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派巨匠陈散原的诗你读过么?7首五绝,字字血泪,读完我也要哭

文化   文化   2024-07-21 07:01   河南  

字字血泪,直击人心

王和尚细读陈三立七首五绝

陈三立,是清末诸诗家中王和尚最喜欢的一位。他诗学韩愈,后师黄庭坚,诗风清奇拗涩,喜欢锻章炼句,避俗避熟,力求生涩,不肯随俗。故他的诗读起来新颖而有力量,沉郁荒寒而感人至深,被尊为“诗坛都头领”。


今天王和尚解读他的一组五绝,可知他的诗于艰涩之外更有一份挚诚真切的动人力量

壬寅长至抵峥庐谒墓

其一

天乎有此庐,我拂苍松入。

壁色满斜阳,照照孤儿泣。

其二

登楼望高坟,微醉草木气。

一片好山川,冥然接寤寐。

 其三

几日酹春风,儿归又长至。

荒茫五洲间,馀此呼吁地。

 其四

国家许大事,长跽难具陈。

端伤幽独怀,千山与嶙峋。

 其五

贫是吾家物,宁敢失坠之。

江南可怜月,遂为儿所私。

 其六

大孙羁东溟,诸孙解西史。

三龄稚曾孙,伊嚘学兄语。

 其七

小立风满山,默祷泪如泻。

万古落心头,仍卧峥庐夜。

 

诗题为“壬寅长至抵峥庐谒墓”,这里有两个点值得注意。


其一壬寅长至,即1902年夏至。陈三立是清末著名的维新志士,面对国家危亡,他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陈宝箴巡抚湖南任期时,他协助父亲广结天下英才,兴办实业,励精图治,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南方维新运动的中心。但是,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维新派遭到打压,陈宝箴被革职,永不叙用,而陈三立也因“招引奸邪”被革职不用。1900年陈宝箴病逝,1901年后,陈三立定居金陵,从此无心世事,专心做诗人。了解这些,才能读懂他在诗中为何如此悲怆伤怀。

 其二、峥庐,是陈三立生命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变法失败后,陈三立陪同父亲归葬母亲于南昌西山峥庐,父亲死后又葬于此地。从此,每年他必到峥庐小住祭扫,陪伴双亲。其所作之诗也皆感人肺腑。王逸塘曾言:“散原集中,凡涉峥庐诸作,皆真挚沉痛,字字如崩血泪,苍茫家国之感,悉寓于诗”。了解这些,自然能读出上诗“篇篇动心魄,字字感鬼神”的力量。

 

其一:“天乎有此庐,我拂苍松入。壁色满斜阳,照照孤儿泣。”此庐矗立于此,好像秉承天意一般,作者分拂苍松而入,看到夕阳散乱,墙壁上树影斑驳,此刻唯有他是天地间飘零无依的孤儿,在此默默垂泪,凄然而悲。这首诗写景荒凉,写情沉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孤儿”二字。


 陈宝箴有二子,长子陈三立,次子陈三畏,只是陈三畏过继给了殇兄陈观瑞。因此,陈三立在诗中自称“孤儿”。双亲已逝,陈三立独留天地间,再也感受不到母亲的慈爱,父亲的教诲,这种孤单至极的心情,用“孤儿”直白写出,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变法失败后,陈三立父子常在深夜孤灯之下,回想往事,相对唏嘘,不能自已。如今“天地一沙鸥”,国家破败至此,维新进步人士各自凋零,心系危亡,立志许国的人还有几个呢?陈三立属于清末遗民,于此之际,岂不更感孤零么?因此“孤儿”还有国家危亡独木难支的另一重慨叹。

 值得注意的是,陈三立诗中多次使用“孤儿”这一意象,以表达荒凉无助的心情。比如给同年写挽辞有句说“还家浑是客,海色引孤儿”;《哭孟乐大令》有诗句说“依依寡母孤儿梦,莽莽攀天蹈海魂”。在写关于峥庐诸作中,更是每每自称孤儿,如“孤儿犹认啼鹃路,早晚西山万念存”(《返西山墓庐将过匡山赋别》);“坐待村舂破荒寂,魂翻眼倒此孤儿”(《峥庐雨夜》);“明灭檐牙挂网丝,眼花头白一孤儿”(《庐夜漫兴》);“群山遮我更无言,莽莽孤儿一片魂”(《雨中去西山二十里至望城冈》);“杂花时节春风满,重到孤儿是路人”(《清明日墓上》);“孤儿更有沧桑泪,依倚东风洒翠微”(《雨后晚步墓上》)等等。陈三立写诗深刻用力,有刀劈斧砍的抒情力量,从“孤儿”一词即可看出。

 其二:“登楼望高坟,微醉草木气。一片好山川,冥然接寤寐。”这首绝句写作者登高望远,双亲的坟墓兀然矗立,静默无言。夏日草木葱茏,暑气蒸腾,在幽静与苍翠之中作者沉沉欲醉。父母安歇之地,风景优美,在日色苍茫中渐渐昏蒙,这不就是他日思夜想的梦中之景么?所以说“冥然接寤寐”。在父母面前,二子至死是孩童,至死都希望承欢于父母膝下,在父母坟前,他感到安然且平和。

 在同光诸诗人中,陈三立人品最受人称道。他诗品人品均以高洁著称,他对人伦纲纪的笃实坚守,形之于立身处世,“得志则改革致太平,不得志则抑郁发愤而寄于诗,彻终彻始,纯洁之质”,被称为“古之性情肝胆中人”。这正是陈三立作品中品格高洁的文化底蕴所在。

 

其三“几日酹春风,儿归又长至。荒茫五洲间,余此呼吁地。”这首绝句的后二句值得细思。世界一片苍茫混乱,只有此地是作者聊可呼吁的惟一之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发生庚子国乱,1901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1902年日俄觊觎我国东北,随时有爆发战争的可能。作者虽决心不问世事,但他深受传统文化浸淫,秉持“修齐治平”的理想,又怎能完全不介怀于心呢?因此“苍茫五洲间”的风云变幻,依然让他忧心忡忡。他和父亲都抱有救国图存的理想,唯有于此才可以对父亲倾诉内心的忧患和无奈。

 因此,再第四首中,他才如此伤怀。“国家许大事,长跽难具陈。端伤幽独怀,千山与嶙峋。”父亲亡故这两年,国家苍黄反复,发生许多大事,一时千头万绪,难以给父亲一一诉说。唯有长跪在父母坟前,留一个孤独的背影在夕阳万山之下。


“幽独”,既有幽静孤独之意,也有孤高自许之思。姜夔曾用“幽独”夸赞梅花,说“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陈三立被排除在官场之外,再无施展抱负的可能,但他又不愿屈志侍人,随波逐流,索性闭门隐居,修心自持,寄抑郁磊落之怀,而生遗世独立之想。

 

“千山与嶙峋”这句写得也很妙。作者虽然孤独消瘦,却并未消沉屈服,其长跪的背影如青山一样虽瘦削而孤立,虽沉默而坚定。张问陶继室林颀曾有诗夸赞张氏,道是“不辞清瘦似梅花”,此句恰可形容此刻的陈三立。

 其五:“贫是吾家物,宁敢失坠之。江南可怜月,遂为儿所私。”这首绝写不忘父母之教。陈三立说:甘贫守志,是我家学传统,我岂敢稍有懈怠忘记家风?唯有江南月亮明净清莹,可以让我独享。这首诗有两个点,一写坚守家教,一写高洁情操。

 

吴宓称义宁陈氏一门为“中国近世之模范人家”,说“先生父子,秉清纯之门风,学问识解,惟取其上,而无锦衣纨袴之习,非富贵人之骄奢荒淫”。从这首绝句中也可看出陈氏家风之严谨,处世之忠朴。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故可为陈三立所私有。1901年,陈三立开始自订诗集,专心做一个诗人,不再过问世事,这种光风霁月的坦荡胸怀,也寄托在诗的下半。

 

其六:“大孙羁东溟,诸孙解西史。三龄稚曾孙,伊嚘学兄语。”这首诗是在向父母报告子孙的近况。长子陈衡恪远赴日本求学,羁留未归,其它儿子也已经开始接触西方历史。三岁的孙子也开始学说话了。

 这首诗有三点值得留意。其一,祭奠父母,作者不仅仅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也会告慰父母子孙的境况。这首诗写得亲切絮烦,很有生活情味。自己虽然孤零如弃,好在子孙都渐长成,差可告慰父母。


其二,可知作者开阔胸怀与高远见识。陈三立虽然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面对清末危亡,甘愿做一个遗民,对西方民权思想谨慎而矛盾,对“辛亥革命”更是持否定态度,但这绝不代表他固执守旧,逆时代之潮流。他支持儿子远赴日本求学,鼓励其它孩子学习西方历史,依然主张学习先进文化,思想上保持着敏锐和进步。这种见识和胸怀,是同时代其它许多诗人所不具有的。


其三、纵观这组诗,作者写得哀哀切切,真挚动人,其口吻似与父母交谈,面对父母丝毫无隐,语言真朴,如闻其声,诗中每每自称“儿”,可见其至孝至诚之心。

 一组诗,作者告慰父母家庭近况,诉说心中哀苦,抒发不尽的思念与依恋,那么该怎样收束全文呢?陈三立在第七首诗中说“小立风满山,默祷泪如泻。万古落心头,仍卧峥庐夜。”悄立在父母坟前,微风飒飒,作者默默祝祷,泪如涌泉,此刻万念毕集,前尘往事纷乱入心,他依依不欲归,想在此多陪伴父母一刻,度过漫漫长夜。

 

这组诗以斜阳起兴,以暗夜收束,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诗中或牢记家风,或诉说心怀,或告慰双亲,感抒家国之悲,或写独守之志,内容繁复,真挚动人,值得细细品赏。诗中蕴含的荒寒寂寞,衰飒萧条之感,也是陈三立惯用的风格和心情写照。比如:他执着地选取“孤儿、斜阳、夜”等意象,无不透露出作者沉郁哀苦孤寂迷茫的心情。这也是陈三立,乃至整个“同光诗派”诗人,面对时移世易,独守孤衷的矛盾纠结心情的“一体之悲”。

头条推荐

六步改出一首好诗,沧浪诗壁:30首诗你喜欢哪首?

写诗该怎样安排色彩光泽?细讲杜甫诗法,雄浑与细腻

写诗如何用字能精准有力?王和尚细论杜甫炼字技巧

酿一壶月光醉心,刘十二诗选,写出人生真情与洒脱境界




不自矜 不自屈 不断读书

不崇古 不媚俗 不违初心

 

六不和尚

个人微信号 : tianxie142

微信公众号:midouwei


投稿告知


六不和尚
诗词文化守望者,内心世界的独行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