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身上突然长出新痣?容易恶变吗?

健康   健康   2024-09-30 14:01   广东  


“我要发财了!”

前几天收到某位朋友这条消息后,毫不夸张,小红当时一个鲤鱼打挺就从床上蹦起来了,脑子里闪过几百个情绪,震惊、欣喜、激动、还有一丝丝悲伤(自己的失败固然可怕,但朋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在表达了对朋友美好祝愿和“苟富贵勿相忘”的亲切叮嘱后,谨慎地问出最想知道的问题:“发财的方法能不能分享一下?”

“还没发财,但大师说我手背有痣,一定会富贵的,而且这个痣之前都没有的,今年突然长出来,这不是快要发财是什么!”




此刻我的母语是无语,国家防诈APP能不能管管这些人啊!




为啥有些痣突然长出来了?



我们常说的痣,在医学上狭义指的是色素痣,又叫黑素细胞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天性,出生就有,会随着孩子生长逐渐变大,婴儿早期变得更快;

另一类是后天才长的,通常从出生后6个月开始长,儿童期和青春期长痣数量增多,在20多岁时达到巅峰。(高情商:长痣说明你还年轻)


(图源pexels)

后天长痣的原因可能有:

基因遗传

如果父母身上痣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也会容易长痣,目前发现几种基因会影响痣的数量和形态和基因,如干扰素调控因子4(IRF4)基因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等。

也就是说,基因决定这颗痣就该你长,逃不掉的。(大师:这财就该你发)

紫外线照射

皮肤经常受到紫外线照射的部位会更容易长痣,比如男性的躯干和女性的手臂头皮也会长,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


(头皮上的混合痣,图源文献1)

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发现,使用防晒霜的学龄儿童,新出现的痣数量显著少于未进行防晒的儿童。

另外夏秋季日光充足,肤色可能比冬春季节明显的加深,色素痣也会相应地变黑变大,这是正常的,不用担心。

激素变化

比如青春期妊娠期或长期服用皮质激素避孕药等,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会长新的痣,或者原有色素痣变大变黑。

除了基因、紫外线和激素,水疱病、硬化性苔藓、化疗、全身性免疫抑制和内分泌疾病可能也会影响痣的生成。

而被铅笔扎到在皮肤里留下“小黑痣”,是皮肤损伤伴随“色素”带入造成的“意外纹身”,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痣





先天痣VS后天痣,哪种更容易恶变?



可能很多人认为后天性痣比先天性痣更容易恶变,但实际上先天性痣更容易恶变

先天性小痣的恶变率在1%左右,先天性大痣/巨痣的恶变率在2%~5%应定期随访,发现有异常变化时,及时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


(图源文献3)

后天性痣可根据痣细胞所在位置不同分为交界痣混合痣皮内痣


(图源文献1)

其中交界痣(平的痣)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属于新生痣,相对活跃,且交界痣往往出现在手掌、足底、口唇及外阴部位,有一定恶变的几率

混合痣和皮内痣一般不会恶变,比如长毛的痣,通常是皮内痣(凸出来的痣),极大概率是良性的。


(图源dermnetnz)

如果想去除痣的毛发,可以采取比较温和的手段,比如用剪刀修剪,不建议硬拔,可能会引起刺激色素痣区域或导致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40岁以后出现新发的色素痣,且皮损符合ABCDE原则其中一个,有可能是恶性黑素瘤或基底细胞癌等,需要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就诊。


A:形状不对称(Asymmetry)

B:边缘不清晰(Border)

C:出现了颜色改变的痕迹(Color)

D:直径大于6mm(Diameter)

E:大小、隆起度等逐渐变化(Elevation)



(图源文献4)

总结,年轻时长痣不用怕,中老年长痣可能有猫腻。

〔参考文献〕

[1]Raegan Hunt, MD, PhDJulie V Schaffer, MDJean L Bolognia, MD,Acquired melanocytic nevi (moles),UpToDate

[2]Reiter O, Kurtansky NR, Musthaq ST, Dusza S, Halpern AC, Marchetti MA, Marghoob AA, Scope A, Rotemberg V. The long-term evolution of melanocytic nevi among high-risk adult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2 Dec;36(12):2379-2387.

[3]Raegan Hunt, MD, PhDJulie V Schaffer, MDJean L Bolognia, MD,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UpToDate

[4]Gajera H K, Zaveri M A, Nayak D R. Patch‐based local deep feature extraction for automated skin cancer classifi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aging Systems and Technology, 2022, 32(5): 1774-1788.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4年09月30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策划团队〕
策划/编辑:吉娜 责编:Yellow 审核:李云



以下是今日的拓展阅读

皮肤科杨希川教授
传播皮肤健康知识,促进医患沟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