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方毅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ISBN: 9787220138171
内容简介:
2015年,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作者,偶然间邂逅了一批珍贵的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一手资料,这批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的书信、日记、回忆录及照片……
这批珍贵资料聚焦于1887至1950年间,一个西方家族的在华经历,涵盖医疗、教育、外交及援助等活动,展现了在华传教士家族与近代中外历史、时代命运之间的交织纠葛。本书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翻译和研究,为后人探究彼时中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家族的主要四位成员:
盈 亨 利:参与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推动医疗事业发展
伊萨贝尔:担任末代皇后婉容英文教师,见证清皇室变迁
梅 迩:二战时任美国驻华武官,亲历中外历史交汇点
茹 丝:代表国际卫生组织深入西北腹地,促进地方医疗进步
这是一部沉甸甸的、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资料集。50张原版历史照片、回忆录、日记和通信如同时间的切片,将晚清民国时期一个西方医疗传教士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一个家庭成员曾担任末代皇后婉容的英语教习。她站在紫禁城的某个角落,或许正在给婉容讲解英语语法,或许正在同她探讨西方世界的奇妙。她的紫禁城日记与回忆录首次披露,让我们仿佛打开了历史的宝盒,亲身经历中国帝制黄昏时期举行的盛大的皇室婚礼……
另一个家庭成员曾深入西北腹地,穿梭于国统区和解放区之间。她或许正在为受伤的战士包扎伤口,或许正在与当地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疾苦。她的回忆录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纪录片,向我们叙述她在抗战后期与解放战争中的经历,以及她在中国的医疗活动和对中国的深刻观察……
这批珍贵的资料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尊重历史。
作者简介:
程方毅,清华大学历史学学士、世界史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中国史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聚焦近代中外交流史与中古北方民族史,如域外的神话传说、物质文化、动物、神灵乃至怪兽在古代与近代中国文化中的变异及重现,以及它们在中国的接受史。
目录:
后记
2014年春季学期,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修读博士课程的我选修了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教授的一门课,课名为“宾大博物馆的中国收藏(Chinese Collection in Penn Museum)”。在课上,史密斯教授将宾大的中国收藏分门别类地给我们介绍,还会在展厅或库房中给我们讲解馆藏文物。我们甚至能够戴上手套去触摸感受许多文物,那种零距离接触文物时的场景,至今印象深刻。在青铜器专题的那一节课上,我看到了一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这些小型青铜器与当时课上的其它大型青铜器相比并不那么起眼,也没有引起同学们多大兴趣。但因为我当时对北方民族史有一些了解,所以就对这批青铜器的意涵和来源非常感兴趣,便将这批青铜器作为课程论文的讨论对象。由此开始,我便一步一步地走近本书的主题。
收藏史研究是对博物馆文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构成。博物馆网站资料显示这批青铜器是购自William Mayer。通过网络搜索,我发现了一个Mayer,以及他的太太伊莎贝尔(Isabel Ingram)。曾是婉容英文教习的伊莎贝尔当时在维基百科便已经有介绍页面。但当时我并不能确认这个Mayer是否是那个售卖青铜器给宾大博物馆的Mayer。于是我向博物馆的档案室申请查阅关于这批文物的购买档案。当我在预约时间达到档案室时,档案员Alex已经将所有与这批青铜器有关的档案全部整理好供我查阅。经过查阅,便发现果然他们是同一人,并且读到了梅迩和伊莎贝尔与当时博物馆馆员的多封来往信件。经过进一步研究,我发现华盛顿的亚瑟·塞克勒美术馆也收藏了一批来自梅迩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且数量颇多、品质颇佳。而在美术馆出版的图录中,还提到梅迩夫妇收藏的另一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已不知去处。这些发现让我很兴奋,因为这些发现能够让我围绕这批青铜器讲述一个非常精彩的关于文物收藏史的故事,其中还有末代皇室这个元素。以此为主题,我完成一份期末报告。
原本这项研究本应随着课程的结束、文章的发表而结束。但是史密斯教授一直鼓励我将这项研究进行下去并建议我修读金属考古方面的课程。在史密斯教授的介绍下,我跟随博物馆Moritz Jansen教授修读冶金考古方面的课程。史密斯教授还为我向博物馆申请为博物馆做金属考古学方面的分析。我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使用便携式XRF仪器对四百六十多枚青铜器一一进行了测量。遗憾的是,我围绕这些测量数据所解读出来的信息十分有限,这个研究角度对于我来说是个死胡同。但是我依旧十分感谢史密斯教授拓宽了我的研究方法和视野。
此前,当我在史密斯教授课上报告我这一研究时,瞿炼和当时正在宾大访学的刘婷玉老师都给了我许多建议和帮助。尤其是非常熟悉中国艺术史和文物收藏史的瞿炼,他建议我要顺着收藏史的线索继续追。此前,我在伊莎贝尔的维基百科页面上发现了提供资料和照片的网页维护者是一个名为Kenneth Mayer的人。我便试着通过他在网络上留下的电邮地址去联系他,结果得到了他的回复,原来他是梅迩上校的孙子。史密斯教授便鼓励我邀请Ken来博物馆看看他祖父的收藏。我向Ken发出了邀请。Ken非常兴奋地答应了。我便有了与Ken的第一次会面。之后Ken向我提供了更多关于他祖父母的老照片和资料。我也因此猜测他们家应该保留了他祖父母的比较完整的资料。
大约在15年春天,Ken邮件联系我说他的母亲Marjorie处有一批关于中国的藏书,想请我去看看。我便邀请了瞿炼以及当时正在费城的朱骏和我一起驱车前往弗吉尼亚州的阿林顿市。在翻阅这些书籍时,Marj突然搬出了两箱东西,说也想请我们看看。打开它们后,我欣喜若狂。里面是大量的老照片、回忆录和通信记录。我们整整花了两天时间整理书目并为这些资料拍照。当时,Marj已经有了帕金森的症状,偶尔会忘记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在做什么。虽然有Ken为我们解围,但我们只能匆匆整理完后离开。此后,Ken告诉我们Marj的病情在不断加重,因此我们无法再去她家中访问,只能依赖之前整理的资料和照片进行研究。
时间来到2018年夏天,我完成了我的博士学习并准备回国工作。Ken突然联系我说他的母亲已经住进了养老院,所以需要处理家中的物品。他希望我能联系博物馆或者档案馆捐献我之前看过的那批材料。之所以联系我进行捐献,是希望能够将这批材料捐到一个方便我能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我首先联系了宾大博物馆的档案馆。Alex表示非常愿意接受这批档案,但是需要走一些程序以及进行一些筛选,因此迟迟没有行动。
2019年初,我来到广州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工作。来到中大后,我了解到中大正在建设博物馆,并且正在征集文物。于是我萌生了请Ken将这批材料捐到中大博物馆的想法。Ken对这个想法也十分赞同。通过时任博雅学院院长的谢湜教授的帮忙联络,我与中大博物馆龙莉副馆长和熊寰副馆长取得了联系。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和龙馆长于2019年年底前往美国华盛顿Ken的家中接收了这批文物。由此,这批材料便落户中大博物馆。
接收这批材料后不久,新冠疫情袭来,所有后续的计划几乎全部被打乱。感谢中大博物馆的熊寰老师和龙莉老师的大力支持,也感谢中山大学高校基本业务费青年重点项目的支持,让我们能够陆续地整理、扫描和研究这批资料。最终呈现在各位面前的这本书也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在电子化这批资料的过程中,刘慧婷同学和博物馆的张子旭老师提供了许多帮助,还有何宗书、陆漪蔚、金霖林等同学都参与这项工作。而在翻译这些材料的过程中,中大文管部的何韵博士以及叶佳睿、谭澔璟同学都有参与。
世界一切似乎都有联系,只是我们在当时并不清楚这些联系。读博期间,我曾修读过考古学系Robert Schyler教授的“田野考古”课程。在那门课上,年近七十的Schyler教授每周都亲自开车带着我们这些学生前往新泽西的各地考察,进行田野考古。其中温岚地(Vineland)我们一共去过三次,参观了它的早期建筑、玻璃工厂、墓地和葡萄园等等。至今我还保留着温岚地镇创始人和开发者查尔斯·兰蒂斯(Charles K. Landis)墓碑的照片。当时的我站在兰蒂斯墓碑前时,怎么也不会想到我此后的研究对象之一会是从这片土地中走出的人。而在阅读茹丝回忆录时,我发现她曾经到过广州的岭南大学,而我也正是在当时岭南大学的校园康乐园中完成了本书。也正是上述从2014年春天以来我遇到的这些人与这些事,本书的出现才成为可能。谨以此书向他们致意!
(来源:中山大学博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