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作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窗口和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高端平台,进博会持续引领着向“新”而行的时代潮流。
在本次盛会上,一系列新疗法、新药物、新方案、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全球医疗健康事业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其中,复星医药的创新产品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凭借其在肿瘤支持治疗领域突破性的治疗效果和创新的科技含量,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
肿瘤支持治疗作为肿瘤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进一步提高肿瘤支持治疗的可及性、规范化,助力中国肿瘤支持治疗向多学科整合、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全程化的管理方向发展,好医生特别邀请到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朱正飞教授,结合其多年的临床经验,为我们深入解析肺癌支持治疗的关键要点,分享前沿的治疗理念和实战经验。
Q
好医生:近年来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哪些新的突破?这些新技术、新药物等对肺癌诊疗实践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朱正飞教授:肺癌作为一种恶性实体肿瘤,其治疗手段和方法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而近年来,我们又迎来了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如冷冻、热消融等,这些创新技术都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之外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放射治疗领域,我们见证了从两维到三维,再到四维的跨越式发展。在三维适形放疗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调强放射治疗技术,使得放疗的精准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而现在的四维放疗更是对呼吸运动有了更好的控制,通过融入时间因素的四维CT的介入,我们能够在放疗过程中更准确地定位肿瘤,从而提高了放疗的效果。
此外,随着放射诊断技术、实时影像技术、软件重建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确定肿瘤的边界和需要治疗的范围,同时更好地保护周边的正常组织。自适应性的放疗技术的出现,更是让我们能够在整个放射治疗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在手术治疗方面,从传统的开胸手术到现在的微创手术,再到以机器人辅助的达芬奇手术,手术的精准度和患者的舒适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些技术的进步,无疑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福音。
然而,在肺癌治疗领域,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药物治疗的革新。20年前,我们迎来了分子靶向治疗时代,最初仅仅针对于我们最常见的EGFR突变。而如今,随着精准检测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了更多的罕见驱动基因,并针对这些基因研发了相应的药物,从而进一步拓展靶向药物治疗的应用范围。
现在,我们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从2018年中国非小细胞肺癌开启免疫治疗至今,免疫治疗已经在肺癌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限于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还逐渐应用于围手术期治疗等多个阶段。未来,随着更多基于不同免疫机制的治疗药物的上市,免疫治疗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此外,在传统的化疗基础上,我们也看到了新的药学模型的出现,如抗体偶联的细胞毒性药物(ADC药物)和双抗、三抗类药物等。这些新药物为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也为我们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手段。
总体而言,近年来肺癌领域的新技术、新药物和新项目为肺癌的诊疗实践带来了显著的影响。这些新技术和药物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减小了患者的创伤和副作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机会。
Q
好医生:肿瘤支持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建立更加完善的肿瘤支持治疗体系需要哪些关键要素?如何确保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
朱正飞教授:随着恶性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这些治疗手段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损伤和毒性,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强度产生了不小的挑战。因此,肿瘤支持治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确保患者全程获益的关键环节。
肿瘤支持治疗涵盖多个方面,其中止吐治疗和升白治疗尤为重要。止吐药物从早期的单纯止吐药物发展到现在以5-羟色胺类、激素类及中枢性止吐药物为主,不仅提高了疗效,还显著降低了毒性反应。这种发展趋势与肿瘤药物的发展相似,都更加注重精准化,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疗效。
在升白治疗方面,新型细胞毒性药物虽然疗效显著,但同样具备血液毒性,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升白类药物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从过去的短效药物发展到现在的长效药物,从治疗类药物到预防类药物,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管理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免疫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得肿瘤治疗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带来的免疫相关毒性反应与传统化疗药物导致的毒性反应存在本质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对支持治疗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免疫相关毒性反应的出现提示我们,支持治疗必须紧跟肿瘤治疗技术的革新步伐,同步发展。
总而言之,支持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需要多学科协作,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并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全过程。只有对患者进行持续、对症的支持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Q
好医生:肺癌放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哪些?放疗引起恶心呕吐的机制是什么?
朱正飞教授:肺癌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区分。
从空间维度来看,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和全身。局部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放射线高剂量照射的部位,如胸部放疗可能辐射到正常肺、食管和心脏等组织。全身不良反应则是由放射线对人体整体免疫系统的影响而产生的,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症状。
从时间维度来看,不良反应可分为急性和远期。急性反应通常在放疗期间和放疗后短时间之内出现,而远期反应则可能在放疗结束后的较长时间内显现。
这些不良反应的产生机制主要是放射线在杀灭肿瘤的同时,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放射线被视为外来物质,人体会产生排斥机制,导致全身不良反应。同时,放射线照射某些部位如脑部时,可能引发脑水肿等局部不良反应,进而引起中枢性呕吐。消化道受照射时,则可能引起消化道水肿和黏膜损伤,导致呕吐。
针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包括直接使用止吐药物和针对呕吐产生机制的辅助治疗。对于脑部水肿等特定情况,还可以考虑使用脱水治疗等非止吐类药物来辅助缓解呕吐症状。
Q
好医生:针对肺癌放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如何判断并选择合适的干预时机?有哪些有效的管理策略?
朱正飞教授:在肺癌的放射治疗过程中,治疗区域可能会涵盖到消化道,导致部分患者产生急性的恶心与呕吐反应。为了及时缓解这些症状,尽早使用止吐类药物是一个有效的处理方法。
肺癌的治疗往往不仅限于放射治疗,还常常需要配合同步化疗。化疗药物本身根据其作用机制,就可能导致呕吐的发生。这种呕吐可能包括急性呕吐、延迟性呕吐,以及因患者过去有化疗不良反应史而产生的记忆性呕吐。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呕吐,我们都有相应的药物进行合理的处理。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止吐药物,如5-羟色胺类、中枢性止吐药,以及配合使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选择这些药物时,我们需要根据呕吐发生的时间早晚、是急性还是延迟性,以及是否具有记忆性等因素,结合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来做出合理的选择。
此外,一些具有泛机制作用的止吐药物,特别是那些能够涉及多种止吐机制协同作用、将针对不同机制的多个药物合成在一起的药品,可能在实际止吐治疗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能够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呕吐症状。
Q
好医生:您认为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等各方应如何协作,以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特别是在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方面?
朱正飞教授: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在推动医疗健康进步的过程中缺一不可。企业需紧密贴合当前的临床需求,致力于研发高效且针对性的产品。同时,这些产品信息必须清晰地传达给医务工作者,让他们充分理解其功效与应用。
医务工作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通过其所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宝贵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以验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监管与协调角色。从主导医保适应症的审批,到制定临床研究的相关法律法规,再到鼓励企业研发创新产品,政府一直都在为医疗健康产业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综上,企业、医务工作者与政府三者需紧密配合,形成共同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的治疗与预防体验,共同推动医疗健康事业的繁荣发展。
专家介绍
朱正飞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青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肿瘤放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肺部肿瘤慢性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
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卫健委“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计划
获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MD. Anderson肿瘤中心访问学者
Editor
编辑
好医生
Notice
说明
本文系好医生整理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Designer
设计
好医生-颜生
Reviewer
审核
好医生-周雪雪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好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