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年华逝水,壮志犹存——以诗词共鉴岁月流转

文摘   2025-01-21 18:30   山西  

在2025年的新年曙光中,我们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心中难免生出诸多感慨。岁月如梭,年华逝水,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奋力前行,或留下辉煌,或留下遗憾。然而,有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他的诗词穿越千年,依旧激励着无数后人,他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生于公元1140年,逝于1207年,一生跨越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他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英勇的将领,曾亲身参与抗金斗争,力图恢复中原失地。然而,命运多舛,辛弃疾的壮志未酬,最终只能以诗词寄情,抒发胸中块垒。
辛弃疾出生在北方沦陷区,自幼目睹金人统治下的百姓疾苦,心中种下了一颗抗金的种子。他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勇气,曾组织义军,参与耿京起义,并亲自南下归宋,献《美芹十论》和《九议》等抗金策略。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辛弃疾早期的诗词中,豪情壮志如江潮汹涌,澎湃着对胜利的渴望。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他写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他对抗金事业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即便面临重重困难,他心中的抗金之火从未熄灭,正如那东流的江水,无法阻挡。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辛弃疾归宋后,虽然一度得到重用,但很快就因主张抗金而遭到排挤和打压。他先后被调任多地任职,却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在江西、湖南等地任职期间,辛弃疾虽然努力整顿吏治,发展生产,但终究无法改变南宋朝廷的腐败和软弱。
在这一时期,辛弃疾的诗词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执着。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写道:“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首词描绘了词人登上赏心亭所见的景色,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词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的愁绪和悲愤融入其中,使情感得到了更加深沉的表达。
岁月无情,年华易逝。辛弃疾在仕途上屡遭挫折,身体状况也日益衰弱。然而,即便如此,他心中的抗金之志却从未熄灭。在晚年,辛弃疾的诗词更多地转向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他写道:“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这首词借送别茂嘉十二弟的场合,抒发了他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词人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景象和心情,将自己的悲愤和无奈融入其中,使情感得到了更加深沉的表达。
辛弃疾的诗词,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以及对现实和命运的无奈。这些情感,跨越千年,依旧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
在2025年的今天,我们回望辛弃疾的一生,不禁感慨万分。岁月如梭,年华逝水,但辛弃疾的壮志和豪情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他的诗词,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见证,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激励和鞭策。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或许会因为忙碌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和梦想。但辛弃疾的诗词却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应该放弃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只有坚持自己的梦想,才能在岁月的洪流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辛弃疾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的诗词却永远闪耀着光芒。让我们以他为榜样,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不负韶华,不负此生。
辛弃疾的诗词,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见证和记录,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激励和鞭策。让我们在岁月的洪流中,保持一颗勇敢和坚定的心,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愿我们都能像辛弃疾一样,即使年华逝水,壮志依旧永存!
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以辛弃疾的诗词为伴,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华广传媒
打造本土有格调的原创视频新媒体,每日推送原创视频图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