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注
和
尚
/
细
读
经
典
和尚有话说
夏夜,微风习习,星斗满天,心怀也随之宁静,思绪却远飞万里。
夜让人沉静,也挑动诗人的情思。今日,王和尚推荐三首五律,写景如画,写情动人,在宁静之中感受诗意的流动。
诗人的神经敏锐且细腻,以文字作画,给你一幅幅淡泊悠然的画面,引你进入纯粹空灵的意境之中。这三首诗,看似平淡,实则淳厚,看似悠然,实则情怀鼓荡,最适合在夏夜无人之处静静欣赏。
王和尚细读经典,感受文字之美,感受岁月静好的安然与沉静。
王和尚读五律:夏夜之美
01.夏夜同灵晖有作奉寄翁赵二友 宋·徐玑
斋居惟少睡,露坐得论文。
凉夜如清水,明河似白云。
宿禽翻树觉,幽磬度溪闻。
欲识他乡思,斯时共忆君。
先来吃透题目。徐玑是南宋“四灵派”诗人之一,灵晖是徐照的字,徐照及题目中的赵师秀,翁卷都是四灵派诗人。题目的意思是:徐玑和徐钊在夏夜谈诗写诗,然后想起翁赵二人就写诗给他们表达思念。因此,这首诗有两个重点:夏夜与思友。
四灵派的诗,特别善于描写生活的闲情雅致,用笔多比较轻灵细腻,刻画也比较唯美。从这首诗可看出他们写诗的特点。
首联起得平淡,两人在夏夜睡不着,就露坐谈诗文。起得虽然平淡,却有几个点:其一,扣题夏夜,写不困,写乘露夜坐。其二,两个人谈诗谈得投机且畅快,自然就会想到,如果翁赵二人也在会多好?这就自然引起尾联之意了。
中二联写夏夜之景,可谓清绝。第二联:凉夜如清水,明河似白云。夏夜清凉,作者比作“清水”,比得可谓巧妙。杜牧有诗说:天阶夜色凉如水,此句似从这句化来。夜晚,银河隐隐一带,好像“白云”,这句比喻也很巧妙。夏夜看过星空的朋友会知道,这两句写得自然妥帖且细腻。
另外,二联,凉夜、清水、明河、白云,四词不是句中自对么?这样就可见此联工稳了。有朋友说:此联改为“凉夜清如水,明河白似云”,诸位觉得如何?
说一下对仗的技巧。清对白,完全没问题。清谐音为“青”可工对“白”,这就是借音对。霞是红色,也可以工对白,这叫借义对。更有趣的是李白的诗:水舂云母碓,风埽石楠花。其中,楠同音为“男”,可对上句“母”。云对石,母对楠,对得也很工稳。
第二联:凉夜如清水,明河似白云。是写自然之景,也是静景。第三联:宿禽翻树觉,幽磬度溪闻,是写动物与人事,这属于动景,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
且这一联也使用了一点倒装手法。夜深了,树上的鸟来回飞动,被作者发觉了。注意炼字“翻”,好像鸟睡觉翻身一样,从这个树枝,跳到那个树枝。远处寺庙夜半敲磬,隐隐声音从溪边传来。注意“度”之炼字。声音传林度水而来更见清幽。
补充一点音乐知识。看过《红楼梦》的同学都知道,贾母是最会享受的,也有极高的鉴赏能力。她是怎么听音乐呢?她说“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意思是:听音乐不要就近来听,而要远远地听,让音乐传林度水而来,更有韵味。这种感觉和“幽磬度溪闻”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还要注意第三联之写景。首先,夜已深,人已静,才能发觉禽翻树,听到磬度溪。其次,鸟群居而栖,夜半佛寺敲钟,都让作者感到孤独且有问心自省之感。正是这种感觉,才让他们更加思念朋友。
所以作者尾联说“欲识他乡思,斯时共忆君”,这种声音和景象,突然让作者想起远方的朋友了,在此时此刻,二人垂头默坐,陷入对朋友的思念之中。如此结句自然流畅,真有“水到渠成”之妙。
02.夏日 宋·葛天民
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
树下地常荫,水边风最凉。
蝉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
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
群动:各种动物。晋陶潜《饮酒》诗之七:“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这首诗写得比较简单。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名字,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写自己穷举陋巷,忘怀得失,虽然穷困但自足快乐,他自比“葛天氏民”。葛天氏: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他治下的人民安乐富足,淳朴恬淡。因此,这首诗作者以“葛天民”为名,就有恬淡安闲,自乐自足的性格。因为,这个名字未必是他真姓名,他是南宋末年诗人,有可能是化名,以示潇洒度日,不与元朝同流之意。
这首诗选自《瀛奎律髓》,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喜欢律诗的朋友细读,可以学习字法、句法、章法、立意和修辞。可以说,关于律诗的技巧都在这本书中。就此诗而论,坦白说写得比较简单,主要描写夏日消闲之事,着重写景。诸位要看其景的铺排与感情流动。
这首诗首联写:早上的荷花上露水颤颤,晚上的小山遮挡住夕阳,一早一晚,前句细腻,后句苍茫,总体来看比较宁静祥和。
二联树下地常荫,水边风最凉,《瀛奎律髓》评价说“自然”。高树之下比较清幽沁凉,水边风来让人凉爽适意。这句诗略带议论口吻,确实写出悠闲体悟之情。首二联写自然之景,荷、露、岫、斜阳、树下和水边,已经把所处环境写得非常细致了。
树下地常荫,水边风最凉。第二联,人人都知道,人人都曾有感受,但是工整地写进诗里,坦白说并不简单。
三联转入写动物,刻画非常细腻,且句法略有倒装。因蝉感到喜鹊靠近要捕捉它时,就悄悄缓慢地移动,这属于静景。下句,鸥鹭捕捉到水中的鱼,瞬间跃起,显得忙乱,这句是动景。一动一景,显得特别生动细腻。这就仰赖作者细腻的观察,如“绘画”一般,把细节刻画得如此精彩。另外:上句“蝉移”承接上句之“树下”;下句“鹭起”承接上联“水边”,这是章法之妙。
再回头看下前三联。首联是早晚概括而写,中二联是自有“承接”之妙,可独成一体。这种章法结构不常见,诸位需要留意。前三联抓住夏日典型的场景,刻画层次分明,初看不觉其妙,细思才知丰富。以上三联即“群动”:各种动物。晋陶潜《饮酒》诗之七:“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作者看到动物的活动之态,用了“独坐”。独坐,即有割裂外物之意,看到蝉躲避危险,鸥鹭因得食为雀跃,这不就是他眼中的人生么?但是作者不为所动,独坐泰然观之,这就有道家的思想体悟了。而他,只是在夏日消闲,内心一片宁静,感受到夏日的绵长与情思。
再回头看这首诗,其中的悠然之态,闲散之情,冷眼旁观的人生态度,均在诗中呈现。而其刻画之细腻,捕捉意象之精准,也是值得品赏之处。
S君评:前三联夏日典型景色,二联已有作者身影,水边最凉,可见屋内酷热,故寻树阴下荷塘边避暑。三联上句承句三树,下句承句四水,雀避蝉,鹭捉鱼,各自繁忙,更显得作者之闲,以彼之动衬己之静,结句概括主题:闲消夏日长,自是羲皇上人。
03.五月十日 宋·韩淲
片月生林白,沿流涧亦明。
幽人方独夜,山寺有微行。
野处偏宜夏,贫家不厌晴。
薰风吹老鬓,腐草见飞萤。
韩淲,是南宋诗人,韩元吉的儿子。淲,多音字,(1)biāo水流貌。(2)hǔ 古同“浒。韩元吉是辛弃疾隐居时候结交的好友。韩元吉是南宋著名词人。韩淲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写诗作文。
这首诗写夏夜闲行,起笔即妙。五月初十,月尚未圆,故曰片月”。“生”炼字,与“海上生明月”同义。妙在“林白”,月光照射在树林上,颜色发白,“月生而照林白”。月光照射之下,沿路看到河流也微微发光。首联写月下之景,非常生动形象,而其中的宁静和悠然之态也跃然纸上。
“幽人方独夜,山寺有微行”,二联有流水对的感觉。此刻作者一个人享受安闲的夏夜,闲来无事,就向山寺处漫步。这联值得留意的是句法,如此叙述,既有诗的节奏之美,也把闲行交代得非常完整。而“微行”也可以解释为小路,夏夜一片安静,通向山寺的小路,宛转一线,犹如白色细带一样,这就非常有画面感。
细推敲“独夜”和“微行”。独夜,一个人独自享受宁静的夜晚,“微行”,很有画面感。仿佛能看到月夜下,诗人踽踽独行的样子,有悠闲潇洒之态。“方独夜”,联系下文可知,作者很贫穷,此刻喧嚣已经停歇,属于自己的夜正在到来。这个“方”字,细读非常有韵味。
三联从写景和叙述中转入写自己的感悟。无官无职,远处山野,这种境况,最适合夏夜独行。作者还自比“贫家”,贫穷之人,不喜欢风疾雨骤,而更喜欢晴朗的夜晚。越是穷人,越是禁不住风雨的侵袭,这一句写得有些悲伤,也有些刺痛。
有三联可知,作者隐居山野,生活也比较贫困,但有“安贫乐道”的悠然。故而引出尾联“薰风吹老鬓,腐草见飞萤”,此刻作者在闲行,微风吹起自己苍老的头发,看到远处点点萤火虫飞舞。
“腐草为萤”是一个典故,古人认为,萤火虫是在腐草所变的。姚合有诗说“腐草众所弃,犹能化为萤。”
尾联,写风,写萤火虫,照应自己闲行所看之景。也点出此刻自己略见苍老的心境。但是,作者为何把笔落在“腐草见飞萤”呢?
我个人猜测,可以“腐草众所弃,犹能化为萤”做解。虽然草腐烂被人抛弃了,但一样会变成萤火虫发出微光。联系上文“野处”,“家贫”“老鬓”,作者是否有一丝自比呢?自己虽然隐居山野,生活也不富裕,并且也已经衰老,但是内心的悠然之态,潇洒的生活态度,乐观幽默的志趣,是不是就像萤火虫一样发出微光呢?
其他妙文
诗词中的隐士之美,这六首诗值得背诵,境界让人神往,第六首绝妙
夏日必读,最美写雨妙句,陈与义三首诗写出大境界,第一首就惊艳
不拜师 不收徒 不断读书
不崇古 不媚俗 不违初心
六不和尚
个人微信号 : tianxie142
微信公众号:midouwei
直播间有更多诗法课程,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