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施拉德:电影与灵魂的对话

文化   2024-07-22 16:50   上海  
保罗·施拉德(Paul Schrader),美国导演、编剧、评论家,1946年7月22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他是一位风格多变的创作型电影人,在西部片、动作片、奇幻片、惊悚片、社会问题片等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中,以一种“施拉德式”的方法表达着自己对“寻找自我”这一主题的探索。
代表作:《高手》、《出租车司机》、《蓝领阶级》、《三岛由纪夫传》、《红色八爪女》、《第一归正会》等。
保罗·施拉德(Paul Schrader,出生于1946年7月22日)

01

 与“影评人教母”的相识

1946年7月22日,保罗·施拉德出生在密歇根州大溪城的一个宗教氛围极其浓厚的家庭。他的父母所信奉的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的加尔文教认为人“性本恶”,只有被上帝选中之人才能脱离这种可怕境地。因此,施拉德出生后就一直在父母极为严苛的管控中成长,他们不允许他有任何越轨行为,施拉德犯错时母亲甚至会用针头刺他的手指,以此来提醒“地狱每时每刻都是这样”。他们还禁止施拉德沾染包括电影、音乐在内的一切流行娱乐。彼时的好莱坞电影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宽银幕电影的诞生、电视对电影的威胁以及《海斯法典》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对等等原因,都让好莱坞电影开始采用更大胆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来吸引观众。
施拉德的父母自然不希望孩子的心灵受到其中某些影片的“影响”。直到17岁那年,施拉德才观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1961年由罗伯特·史蒂文森执导的奇幻片《飞天老爷车》。成年后施拉德考入密歇根州的加尔文大学学习文学专业,此时他在家庭的影响下仍然想成为一名牧师,这一想法在他与宝琳·凯尔的相遇之后发生了改变。
宝琳·凯尔(1919-2001),施拉德将她称为“我的第二个母亲”
1967年,施拉德来到哥伦比亚大学电影学院上暑期班,并在朋友的引荐下与日后被称为“美国影评人教母”的宝琳·凯尔相识。此时的施拉德虽然只看过几十部电影,但已对布努埃尔、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等大师的作品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宝琳发现了施拉德的才华,并帮助他申请上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成为施拉德在电影道路上的领路人。

02

 从电影批评走向电影创作

来到洛杉矶以后,施拉德成为一名影评人,为《洛杉矶自由报》写稿,同时成为《电影》杂志的编辑。1972年,施拉德出版了《电影的超验风格:小津安二郎、布列松、德莱叶》,书中以电影技术为切入点分析了以小津安二郎、布列松和德莱叶为代表的导演是如何表现“超验风格”的。此书的出版标志着施拉德电影生涯第一阶段的高峰和终结,之后他就向创作转型,并在《高手》、《迷情记》等几部略显“平平无奇”的编剧作品之后,很快就与马丁·斯科塞斯合作了旷世之作《出租车司机》。影片的灵感部分来自于施拉德的个人经历,他在1970年代初经历了离婚、抑郁的挫折,这些经历让他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孤独、疏离有了深刻的理解。
剧本写作时,他参考了海德格尔、萨特和加缪等人对于存在主义的论述,结合了自己在人生低谷期酗酒、试图自杀等行为,以及孤独、愤怒和恐惧的心境,通过特拉维斯这个人物来探讨社会底层人的孤独、疏离、暴力和救赎的主题。施拉德曾说:“特拉维斯就是我。”可见这个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施拉德自我的银幕映射。《出租车司机》在第29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成为施拉德在好莱坞的突破性作品,同时也成就了施拉德和斯科塞斯这对好莱坞的黄金搭档,二人后续合作的作品还包括《愤怒的公牛》、《基督最后的诱惑》和《穿梭阴阳界》。
《出租车司机》拍摄中的施拉德、斯科塞斯和德尼罗
《出租车司机》的大获好评让施拉德获得了当导演的机会,他于1978年完成了个人首部导演作品《蓝领阶级》。这部影片通过三个工人勒索工会的故事,展现了工人阶级在生存压力愈发严峻的社会中的挣扎与反抗,也再次表现出施拉德对以工人为代表的社会底层生活的深刻理解。
《蓝领阶级》剧照
1985年,施拉德编导的传记电影《三岛由纪夫传》上映。这部影片以三岛由纪夫的自杀为叙事线索,通过四个章节深入探讨了这位日本右翼作家复杂的生平和文学思想。施拉德利用大量室内布景中的对称性构图和简约的几何图形来体现他在小津安二郎作品中感悟到的日本文化的空间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观影体验。
他一贯的对于有自我毁灭倾向角色的描写在《三岛由纪夫传》中有了史实背书,也使得其中对于三岛由纪夫本人的童年经历,文学作品中以死亡、情欲和健美体魄为代表的符号所象征的对于生命和美的理解,以及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保护等等描述能够让不同国别、不同民族的观众都更加信服,同时也引发了对于文学艺术界对三岛由纪夫作品的讨论热潮。这部影片入围了第3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技术大奖。
《三岛由纪夫传》剧照
1992年,由威廉·达福和苏珊·萨兰登主演的《迷幻人生》上映。这部讲述一个毒贩在充满危机的毒品交易世界中面临中年危机和亲密关系障碍的挣扎故事的影片,被施拉德称为自己“最私人化”的作品,也是他关于“男性孤独者”的三部曲的终结之作。
《迷幻人生》剧照
2017年的《第一归正会》可谓是施拉德作为影评人所一直探讨的“超验风格”和他作为导演持续讲述的有自我毁灭倾向的角色为意识和信仰所困扰现象的终极结合。影片讲述了一个牧师在帮助一个怀孕女子的过程中逐渐陷入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施拉德将具有现实意义的宗教议题和环保议题结合在一起,表达出自己在道德和信仰方面的挣扎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

《第一归正会》剧照
保罗·施拉德是美国电影界一块特殊的瑰宝,他从电影批评走向电影创作,凭借深刻的主题探讨、精湛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视觉风格,探讨着个体迷茫、人性复杂和道德困境等议题,为电影艺术探索更深层次的人性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开拓。
本期撰文/整理:咕噜
注:本文系专栏投稿文章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许鞍华:在电影界寻找真正意义上的旅人

舒:那些最好的时光

克里斯蒂安·蒙吉:浮躁的冷峻观察者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上海电影资料馆
举办各类电影研讨会、回顾展,为电影创作提供资料影片及配套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