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研究】|2022-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2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全国通用 )

文摘   2025-02-04 00:06   山东  

1.(2024·天津·中考真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2024·河南·中考真题)《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据此推测,下图玉钺在当时可能是(   

A.最高祭祀权的代表

B.高级生产工具

C.军事统帅权的象征

D.诸侯国的徽标

3.(2024·陕西·中考真题)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授予宗亲和功臣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

4.(2024·青海·中考真题)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象征。以下是字不同的写法,其中已发现年代最早的是(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草书

5.(2024·广东·中考真题)下图是甲骨文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字的出版可能源于(    

A.劳动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

6.(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至于商朝的历史,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证据中,能够佐证这一观点且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刻有记录殷墟文字的甲骨

B.商汤灭夏的神话传说

C.《史记·殷本纪》的记载

D.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

7.(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还有玉石料、陶范、原始瓷器、王墓和贵族墓葬等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    

A.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史

B.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C.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宝贵价值

D.体现出高超的青铜工艺

8.(2024·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九年级黑板报展示了以下几幅图片,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为其选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A.原始农业各具特色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D.神话传说源远流长

9.(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10.(2024·福建·中考真题)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这反映的是

A.国都变迁

B.分封制走向瓦解

C.百家争鸣

D.大一统得到巩固

11.(2024·新疆·中考真题)春秋时期,郑庄公任周平王卿士,两人互不信任,交换儿子作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这说明(    

A.分封制稳定了政局

B.诸侯国间征伐兴起

C.天子权威得到维护

D.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12.(2024·甘肃白银·中考真题)商周时期,农具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的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这描述的是(    

A.原始农耕的产生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土地制度的变迁

D.耕作方式的变革

13.(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扬州有历史记载的筑城记录始于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当时应是(    

A.春秋时期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4.(2024·河南·中考真题)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A.较高生产力水平

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兴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

15.(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年度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写入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农业工具的革新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铁制农具 D.楼车

16.(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材料描述的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筒车

17.(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开始设县,都在边境地区,悬在外边。用本意为悬挂的字作行政设置名,可谓名副其实。战国时期,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的是(    

A.夏禹 B.商汤 C.夫差 D.商鞅

18.(2024·贵州铜仁·中考真题)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变法成效最大,为之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变法是(    

A.吴起变法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管仲改革

19.(2024·云南·中考真题)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这些措施有利于(    

A.促进经济发展

B.增强军队战斗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旧贵族特权

20.(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1975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废除特权

21.(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22.(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某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

23.(2024·安徽·中考真题)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4.(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自周之襄、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学术思想蓬勃兴起

C.奖励军功普遍实施

D.官学兴起开启民智

25.(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

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

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

1.(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中华文明早期,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一现象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2023·海南·中考真题)江西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地区最早发现的商代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该遗址属于(    

A.文献史料 B.图像史料 C.实物史料 D.口述史料

3.(2023·湖北十堰·中考真题)下列朝代建立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夏、周、商 B.夏、商、周 C.商、夏、周 D.周、夏、商

4.(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段话反映的是(    

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西汉的大一统

5.(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6.(2023·广东广州·中考真题)西周时,周公曾对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如果诸侯不贡天子,人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周公旨在(    

A.废除奴隶制

B.强调分封制的重要性

C.建立郡县制

D.倡导尊王攘夷策略

7.(2023·山东菏泽·中考真题)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8.(2023·福建·中考真题)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

9.(2023·湖北荆州·中考真题)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10.(2023·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贵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A.祭祀活动很盛行

B.竞技体育已出现

C.军备竞赛已开始

D.分封制度已建立

11.(2023·江苏淮安·中考真题)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的挖掘出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刻有文字的甲骨可以用来研究(   

商周时期的历史 印刷技术的改进 汉字字体的演变 书写材料的变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2023·西藏·中考真题)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13.(2023·四川甘孜·中考真题)图是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文字。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青铜农具普及

B.等级制度严格

C.商业贸易发达

D.丝织业已产生

14.(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下列文物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是(    

A.司母戊鼎 B.五铢钱 C.击鼓说唱俑 D.青瓷莲花尊

15.(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博物馆参观展览是学习历史的方式。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参观下列哪一展览(    

A.瓷器      清淡含蓄     故宫博物馆汝窑瓷器展

B.壁画       交流互鉴    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丝路艺术展

C.鼎        鼎盛千秋    上海博物馆铜器特展

D.陶        远古回声    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

16.(2023·湖南郴州·中考真题)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珍贵史料。湖南境内发现了大量的远古遗存,还出土了众多的珍贵文物。下列文物出土于湖南宁乡的是(    

17.(2023·湖北随州·中考真题)下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8.(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在班级开展的图说历史活动中,小李同学准备向大家介绍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这一文物是(    

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大禾人面方鼎 D.四羊方尊

19.(2023·湖南衡阳·中考真题)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现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磨制石器 B.青铜铸造 C.彩色陶器 D.瓷器烧制

20.(2023·山东烟台·中考真题)手工业是人类第二次大分工的产物,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代,手工业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下列史料中可以实证材料观点的是(    

A.河姆渡猪纹陶钵 B.司母戊鼎C.曲辕型 D.汝窑瓷器

21.(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湖南各族先民创造了光彩夺目的青铜文化,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文物出土于湖南境内的是(    

22.(2023·江苏扬州·中考真题)《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23.(2023·江苏盐城·中考真题)下图反映的农业生产技术最早出现于(   

A.殷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后期 D.战国晚期

24.(2023·北京·中考真题)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25.(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26.(2023·湖北·中考真题)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27.(2023·山东滨州·中考真题)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28.(2023·江苏苏州·中考真题)下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29.(2023·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如图,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图片和这段史料记载共同反映的是战国后期的水利工程(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隋朝大运河

30.(2023·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

31.(2023·山东潍坊·中考真题)在潍坊青州发现了一组战国时期齐国的刀币铸造模具(下图)。这为研究古代货币提供了(    

A.文献史料 B.图像史料 C.口述史料 D.实物史料

32.(2023·辽宁锦州·中考真题)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

33.(2023·山东东营·中考真题)下面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34.(2023·湖南长沙·中考真题)下列文学作品,采用楚辞体创作的是(    

A.《离骚》 B.《吊屈原赋》 C.《警世钟》 D.《暴风骤雨》

35.(2023·广东·中考真题)《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36.(2023·河南·中考真题)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37.(2023·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的变法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戊戌变法

38.(2023·江西·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广泛通行。这反映了当时(    

A.周王室衰微

B.井田制废除

C.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9.(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梁启超在《世界伟人》中这样记载: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

A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 C兼爱 D.以法治国

40.(2023·江苏盐城·中考真题)他的思想包含了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朴素的辩证法,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等。是(   

A.老子 B.孔子 C.主父偃 D.董仲舒

41.(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该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42.(2023·山东聊城·中考真题)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段话主要蕴含了(    

A.赏罚分明的理念

B.无为而治的观念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变革进取的精神

43.(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44.(2023·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45.(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体现出这一时期(    

A.兼并战争不断

B.制度变革深刻

C.经济发展迅速

D.思想学术繁荣

46.(2023·山西·中考真题)《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选项与这一记载体现的精神内涵相符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7.(2023·江苏徐州·中考真题)利簋

关于商周更替的历史,最早仅在《尚书》逸周书》等文献中有零星记载,可信度一直受到质疑,直到1976年在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出土利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取得重大突破。

材料一  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意为:征服)商王纣……

——《逸周书·世俘解》

时甲子昧爽(意为:黎明),王(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益之商王纣于商南郊。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

——《逸周书·世俘解》

译文:商王纣在商都郊外打了败仗。甲子当天晚上,纣王取五枚天智玉佩戴在身上而纵火自焚。

材料二

1)研究商周历史,利簋铭文属于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对比材料一、二,关于商周的更替,你认为可信的历史信息有哪些?

2)利簋对研究中国历史有何价值?

48.(2023·四川甘孜·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摘自《论语十则》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质?我们该如何学习这一品质?

材料二  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以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各地孔子学院纷纷开展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培训,以及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包饺子、中医入门、剪纸、春节、太极拳等,推动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据高远《新时代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理念》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学院在各国设立的积极意义。

49.(2023·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中的经典名篇,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一中的经典名句选自先秦典籍,请将①②③④处的典籍名称补充完整。

材料二  春秋时代,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50.(2023·宁夏·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目录中第三章的子目名称

第三章

第一节

1)王室衰微大国争霸

2)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工商业的发展

3)老子孔子

第二节

1.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2.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活跃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合纵连横的斗争长平之战与赵的削弱

4)诸子百家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上)》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第三章所述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

2)请你为第三章确定一个主题名称。

1.(2022·湖南岳阳·中考真题)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汉朝

2.(2022·江苏常州·中考真题)房屋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成果,也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发展状况。下图所示房屋中能反映夏朝社会阶级分化情况的是(   

A.河姆渡遗址房屋

B.半坡遗址房屋

C.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

D.东汉陶院落

3.(2022·贵州贵阳·中考真题)为保证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圆疆土,西周实行封邦建国,广建诸侯的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2022·山东聊城·中考真题)我国省级行政区简称的由来大体有三种:第一,取全称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第二,因境内山、河、湖而得名;第三,由古地名或古国名演化而来。下列省份简称的由来属于第三种的是(    

A.河南湖南 B.江西陕西 C.辽宁浙江 D.山东山西

5.(2022·北京·中考真题)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准。(见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6.(2022·江苏苏州·中考真题)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A.《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C.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D.历史学家的观点

举烽传警乃汉代备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

7.(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文字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女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女性文字,它流传于永州市江永县一带。如图中的见贤思齐属于女书的是(   

8.(2022·贵州遵义·中考真题)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其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9.(2022·辽宁大连·中考真题)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下图所示文物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0.(2022·广东广州·中考真题)据统计,历年出土的商代青铜容器达数千件,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这表明商朝(   

A.统治阶级残暴

B.饮酒之风盛行

C.青铜工艺高超

D.分封制度确立

11.(2022·山东日照·中考真题)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下图所示文物可以主要用于研究(   

A.古代农业古代畜牧业

B.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

C.古代商业古代手工业

D.古代渔业古代畜牧业

12.(2022·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它追求极致、追求品质。如图是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最精美的物品,该物品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毛公鼎

13.(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题)文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血脉与基因。如图文物中最能印证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是(   

14.(2022·湖南益阳·中考真题)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对应朝代的是(   

A.郡县制度的确立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司母戊鼎的铸造

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15.(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指粮仓)、(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这反映出商代(   

A.手工业的新发展

B.私有观念的产生

C.农业技术的进步

D.赋税负担的繁重

16.(2022·四川广安·中考真题)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    

A.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B.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C.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D.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

17.(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湖南宁乡出土的著名文物是(    

A.四羊方尊 B.唐三彩 C.兵马俑 D.司母戊鼎

18.(2022·湖北荆州·中考真题)早期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下列朝代中,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是(  )

A.秦朝 B.汉朝 C.商朝 D.隋朝

19.(2022·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20.(2022·福建·中考真题)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21.(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22.(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A.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C.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D.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23.(2022·江苏徐州·中考真题)依据《史记·楚世家》的相关记载,历史教师讲述了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   

起点:楚武王言我蛮夷也

发展:不到百年,楚庄王陈兵问鼎。

高潮:晋楚邲之战后,楚庄王论武德

结尾:战国后期,出现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局面,楚国一度被推为合纵之长。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民族之间的交融

C.六国统一的完成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4.(2022·山东济宁·中考真题)春秋时期,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这说明当时(   

A.周襄王受到诸侯尊重

B.分封制尚未建立

C.天子和诸侯身份平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25.(2022·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历史短剧本。与短剧中的事件产生相同影响的是(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诸侯国设置县郡

C.李冰修建都江堰

D.秦末农民大起义

26.(2022·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27.(2022·江苏泰州·中考真题)《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28.(2022·湖北黄冈·中考真题)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 《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9.(2022·陕西·中考真题)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A.铁农具 B.耧车 C.翻车 D.筒车

30.(2022·广东深圳·中考真题)商鞅变法造就了以军工和才干上升的官僚功勋系统,使秦国社会的动力驱动系统焕然一新。推动这一驱动系统建立的变法措施是(    

A.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D.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31.(2022·四川阿坝·中考真题)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组织人民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这一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32.(2022·吉林长春·中考真题)《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景况得益于(   

A.大禹治水

B.都江堰的修建

C.灵渠的开凿

D.大运河的开通

33.(2022·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A.稳定社会秩序

B.发展社会经济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实现民族交融

34.(2022·湖南株洲·中考真题)观察《战国形势图》,今天的制造名城幸福株洲属于当时哪一诸侯国的势力范围(   

A.齐国 B.楚国 C.韩国 D.秦国

35.(2022·海南·中考真题)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36.(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A.屈原 B.贾谊 C.李白 D.胡宏

37.(2022·湖南怀化·中考真题)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段话可以看出商鞅推行变法赏罚分明。商鞅在军事上的奖励措施是

A.免除徭役

B.授予爵位、赏赐土地

C.赏赐金钱

D.赐予奴隶

38.(2022·江西·中考真题)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39.(2022·山东泰安·中考真题)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40.(2022·重庆·中考真题)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41.(2022·江苏无锡·中考真题)胡适说: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属于孔子教育主张的是(   

A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42.(2022·广东深圳·中考真题)孔子的教学方法以启发诱导为主,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具有强烈的人本色彩。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理论的起点是(    

A.仁 B.礼 C.法 D.德

43.(2022·江苏淮安·中考真题)商周之际产生的敬天保民思想,体现了统治者高度重视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下列主张体现重民思想的是(   

A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B.治国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

44.(2022·四川宜宾·中考真题)面对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局面,诸子百家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用以解决社会问题。此行为(   

A.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B.代表了周王的利益

C.表现了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D.实现了人民的愿望

45.(2022·贵州铜仁·中考真题)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下观点与他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兼爱非攻

B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6.(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下图为收藏于博物馆的孔子问道于老子画像石拓片。该画像反映了(   

A.炎黄部落结成联盟

B.西周开始分封诸侯

C.儒家道家始祖交流

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47.(2022·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宗则依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以上史实说明(    

A.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础

B.各家学派的思想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

C.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D.有些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

48.(2022·广西百色·中考真题)下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9.(2022·江西·中考真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50.(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中医(    

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C.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D.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51.(2022·贵州毕节·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

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4)材料三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高唐历史工作室
历数古今鉴后世,史说万物育贤达。致力于初中各年级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开拓历史课程资源,分享历史教学教研成果,服务课堂,增效提质,为全县历史教育者提供较高质量的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