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 赵尔丰:毁誉参半的一代枭雄

文摘   2025-01-09 18:30   山西  

赵尔丰(1845年-1911年),字季和,祖籍山东蓬莱,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人,清末正蓝旗人,晚清名臣赵尔巽之弟,清朝大臣。 

赵尔丰出身辽东官宦世家,仕途起于山西。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赵尔丰受命在山西边境阻击联军。1905年西藏发生杀害清朝驻藏大臣的“巴塘事件”,赵尔丰提兵进藏,击败叛军,并阻止英国势力对西藏的觊觎。此后赵尔丰任川滇边务大臣。1911年,赵尔丰继任四川总督,8月5日,赵尔丰出席川汉公司股东大会。9月7日,赵尔丰将保路运动的骨干分子十余人扣押,此时同志会会众赶到总督署要求放人,民众开始冲击总督署,赵尔丰下令开枪,中弹者惨呼倒地,这起事件后被称为“成都血案”,此案是赵尔丰的一大败笔。后各省独立,由赵尔丰收拾四川的乱局。10月29日起,赵尔丰陆续释放在押的保路运动领袖。11月22日签署《四川独立条约》,交割军政之权,交权后不久,成都发生兵变,赵尔丰出面呼吁,帮助平息兵变。于12月21日晚上被尹昌衡突袭,次日,赵尔丰死于公审大会。

赵尔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波澜壮阔,既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赫赫战功,也有镇压民众起义的残酷手段,毁誉参半,成为后世议论的焦点。

赵尔丰
赵尔丰出身于官宦世家,家族世代为清朝八旗中的汉军正蓝旗人,世居辽宁辽阳。其父赵文颖是道光时期的进士,曾任蒙阴知县。赵尔丰家中兄弟四人,分别是老大赵尔震、老二赵尔巽、老三赵尔丰、老四赵尔萃。赵尔丰四兄弟中,老大、老二、老四都高中进士,唯有赵尔丰屡试不第,考科举一直考到39岁,最终靠着兄弟们花钱捐官,出任了山西静乐知县。尽管起点较低,但赵尔丰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勤奋,很快获得了时任山西巡抚锡良的赏识,官职一路飙升。锡良调任四川总督时,也将赵尔丰调入四川,出任四品的道员之职。
赵尔丰真正崭露头角,是在他60岁之后。1905年,驻藏帮办大臣凤全及50余名随员在巴塘被杀,这一事件震惊朝野。清政府派遣四川提督马维琪、建昌道员赵尔丰会同剿办。事件平息后,马维琪回川,赵尔丰则留川边督办善后。次年,清政府设立川滇边特别行政区,任命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负责处理这一地区的复杂局势。
赵尔丰在川边藏区的作为,堪称其一生中最辉煌的篇章。面对英国势力对西藏的渗透和分裂阴谋,赵尔丰临危受命,大刀阔斧地废除土司制度,改设流官管理,以图稳定川边,进而挽救西藏危局。他先后平定了多处土司叛乱,废除了许多世袭土司家族,降低了藏区活佛的政治地位。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赵尔丰成功收复了西藏大部分地区,对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赵尔丰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在政治上,他废除土司制度,建置道、府、厅、州、县,改设流官管理地方事务。在宗教方面,他吸取了凤全的教训,对寺庙势力进行了有效抑制,严禁寺庙干预地方行政事务。在经济上,他禁止土司、头人、寺庙放高利贷和买卖土地,废除其经济特权,同时重视垦务和兴修水利,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还创办了小学、师范学堂、藏语学堂和巡警学堂,打破了寺庙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此外,赵尔丰还极力兴办医药事业,改善川边藏区缺医少药的状况。

色达五明佛学院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却在晚年陷入了四川保路运动的漩涡之中。1911年,晚清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建议清朝将铁路收归国有,实际上是在欧美列强的逼迫之下打算将铁路经营权出卖给欧美列强。这一举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尤其是四川民众反应最为强烈,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历史上著名的保路运动由此爆发。
赵尔丰在保路运动初期比较同情这些群情激愤的民众,甚至认为民众的反应是正常的。他一面安抚开导民众,一面又向朝廷上书请求不要将铁路收归国有,并弹劾盛宣怀。然而,清朝统治阶层对赵尔丰的上书请求置若罔闻,反而要求他解散聚众保路的民众,如果民众不从,即行武力手段镇压。
面对朝廷的压力和民众的愤怒,赵尔丰最终选择了向革命军和无辜群众挥出屠刀。他在镇压保路运动的过程中手段残忍,酿成了“成都血案”,这一事件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1911年武昌起义后,四川响应,赵尔丰被迫交出政权,终因镇压保路运动为民军所杀,甚至他的脑袋被砍下之后还被人拍照流传后世。

布达拉宫
赵尔丰的一生,是毁誉参半的一生。他既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赫赫战功,也有镇压民众起义的残酷手段。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既有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也有对民众的残忍和无情。然而,无论我们如何评价他,都无法否认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留下的深刻印记。他的一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既有辉煌壮丽的篇章,也有阴暗残酷的画面。但正是这些复杂而多元的元素,构成了赵尔丰这位一代枭雄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地位。


华广传媒
打造本土有格调的原创视频新媒体,每日推送原创视频图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