想降低难度,一段一段来,二是想让学生每段每段得去找优点,但我这个处理确实不恰当,在课上的instruction指令也有点模糊,导致一次学生提前说出了后面自然段的内容,一次学生读错了我要求的自然段,我在给教学指令上还有待加强,刘老师建议我直接将3段合1去讲解,还节省时间,同时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选择去寻找优点形容词,学生说不到那个,也可以说这个,避免在上课时固定一个非常小的语言单位,又让学生进行很多的挖掘,学生很难达到那个深度,在更大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总能找到自己想说的。
(所以有的时候,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缩小问题范围学生更容易回答,反而要适时地放手,有了更大的空间学生才更容易回答)。
阅读完成表格所给时间太长,其实这里我是没准备给多长时间,但巡视时发现很多学生都没写完,于是才给了这么长时间,实际上学生早就知道答案了,只是写浪费了太多时间,可以点巡视时看到的写完了写得好的学生起来回答。接下来刘老师提到了让我受益良多的一点:不同的问题问不同的孩子,对于细节性、确定性的(文章中能找到的)问题,我们会点一些成绩弱一点的,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又有参与感,问成绩蛮好的小孩他只会觉得无聊,对于开放性、思考性强的问题,就比较适合成绩好一点的孩子,如果你想点这个孩子他又没做,可以下去指导一下,让他觉得自己特别得到老师关注。我真是醍醐灌顶!这次讲课我就发现有些小孩你怎么引导他都说不出来,现在想来真的是我把太难的任务交给了英语差点的孩子,而把超级简单的任务交给了英语前几的孩子,难怪他们感到英语课无聊!上课到后面我都不知道该点谁回答问题了,还是对学生不够了解,我准备做一个名册,按照适合问题的难度对学生进行分类(还有些班里的搞笑担当就适合起来活跃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参与的机会,这样也能让我讲起课来轻松、流畅一些。
总结advantages可以先给一个例子,有的时候我们在那里instructions说半天,其实不如直接给一个例子来的清晰,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比如说我们要让他们做一个mind map,我们可以先带着他们做第一段,再让他们做后面几段,这样子就速度很快。
(一定要善于举例子!)
有一些鲜红色字体太过鲜艳刺眼,也许换成暗红色会好很多!
在完成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时候,我已经进行了一次升华,在完成全部讲解后,我又进行了一次一模一样的升华,我想的是进行一个前后呼应,但是会让听课老师误解第一次升华已经是尾声了,所以只在课程最后进行一次升华即可,或者进行不同形式的升华。
Post-reading
播放video2,学生根据视频有感而发,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引出objective的态度:
Q1: What might be some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smart homes?
Q2: What attitude should we hold towards future smart technology?
Reflection
picture的处理:与课文有些脱节,其实我是想在最后进行一个升华,但是确实与课文的直接联系不大,毕竟是对整个单元的概括,而且我是想在图片中展现科技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但本文全部都是关于好的一面,所以确实不适合作为总结。同时,我在video2的时候已经上升到对于科技的态度上了(这一部分可以多让学生讨论一下),两个视频已经非常丰富了,没必要将图片硬塞进去,匆匆忙忙地讲结果哪一点都没有抓住,有的时候要学会舍弃。
刘老师不建议在ppt上把所有的标答都写上,因为如果学生的回答不一样,会把自己搞得比较被动,她主张生成式教学,这样老师灵活发挥的空间也更大,但是如果答案里有非常好的、值得学习的语言,老师也会将这样的句子展现在ppt上。
关于师生互动方面,我在讲台上经常侧身面对黑板看ppt,应该更多得正面面向学生,还需要对ppt更加熟练;同时,对于课堂上的一些突发状况,例如因为不认识部分学生导致连续点同一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因为听不到后排学生的声音而曲解他们想表达的意思甚至对我摇头、回答个别学生私人问题的时候忽略了其他学生等等,有的时候为了拉进度或者掩饰尴尬都没有进行很妥当的处理,对于第一个问题,也许可以说“I like to call your beautiful name”;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走到后排听得更清楚或者让他们再详细解释一下;对于第三个问题,可以把个别学生的问题放到全班,让其他同学一起思考,然后统一讲解,注意一定要足够大声!不能让课堂变成私人对话。
上完课后
小编深深得感受到当老师的辛苦与不易
期待与大家分享更多教学感悟!
第一次讲课的逐字稿
惠老师在上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