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学士图》:穿越千年的文人雅集

文摘   2025-01-10 18:30   山西  

唐代《十八学士图》


唐代的《十八学士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创作的立轴绢本设色画,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


十八学士图

中文名称:十八学士图

创作年代:唐代

现收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馆

画作类型:设色画

作者:阎立本

规格:纵174.1厘米,横103.1厘米

材质:绢本


《十八学士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创作的立轴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作的规格为纵174.1厘米,横103.1厘米,材质为绢本。阎立本作为唐代著名的画家,不仅以其绘画技艺闻名于世,更因曾担任宰相一职而在政治上也有所建树。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而《十八学士图》则是他艺术生涯中的又一力作。
这幅《十八学士图》的故事背景源自唐太宗时期的一个典故。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为了广纳贤才,曾在宫城西开设文学馆,并聘请了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等十八位贤士,共同商讨国家大事,探讨古今学术。这十八位学士因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被唐太宗所器重,他们每日轮流值宿,讨论文献,商略古今,号为“十八学士”。
唐太宗为了彰显对这十八位学士的礼遇和重视,特命阎立本为他们画像,并在画像上题写他们的名字和籍贯。这些画像不仅展现了学士们的风采和神韵,更成为了后世研究唐代文人风貌的重要资料。因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故后世有“十八学士登瀛洲”的典故,这一典故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文人雅集和才华横溢的美好寓意。
这幅《十八学士图》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画面上,阎立本以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笔触,将十八位学士的神态和风采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者面前。虽然这幅画作并未完全展现所有学士的形象,但仅从画面上几位学士的举止神情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那种温文尔雅、才华横溢的气质。他们或对着画卷品头论足,或品茶弈棋,或赏花论诗,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享受着文人雅集的乐趣。
在画面的布局上,阎立本也展现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他巧妙地运用线条和色彩,将画面中的景物和人物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和谐而富有诗意的画面。画面中的庭院、树木、山石、亭台楼阁等景物都描绘得细致入微,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真实而宁静的文人世界中。这些景物的描绘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更为画面增添了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十八学士图》不仅是一幅珍贵的艺术品,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记录。通过这幅画作,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唐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高雅而闲适的生活状态,他们注重的是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富足。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不仅在当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欣赏这幅《十八学士图》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唐代那个辉煌而灿烂的时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艺术昌盛的时期,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世界。而《十八学士图》正是这个时代文化繁荣和艺术昌盛的缩影和见证。
此外,这幅画作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服饰、建筑、家具等方面的重要资料。画面中的学士们身着唐代传统的服饰,头戴冠帽,身着长袍,腰系玉带,脚踏乌靴,形象生动而逼真。他们的服饰不仅展现了唐代服饰的精美和华丽,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仪和风尚。同时,画面中的建筑和家具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建筑和家具风格的重要线索。
然而,这幅珍贵的《十八学士图》并非一开始就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它的流传和保存过程也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经历了多次的战乱和动荡,但幸运的是,它最终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并成为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重要藏品之一。这不仅是我们这些后人的幸运和福气,更是对那段辉煌历史的最好见证和传承。


华广传媒
打造本土有格调的原创视频新媒体,每日推送原创视频图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