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一出生就会弄饭

乐活   2024-11-15 11:54   四川  



老天爷赏四川人做饭吃。


——今天的编辑 吹风



第一次炒菜,大概是九岁,端一个板凳就站上去自由发挥,没有人教,凭借着一种耳濡目染去炒土豆丝,结果差点失聪。


虽然味道一般,但被夸有天赋,为什么,“因为晓得放干海椒”。


第二次炒土豆丝,换老辈子上阵,倒油下菜,土豆丝疏离整齐,呈现出一种油光水亮,重点的灵魂在,“倒了两滴醋进去”。


老辈子被夸有天赋,几滴醋就把层次抬升,酸辣下饭,不简单。



四川人似乎确实有一种做饭的天赋,没有特意学过,但是大差不差。


罩衣一穿,就晓得该往哪里走,不止是清楚步骤,而且下手稳准狠,四川人不一定都可以三菜一汤,但至少都有一个代表作。


看似普通平凡的四川人,到了外地基本上是人均大厨,哪怕就是三脚猫的功夫,一样把别个收拾得服帖,是被争抢的对象。


会吃,更会做,骨骼清奇,拥有一手做菜的天赋,出厂自带技能。






四川人挑,天生就长了一张吃香喝辣的嘴,一般的味道下不了口。


上桌吃饭,第一件事就是开启大众点评,“咸不咸,辣不辣,老不老”,不可能会忍气吞声,觉得不妥,直接怨天尤人的程度。


然后老辈子就会开呛,“这样不吃,那样不吃”,挑三拣四。


但是依然不得将就,顶住压力,车过背就把盘子端进厨房,二次加工,一定要调到合适的味道才吃,不然根本睡不着觉。


四川人的嘴巴是属于,吃泡萝卜都要舀一勺熟油海椒加白糖的程度。



因为挑剔,以至于在吃的方面,愿意下苦功夫,而且如果经常吃不到可口的饭菜,迟早会有一个人站出来,扛起下厨的重任。


不要低估任何一个四川人的潜力,以及为了一口香辣的决心。


@一骏 说他父母在外婆家吃饭,表面上看起来吃饱喝足,其实就是假装吃了两口赶紧走,晚上回家就翻冰箱开火煮香肠。


第一次是煮香肠,第二次是炸土豆,第三次是拌两个皮蛋。



后来,因为他爸经常钓一堆鱼回来,两个人就开始研究吃法,红烧鱼酸菜鱼火锅鱼,小一点的用来熬鱼汤,鱼苗会变成豆豉鱼。


一鱼无数种吃法,我问他们在哪学的,“没学,就是随便乱烧”。


然后你接着问,具体要怎么做,放多少的调料,“这是一种感觉”。



四川人的天赋就是跟着感觉走——


路边拌土豆的大姐,几个尖叫瓶子一捏,好吃到尖叫;

火锅是火锅的蘸碟,蹄花是蹄花的蘸碟,羊肉汤是羊肉汤的蘸碟;

连卤水的香料,抓得都比药方子精细;


之前大学,@一骏 跟寝室的人报名参加厨艺大赛,第一轮是拌凉面,同样的调料,在四川人手上就是可以无风起浪。


爽脆的花生,清新的芹菜,生椒姜末的鲜辣,抬升一碗面的含金量。



具体不了多少克,纯凭五感六识,根据菜量的大小,看一眼便知。


周末大厨@白婵 说,“根本不需要思考”,直接瞄一眼就晓得,进锅之后就看成色,依然判断不了的就用锅铲去感知软硬。


火候和味道靠经验,“80%都不会尝,感觉差不多就起锅”。



虽然无法标准化,但四川人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吃两口就晓得菜里有什么佐料;筷子在里面撩拨两下,就晓得咋个做的;凭借想象力,直接在脑袋里梳理整个流程。


同事@普卡 说她的丈夫,去了一趟自贡就晓得大量放韭黄。



实在不确定的就张口问,@余飞 说她妈为了炸牛肉干,跟吵架多年的闺蜜重归于好,甚至把别个请到家里,专门手把手教学。


印象中,小时候的零食都是老辈子做出来的,动手能力非常强。


抛开一日三餐,感觉餐前饭后都在劳神,一会儿炸一组油干,隔三差五就要整点狼牙土豆,火腿肠是基操,甚至药大动干戈要葡萄酒。


四川的流行趋势,从来不是穿搭,而是吃啥子喝啥子耍啥子。


吃到合口的东西,第一件事想的不是打包带走,而是直接带走方子,抱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心态,复刻一切美食。



@吃吃 解释说明,1:1复刻的反而不好吃,四川人调整过才好吃。


她说她丈夫的天赋是看一遍就会了,“每次发美食视频过去,丈夫粗略拉一下就深谙于心”,一会儿就端出一个川版出来。


不止眼睛是尺,手感依然比尽量单位靠谱。


视频里说,一勺盐一勺生抽一勺蚝油,她丈夫说,“不得行,要咸”,根本就是不按视频的建议走,结果出来非常合适。


在@一骏 的家族群里,一半是晒吃的,一半就是丢的菜谱。


愿意学,愿意花时间,@慕树 说她从周一开始就会计划周末吃什么,然后工作日就会查缺补漏,幻想自己的整个丝滑操作。


正式到周末,就带一个菜谱泡在厨房,不跟人社交,忙活半天。


以为是做山珍海味,结果不是,@慕树 花四个小时端出一碗臊子面,从炼熟油海椒开始,然后自己炒臊子,煎蛋煮青菜。






四川人不做饭就坚决不做,一做那绝对是露一手,不会做糊弄饭。


@一骏 说他爸,到他成都家来,本来是计划做饭,结果钻进厨房一看,“是一把宜家的蔬菜刀”,抠一下脑壳,算了出去吃。


认真对待,且很讲究。


啥子刀切肉,啥子刀片鱼,啥子刀砍骨头,每一把都不一样,刀法也不一样,滚刀斜刀花刀,这是一门非常深奥且冒险的学问。



到现在我都不晓得,咋个把郡肝能切得像一朵绽放的菊花。


@白婵 补刀,说不止刀有几把,就连案板都有生料熟食的区分。


然后是佐料区,基本上是一应俱全,从干货到酱料,从本土到海外,主打一个走到哪里买到哪里,各种风味汇聚在四川人的厨房。



把镜头对准@门牙 的调料区,连海椒都有四五种,从微辣到变态辣。



在资中打酱油,在广州买汤料,在贵州买海椒,在潮汕买卤水,不追求现成的热闹,而是要深入味觉系统,找到命门。


一切的风味,经由四川人的手,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这叫升华。



在@白婵 的日记里,想要成为美食家,必定要有好奇心,“艺术家许燎原自创青椒皮蛋面,汪曾祺把肉馅塞入油条里炸”。


四川人确实敢带头,把麻婆豆腐塞入面包,咖啡上挂一串青椒。


且不讨论口味,有这样的动作意识,就是一种思考的体现。


从来没有做过饭的@乐多 ,去上海生活之后,实在想吃香辣,于是自创了一锅冒菜,不晓得该咋个弄,真的就是乱弄。


烧油,炒一坨火锅料,加豆瓣,倒入开水,然后就下菜煮熟,撒葱花芝麻,真的是一次做就成功,香晕一片,有盐有味。


这是一个小的成就,大的成就是,居然有人问@乐多 要菜谱。



在@门牙 的对话框里搜索吃,出来的有一半都是在切磋交流厨艺,聊得之细,小到海椒面的选择,大到兔子该咋个宰。


连她的减脂餐都不允许是白人饭,而是要执行一套美味的宫保鸡丁。





想成为美食家的@白婵 ,暂时成为了一个美食作家,在她的日记里,写满了对食物的理解与启发,甚至留下了反省的空间。


她说——


“鲫鱼不去鳞,黄瓜不打皮,风味最佳”;

“食材搭配上,鳝鱼烧黄瓜,青蛙烧茄子,无人能及”;

“莴笋炒肉片,要从泡菜坛子里捞一支嫩姜三粒朝天椒”;



这是她的经验,也是她日积月累的烹饪习惯,她没有野心要开馆子,但哪怕就是得闲煮个饭都愿意琢磨试验,继续精进。


即便如此,在家依然没她做饭的份儿,“我爸妈要抢到做”。




今日编辑 | 吹风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普卡





@普卡


舒服




@吹风


也是一种联名



成都Big榜
城市是水,我负责寻找气泡、糖和酒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