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性质的这一表述,明确了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的编修,也要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并将其落到实处。对此,以往论者从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历史教学和教材如何落实唯物史观,以及具体课例等角度多有阐发。本文从唯物史观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维度试作进一步说明。
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是人民群众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立场影响叙事和评价,历史教材对反映人民群众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历史发展变革的史事要充分讲述,站在人民立场作出恰当评价。例如,对于秦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教材要安排一定篇幅,按照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准,充分阐明其历史意义。要处理好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在内容比重上有所体现,既有个人独照,也有时代群像。要适当讲述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展示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让学生“眼里有群众,心中有人民”。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课程标准中有完整表述。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还包括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等等。这些基本观点应该体现到历史教材的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中。例如,在单元和课标题中,要鲜明地呈现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点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让师生一目了然。在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中,既要有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也要在大逻辑上更多体现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决定性作用,经济活动的基础性作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在中华文明起源、春秋战国社会变革、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以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涉及社会形态更替的关键节点,要着重体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概括,大体包括历史主义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整体研究方法等。这些方法在一线教学中常常被师生不同程度地使用,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一直缺乏一个系统的呈现。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教材创设“学史方法”栏目,是一种有益探索。该栏目简要讲述学史方法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步骤,配以实际案例。其中包括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也包括其他基本方法,形成一个初步体系,在不同学段次第展开。此外,教材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将唯物史观基本方法的运用,渗透到对具体史事的呈现和课堂活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
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义务教育历史教材除了呈现基本的课程内容,还要按照中央要求,重点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历史教育提出的系统要求。
(一)要与党的历史决议和权威党史著作对标,确保政治性和科学性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教材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权威依据。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党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纪念活动时所作的总结,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都是我们编写历史教材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经中央审定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权威著作,为教材的具体史实表述提供了权威参考。在教材编修过程中,要把教材相关内容与上述权威文件和文献逐一进行对标,确保立场观点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要避免简单照搬照抄、不加分析地引用。定性结论要基本保持一致,史实叙述可以根据教材行文具体情况,在确保史实准确的基础上灵活处理。
以如何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例,教材需要重点选取以下一些基本史事。一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抗日战略总方针。二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斗争。四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通过以上内容,学生在感性和理性层面都能够更好地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以此类推,在其他重点问题上,也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全面梳理充实有关史实,增强教材说服力。
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史,也就是八年级下册的内容,涉及很多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文件、会议,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引起学习的兴趣。与通俗读物不同,历史教材必须传递这些必要的知识,但要真正实现育人功能,就必须按照历史教材的写法,将文件语言和学术语言转化为教材语言,讲好历史故事。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教材栏目提供一些具体案例、人物事迹、历史细节等,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加系统的办法是在正文的历史叙事中,做足铺垫、突出矛盾、明确问题、厘清线索、论从史出,以生动的史实来渗透育人道理,寓理于事。例如,教材讲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内容,就不宜大段列举会议和文件,介绍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内涵,而是要讲清楚这些方针政策提出的背景、要解决什么核心问题,有什么主要措施和典型事例,最后自然引出影响和评价。
从深层次来看,增强教材讲故事的能力,还需要使每一课每一目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来讲故事。在经典党史叙事中,党的诞生、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同阶段的历史主题非常明确;在国史中,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这些主题也较为明确,一线教学也比较好把握。此次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修订,编写组认真研读历史决议,按照决议的党史分期安排单元结构,并对20世纪90年代到新时代的历史,尝试提炼了历史主题,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现代史教材内容体系。当然,现在这个体系还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需要不断完善。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时间上存在重叠,教材无法分别讲述,必然要融入对中国近现代和世界近现代通史的讲述中,但我们也要深入领会中央精神,充分挖掘其历史内涵和育人价值。在1919年至今的这段通史中,要适当突出党史这条线索,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凝聚人民力量的核心作用,增强学生对我们党的了解和认同。在1949年至今的这段通史中,也就是中国现代史或当代史中,要适当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国家层面建设与发展的历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其历史渊源,增强对国家的了解和认同。在1978年至今的这段通史中,要突出改革开放这个历史主题,初步阐明我国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逻辑,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了解和认同。在中国近现代和世界近现代史中,要强化社会主义发展史这条线索,充分讲述社会主义思想的演变、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展现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