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香港保险的脏话

文摘   财经   2025-01-18 23:05   上海  

因为利益,互联网上充满了香港保险的正面宣传,核心是:保险便宜,理赔爽快、储蓄险收益率很高。由于大陆保险从业对香港保险缺乏第一手资料,极少有人聊香港保险的风险。



我这篇文章主要分三部分:香港储蓄险的本质、香港健康险的价格以及香港保险的一般风险。



01

香港储蓄险的本质



我以香港富通「匠心传承」为例说明。



1、香港富通「匠心传承」的基础资料


这是一款多元货币储蓄产品,主要内容如下:



在官方的材料中,我们清楚看到它的类别是分红险,红利结构是归原红利+终期红利,在谈到收益率的时候,用到了“预期”两个字。


预期5.42%,5.42%当然是很高的内部收益率了,但是预期就意味着它的收益率是不确定的。



从收益角度讲,分红险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和浮动收益率产品,我们大陆目前主要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在买保险的时候,具体哪一年有多少收益,都明白写在保单上,不会变化。


而浮动收益率产品,它的预期收益=固定收益+浮动收益。因为浮动收益是不确定的,所以预期收益也是不确定的。


比如这款产品,对于回本是这么讲的:对于5年缴费期产品,预期回本是第七年,保证回本是第十三年。


2、固定收益类和浮动收益类产品的区别


固定收益类一般适用于利率较高的地区,比如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利率较高,那么有能力推出收益类较高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比如2021年还在销售的预定利率4.025%的产品,就很有吸引力。


当经济增速变慢,利率下行的时候,比如日本、中国台湾地区、欧洲等,保险公司为了回避利差损风险,不可能推出收益类较高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以日本为例,长期国债收益率在1%以下,如果推出预定利率2%、3%的产品,岂不是自寻死路?


如果固定收益类的产品收益率和资产端一样,很低,那就根本卖不出去,没有吸引力。


于是就推出固定收益类+弹性收益率=浮动收益率的产品,也就是分红险。


这个时候,保险公司的产品从收益率角度上就是买了一个保本型的投资基金,它是保本的(固定收益类部分),但是收益率不确定(浮动收益率)。


在同一个市场中,如当前的香港市场,它以分红险为主,是没有预定利率这个概念的,一般保底利率1%,预期利率高一点,大概6%,保底利率2%,预定利率低一点,大概4.5%。保底利率越高,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就越大,预期利率就会越低。所以,并没有办法从预期收益率的高低来判断保险产品的好坏。


在香港的保险,它可以拿70%左右的资金去投股票,30%的资金去投至安全,相当于一个混合型基金,如果基金赚了钱,其中80%到90%返还给投资人(保户),保险公司承担了基金投资亏损的风险(有保底利率),也留一些投资收益作为自己的利润,风险和收益对等嘛。


高保底,低收益,低保底,高收益,收益总是和风险对等的,我们可以把大陆固定收益类产品理解为极高的保底收益率+0浮动收益率的产品。不同的产品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要看产品的属性和自己的需求是不是匹配。


在香港买保险,销售员不会和你讲保底收益,一般都是说预期收益,也没有什么内部收益率,如果讲保底收益率,就那么点,客户就直接走了不是吗?一定要讲预期收益,实现的概率是多少,也就是分红实现率,这个我后面讲。


3、香港产品的收益率到底怎么样?


坦白说,目前香港的保险收益率是比大陆高的。但是这个话题,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说实话,香港的保险行业现在流行吹牛,反正是预期收益,既然都是非保证,你当然是要相信口碑好一点的公司,随便的公司给你说一个非保证,你都信吗?现在我觉得香港现在已经走偏了,大家都在比赛吹牛。一个比一个写的激进,极大概率是无法实现的。


从香港的历史数据看,最好的产品大概是5%到6%,主流的产品是4%到5%。吹牛吹到7%,怎么长期做到?


我们来看看香港保诚分红险长期的回报率,选择保诚是因为它是唯一一家愿意公开所有历史保单实际分红的保险公司,数据足够长,公司规模大,很有代表性。



历史回报率这里,我们发现不同年代销售的产品,其收益率差别极大,在美元利率较低时间发行的产品,收益率也较低,反之则较高,这两年恰好是美元利率极高的时间段,所以保险公司给出的预期收益也较高。



你看,保诚在19/20/21三年销售的产品预期收益就明显低很多。


然后把保诚的产品收益率和我国预定利率变化曲线比较,就会发现1997年之前买大陆保险的赚疯了,预定利率4.025%的产品也是历史机遇。


但是我真正想说的是:香港的分红险收益率不应该和我们比,因为不是同一类产品。如果要比较,香港的分红险应该和我们现在的万能险和投连险比较,都是浮动收益率的产品。



所以到现在,我觉得在不同金融产品比较的时候,收益率很重要,但不是唯一指标,我们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需求和产品的特性搞清楚,然后做最优匹配。


4、大陆分红险和香港分红险的比较



如图所示,分红险的收益率=固定收益+分红收益


在底层资产上面,它可以拿70%左右的资金去投股票,30%的资金去投资固定资产,大陆的保险则是80%的资金去投资固定资产,20%的资金去投资权益类资产。


所以大陆的分红险收益率呈现高保证收益率+低分红收益率的特点,它总体上的预期收益率较低,但是波动较小。


香港的分红险收益率则呈现低保证收益率+高分红收益率的特点,它总体上的预期收益率较高,但是波动较大。


应该说着两种保险的特点和两地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保险的接受度等相关,也是分红险发展的规律,随着大陆进入深度老龄化,保险预定利率持续调低,保险公司也开始加大股权资产的配置比例。


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大陆的分红险和中国香港的分红险的结构特征必定会趋向一致。


就当前分红险在收益率结构上的特点去攻击大陆的保险收益率较低,而忽视背后的资产结构、收益率特征、客户群体的特点,毫无逻辑。


 

02

香港健康险的价格



今年1月7日,据媒体报道,第四版人身险生命表或将于今年内发布并投入使用了。


在新的生命表里面,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变长,这就意味着


  1. 重疾险、医疗险

死亡率下降,寿命拉长,发生实际赔付的概率会加大。尤其是含有轻症中症责任、多次赔付责任的重疾险,基本都要涨价。

2. 年金险

一定会涨价,而且幅度不小的,是年金,尤其是终身年金。具体表现就是在同等保费和缴费期的情况下,领取水平会降低。

3. 增额终身寿险

由于死亡率下降,人均寿命上升,也会带来保险公司的成本大幅增加,其价格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 


其次,保险金给付条件为死亡的产品都将降价。主要是杠杆性定额终身寿、定期寿险。

往前推十年、二十年,中国香港的经济发展远超中国大陆,卫生条件较好,人均寿命较长,所说在某些杠杆寿的定价方面确实便宜。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增长,这种剪刀差已经很小了。

尤其是这次生命表的更新,新增大湾区专属生命表,大湾区的死亡率大概只有全国版本的80%,那么大湾区的杠杆寿价格可能和香港就相差无几了。

总结一点,就是香港的部分健康险确实比中国大陆便宜,但是幅度很小,而在新的生命表投入后,我判断大湾区的定价和香港会更接近一致。


03

香港保险的一般风险





很少有人聊这部分内容,我这里讲讲,给大家提个醒:


1、香港的保险理赔率较低


我这么说可能让很多人不舒服,但这就是事实,不服用数据说话。


香港友邦:2023年个人医疗和危疾理赔案例超过31万宗,理赔金额超过79亿港元,整体获赔率高达95%。


香港宏利:2023年总理赔金额为51亿港元,成功索偿率平均为94.84%,其中身故理赔成功率为99.79%,危疾理赔成功率为86.59%,住院理赔成功率为94.75%,意外理赔成功率为95.39%。


香港保诚:2024年上半年总赔付金额达33亿港元,成功赔付率为96.6%,平均理赔时间缩短至2.4天。


这三家保险公司算是中国香港的顶尖公司了,其理赔率连中国大陆保险的平均水平都不到(中国大陆保险平均为99%)


这里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香港保险为无限告知责任,保险公司只需要提供拒绝理赔的理由,客户几乎没有任何对抗的可能,不管是舆论或者法律,都不会支持理赔。


香港的保险为无限告知责任,健康险在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可能要求被保险人提供详细的材料,我们看一张真实的补充材料表:



门诊病历、近5年的体检报告、甲状腺超声报告和理赔申请表的医院盖章。


在中国是不需要提供这么多的,保险公司不想理赔就自己去找可以拒赔的材料,但是香港保险公司就可以要求你自己来证明你投保时候的体况,极其繁琐,稍有不慎就无法理赔。


2、资金进出困难。


买保险的时候,钱要出去就很困难,但最关键的是,钱怎么回来?尤其是年金险,比如教育年金、养老年金、快返年金等,投保的时候本来就对现金流有很强的要求,几乎不可能再投入大量时间去处理资金过关难题。


根据相关规定,境外保险(除旅游意外险等少数情形外)相关资金均不能通过支票兑付、电汇等任何方式在银行提现。


在2016年4月,原中国保监会就多次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分别从法律、外汇、收益、退保、具体条款等五方面作出提示。


第一、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单,需亲赴香港投保并签署相关保险合同。如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则属于非法的“地下保单”,既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


第二、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险适用香港地区法律,如果发生纠纷,投保人需按照香港地区的法律进行维权诉讼;


第三、汇率风险需自担,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第四、具体条款方面。香港保险采用繁体字,表述方式与内地完全不同,理解保险条款可能存在误差。大陆保险的高发重症定义会有明确的规定,保险公司不能随意更改。香港保险对疾病的定义没有统一标准,由各保险公司自行规定,条款理解不到位,很有可能出现纠纷。


3、香港保险的底层资产为美元相关,和美股、美债的关联很强,现在是美债的收益率高点,是美股的大牛市顶部阶段,所以香港的保险现在的收益率很高。


此时买进,恰好买在高点,再计算汇率风险,可能在未来一整个货币周期内,大概六年左右,收益率都会非常不理想。



4、作为美元资产,即便有5%的收益率,但是考虑到3%左右的通胀,其资金增值只有2%,而中国大陆的分红险长期预期收益率大概是3.5%左右,考虑到通缩的压力,或者1%的通胀水平,真实的资金增值为2.5%,并不比香港的分红险低。


5、 我们买健康险的目的是什么?


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赔,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套安心的健康解决方案,比如找专家就诊、自己想去的医院住院(绿通)、寻找特效药(全球找药)、护理等等,这些都是中国香港保险无法提供的。



0

如何配置香港保险?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完全否定香港保险。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买香港保险呢?我觉得:


从健康险角度看,如果以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内,那么肯定买国内的保险,即使偶尔出国,也有高端医疗险可以提供全球的医疗保障。


如果以后确定就是要移民了,买国内的健康险就意义不大了,可以考虑香港的保险。


从储蓄险的角度看,香港保险的底层资产本来就是美股和美债,那考虑收益率的问题,直接配置美债+美股指数基金它不香吗?为什么要买香港的保险?比如当前美国的三十年期国债,本身的利率就很高了,高于保单预期收益率,收益稳定,而且利率下行周期还能赚债券价格上涨的利益。


综上所述,大陆保险和香港保险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保险作为久期资产配置,千万不要迷信所谓的高收益、性价比之类的单一宣传,一定要根据自己情况来买,尤其是:


以后到底在哪里定居?在哪里就医?在哪里养老?


这些才是我们要不要买香港保险的核心问题!


大陆保险的专业咨询,请添加微信:17521159762。

爱的守护神
以“爱”之名,聚焦保险,提供家庭长期财务规划和风险解决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