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 后峡十景之三(斗车飞驰)

文摘   生活   2024-10-23 10:27   广东  

月是故乡明(3)

忘不掉曾经的“后峡十景”之斗车飞驰

文/ 周跃明

二号主峒位于跃进桥西侧偏北的土山脚下,那是采煤一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主要生产矿井。在那个电动机车尚未出现的年代,在从井下煤仓到焦化连这将近两公里的距离中,斗车完美地承担了这项艰巨的运煤任务。

在采煤作业的诸多工种里,我最羡慕并向往的莫过于推斗车了。可这小小的愿望,直至我受伤离开煤井也一直没有实现过。

一、飞车出洞

在我的眼里,推斗车,那是怎样的一种令人向往的工作啊!你若站在主峒的洞口,伸头向漆黑幽深的大巷(读hang,四声,矿工们历来都这么读)深处望去,洞顶那只200瓦的灯泡此时就显得十分微弱,除了昏暗,似乎什么也看不见。

忽然,远处有一点小小的光亮出现,并且由里而外不停地闪烁着。斗车来了,这光源是车把式头顶的矿灯!随着一种声音由弱而强地响起,就在你愣神的刹那,一辆满载着晶亮煤块的斗车,轰隆着从身旁呼啸而过,连脚下的土地也微微颤动起来,让你不由下意识地后退两步去躲避。

在你还惊魂未定时,这个钢铁小巨人又不管不顾地向前奔去。它的四个铁轮碾着钢轨发出的声响,像一首激扬的乐章,而车轮经过轨道连接处发出的“各得、各得”有规律的声响,似在给这首乐曲调整着节拍,拂面而来的风声,又给它增添了新的乐章。

紧接着,下一辆斗车接踵而至,一辆紧跟一辆,在猛拐一个左弯后,七辆斗车组成的飞车队就在去焦化连漫长的轨道上排成一长溜,不可阻挡地呼啸着、疾驰着……此时,推车工们已直起腰来,由于一路慢下坡,车自动滑行。他们目视前方,挺立在车后架上,像个无畏的战士。我真没想到,斗车队伍竟会如此威武、雄壮!煤矿工人竟也有这么自豪、风光!此情此景,谁看后不会留下久久的念想呢?

原二号主峒洞口,现已几乎被埋没。

二、并不浪漫

斗车是个全身钢铁的庞然大物,虽长相粗笨却灵活实用。整辆车由底座车架和上部车斗两部分组成,底座结构是在角钢焊成的车架上两两相连地固定着4个实心大钢轮,钢轮边有一圈突出的外沿,这外沿的作用是保证斗车前行时车轮只能紧贴着路轨的内沿,不会左右偏离。斗车上部是宽大的倒三角型车斗,它被一条可活动的扁钢卡着固定在车架上,当满载的车斗要卸车时,只需把卡口打开,扁钢下落后将车沿用力一掀,借着上重下轻的重心偏移,车斗就会轻松地翻转过去,把满满一斗煤“哗啦”一声倒得干干净净。

车辆要保证安全行驶,最重要的是刹车。可斗车的“刹车”竟只是一条一米多长的圆木棒!“驾驶员”把这木棒最前头插在车架的角钢间隙,让紧挨的车轮支撑着木棒,右手掌握着刹车的另一头,利用杠杆原理,视车速快慢调整着压棒的力度,这样总重一两吨的斗车,就在这根不起眼的木棒掌控下快慢自如了!有时为了提高摩擦力,他们还会剪一截旧拉拉车的橡皮内胎钉在木棒的前段,让刹车效率成倍地增加。

俗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看人干活不费劲”,这真是至理名言。

在地面推斗车实际上只推空斗车,满斗车是不用推的,因为轨道的慢下坡是专为重车设计的。我们二排斗车班的七个“司机”,我最佩服孙保安了。这个圆脸的河北汉子,沉着稳重,遇事不急不慌,当满载的车队轰隆着驶向焦化连时,他负责押后。回程上坡时,这才能真正称得上“推”斗车,而此时,他又变成了排头兵,在近两公里的慢上坡中,他的速度决定着全队的秩序。

只见他穿着深腰雨靴的双脚,沉稳地踩在只有5厘米左右宽而又高出地面10余厘米的钢轨上,两脚一前一后,大步交替前行,其步伐充满了力度和节奏感。就这样,当一鼓作气到达洞口时,大多数人早已汗流浃背,可他却大气不喘,滴汗不出。当时,一个班次任务是七趟,按单程算每人也要走十几公里,单凭这路程也会让人望而却步的。

后来,我慢慢地知道,掌控重车也没有我最初看到的那么风光和浪漫。只要一变天,风会把煤尘刮起来,迷住双眼,雨会把人淋成落汤鸡。太阳晒不可怕,可冬天的寒风会把你刚出的满身汗刮透,让你脊背刺骨寒凉。若遇下雪天,积雪又会让轨道结冰后变得溜滑。此时,无论空车重车都会变得十分艰难,就连平时稀松平常事的走轨道也变成了一种高超的技术活。但更加令人惊悚的,还是主巷道内第二个大拐弯的故事。

井下运煤的斗车

三、惊悚故事

这是一处快出洞口,并已能见到洞外亮光的拐弯路段。听老工人讲,由于这儿巷道窄,弯又拐得急,而且弯道起始部还有一处轨道连接得不平整,因此斗车行至此处时,不但要及时减速,而且必须在车刚进弯道时把车斗猛力扳一下,才能使车身平稳转弯后继续前行。这个动作不能早,也不能晚,力度不能大,也不能小,否则斗车轻则掉轨,重则车翻人伤。我的小伙伴王毅新、熊新阶便发生过一次这样的事故。

那次,他俩同驾一辆车,由于动作未跟上,险情发生时,幸亏两人身手敏捷,在车脱轨前的刹那果断跳了车,这才避免了一场严重的安全事故。这场面让我忽然想起电影《青松岭》中的故事来:坏人钱广为长期独占车把式的职位,刻意把马训练成每到某山口险峻处必须听到三声鞭响才能安静下来的秘密。别人不知他这个阴谋,在驾驭这辆车时马就受惊了,发疯般拉着马车飞奔,最后造成翻车的严重事故。而此时,我们在拐弯地方对斗车进行的刹车、减速、用力扳一下这几个动作,是不是和影片中钱广的那三声鞭响,无论是危险情景与节奏,都有着很高的相似度呢?这是多年前的故事了,但至今想起仍让人心有余悸。其实,在当年条件下的煤矿,又有多少工种是既安逸又安全的呢?

离开矿井多年后,我终于慢慢醒悟并意识到,初下矿井时对斗车的那种向往,除了一种好奇和羡慕的心理感应外,更多的应该是对煤矿工人的一种崇敬和仰慕!

他们踩在窄窄的轨道上,那也如同走在复杂的人生之路上啊!虽然诸多艰辛,也不平稳,可那脚步却是坚定地朝着遥远而宽广的未来,一直向前!那站在斗车上的工人,不仅表面威武风光,也彰显出老一辈矿工顽强奋斗的精神,为他们树立起一尊高大形象,一种不屈的豪迈。正是:

矿灯闪耀机声隆,斗车穿梭疾如风。

采煤工人不畏难,基础产业第一功!

井下工作的矿工

(图2、3由马庆中摄影)

后峡家园
后峡家园,既是奋斗者的家园,也是有历史传奇故事的家园。历史镜像、生活情感、奇趣旅游、人生百味、人物纪实,这既是一个文学家园,也是一个情感家园。来吧,讲述你的故事,分享你的精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