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作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窗口和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高端平台,进博会持续引领着向“新”而行的时代潮流。
在本次盛会上,一系列新疗法、新药物、新方案、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全球医疗健康事业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其中,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治疗领域突破性的治疗效果和创新的科技含量,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医药板块的焦点之一。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ITP在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合理选择等方面的临床管理水平,助力临床医生提高规范化诊疗能力,好医生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程韵枫教授,结合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详细解读ITP诊断要点,以及ITP临床治疗新策略、研究新突破。
Q
好医生:血液科会遇到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指标低下,其中ITP占总数的1/3。在临床上,如何准确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有哪些关键的诊断要点?
程韵枫教授: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ITP的诊断仍基于临床排除法,须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血小板减少。ITP主要通过血常规检查来确定,当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时,我们称之为血小板减少。为了确诊,需要在两三天到一周内进行两次外周血常规检测,以确保是单一的血小板减少,没有其他血细胞异常,如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异常,或者仅有因出血增加导致的缺铁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主要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大类,其中免疫性又分为原发免疫性和继发免疫性。在诊断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首先需要判断是否为免疫性原因。如果是免疫性的,还需要进一步寻找可能引起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如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临床上,除了血常规和外周血涂片镜检外,还需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即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所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消耗性减少;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先天性血小板减少及假性血小板减少。因此,临床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综合鉴别诊断。
Q
好医生:针对ITP,目前有哪些常用的干预措施?这些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
程韵枫教授:当患者被诊断为ITP时,医生需要考虑患者是否需要治疗以及如何治疗。血小板减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血小板生成减少,二是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多。目前,ITP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出血并将血小板计数维持在安全水平以上。
在制定ITP的治疗方案时,医生遵循个体化原则,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兼顾患者意愿,在治疗不良反应最小化基础上提升血小板计数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关注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通常以血小板计数30×109/L作为是否需要治疗的指标。对于血小板计数≥ 30×109/L、无出血表现且不从事增加出血风险工作、无出血风险因素的ITP患者,可予以观察随访。若患者有活动性出血症状(出血症状评分≥2分),不论血小板减少程度如何,都应给予治疗;对于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9/L,尤其是低于20×109/L的ITP患者,出血风险增加,需要及时进行规范化治疗。
一线治疗通常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尽管激素可能造成较大的副作用,但由于其价格便宜且有效,部分患者仍能从中获益。因此。目前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仍然是一线治疗的标准。丙种球蛋白(IVIg)是另一种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需重视患者的出血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够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的ITP一线治疗方案难以实现长期应答,成人ITP患者大多在激素减量或停药后易复发。近年来,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s)等二线治疗极大的改善了ITP的疗效。目前,临床在二线治疗中,专家推荐TPO-Ras作为ITP患者二线治疗的首选,促进血小板生成,增加血小板数量,以达到提升血小板至安全水平的目的。
Q
好医生:在本次进博会上,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作为治疗ITP的药物备受瞩目。您如何看待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在治疗ITP方面的临床价值?
程韵枫教授:在中国,近年来可用于治疗ITP的TPO受体激动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ITP患者带来临床治疗效果的一大飞跃。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作为新一代的TPO受体激动剂有着自己的特点,提升血小板的有效率高,副作用小,且服药不受食物的影响,方便患者用药,为患者提供长久保护,免受皮肤黏膜出血甚至严重内脏出血和致命性颅内出血困扰。
对于ITP的治疗,如果患者之前使用其他TPO受体激动剂效果不佳,则临床会转换为另一种TPO受体激动剂,如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实际上也获得了非常不错的临床疗效。今年,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也获批了新的适应证,为ITP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Q
好医生:近年来,ITP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目前有哪些研究方向尤其值得关注?未来该领域可能迎来哪些新的突破或机遇?
程韵枫教授:在ITP治疗领域,TPO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的上市为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获益,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疗效。除了TPO受体激动剂,还有很多新药也正在探索中,并已在一些病例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最近,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张磊/杨仁池团队新研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报道了基于CD38靶点的CM313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安全性和疗效,并揭示了CD38单抗治疗ITP的可能机制。
此外,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脾酪氨酸激酶(SYK)抑制剂、Fc受体(FcRn)拮抗剂、补体抑制剂、Baff抑制剂等也是ITP治疗领域中备受关注的新方向。这些前沿研究和新药物的开发,有望为更多难治性ITP患者带来更多获益。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创新与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将为ITP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专家介绍
程韵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 副院长
浦江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委员
上海医学会分子诊断分会委员兼秘书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委员及血小板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分子诊断分会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血管生物学组委员
Editor
编辑
好医生
Notice
说明
本文系好医生整理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Designer
设计
好医生-颜生
Reviewer
审核
好医生-周雪雪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好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