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研究》编委会第八届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

文化   2025-01-19 10:32   上海  

2024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编委会第八届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更好承担所刊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天职与使命,深入贯彻落实院党组、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工作部署,认真践行“三项共识”,引领历史理论研究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史学理论研究》主编朱昌荣研究员,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曾军,《史学理论研究》顾问、编委及特邀代表等40余人参会。
朱昌荣在致辞中指出,《史学理论研究》转归历史理论所管理五年多来,历届所党委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学术使命感,举全所之力办刊兴刊,组建专门的所刊编辑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编辑团队。院长、党组书记高翔同志多次对《史学理论研究》作出指示批示,体现了院党组对历史理论研究所、对所刊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必须全面总结、倍加珍惜、努力发扬。他强调,编委会是杂志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此次编委会换届本着精简队伍,优化结构,增强权威性、代表性、公信力,便于开展工作的原则,实现了平稳过渡和新老交替。他希望新一届编委会要准确把握所刊的政治定位、学术定位,多为所刊发展提诤言、建良策、出实招、谋前程,共同努力推进所刊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
关于《史学理论研究》办刊定位和方向,朱昌荣提出了三点主张。一是要科学把握新时代历史理论研究的历史方位。历史理论研究所顺应时代潮流而组建,处在理论阵地的最前线、思潮激荡的最前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史学理论研究》要准确把握历史理论研究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历史理论研究所的建设定位,坚决按照党中央、院党组的要求,做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特种兵”“龙城飞将”,切实肩负起明辨理论是非、匡正思想导向、批驳错误思潮的重大任务,在中外历史理论和历史思潮的交互激荡中构建自主的历史理论体系,发出清晰而响亮的学术正声,引领全国历史理论研究劈波斩浪、勇毅前行。二是要坚持守正创新的正确方向。所刊是一个所的重要窗口,所刊的形象就是这个所的形象。历史理论研究倡导的不是皓首穷经的短饤之学,更不是空洞无物的高头讲章,而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整体性、人民性。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所刊的办刊方向是从政治上看问题、从大势中寻规律,进益于学术、致用于当世、有资于治道。三是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更好更快实现以所刊为龙头的“历史理论所期集刊群”建设。《史学理论研究》必须以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传播为根本遵循,增强所刊的“设题”“解题”“破题”能力。同时,应坚持问题导向,根本扭转以学科为界限的选稿、审稿机制,把那些具有正确政治立场,秉持跨学科方法、贯通性视野的优秀稿子选上来、发出来,最终把所刊的龙头地位扬起来,全面审视和规划历史理论研究所的办刊宗旨、发稿标准,形成历史理论研究所其他集刊对标所刊、配合所刊、补充所刊的一体化工作格局。
与会人员围绕《史学理论研究》办刊定位和方向、2025年重大选题、“十五五”期间重点工作纷纷发言。于沛、张广智、庞卓恒、瞿林东等新聘顾问,以视频、书面及现场交流等形式畅谈《史学理论研究》办刊历史、办刊宗旨、专栏主题、发展方向,对如何继续办好《史学理论研究》提出殷切期望和具体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于沛指出,《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悠久,出身不凡,使命高远。自20世纪80年代创刊以来,《史学理论研究》便肩负着引领国内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的光荣任务,回应了时代呼唤,同中国社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未来势必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广智回忆了他此前参加《史学理论研究》编委会的场景,指出《史学理论研究》是改革开放后新史学的“弄潮儿”,是新时代学习与求索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排头兵”,他鼓励《史学理论研究》将史学深耕与理论创新融于一身,为打造史学理论研究的新天地、一流的学术期刊而奋斗。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庞卓恒提出,我们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指示,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贡献学术期刊的力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瞿林东对《史学理论研究》编委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认为《史学理论研究》在推动中国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史学理论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的新使命就是贯彻落实“三项共识”,服务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局,服务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大局。他表示愿与《史学理论研究》一道共同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
王旭东、周群、胡逢祥、张越、朱浒、孙卫国等新聘编委,围绕期刊定位、指导理论、栏目特色、内容设计、学科贯通、话语建设、编校经验、期刊传播等展开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王旭东表示,要从广义层面来研究历史理论,关注历史演进中重大理论问题,关注由于跨学科史学出现而形成的史学理论问题。为此,他提出可设置新的专题栏目,实现务虚和务实的有机统一,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历史研究》杂志社社长、编审周群介绍了自己的办刊经验,指出要发挥期刊的引领作用,就要明确刊物的定位,主动地策划选题,凝聚和引领学者发挥其经世致用的特殊作用。他指出现在学界对国外史学理论最新成果的引进还不够,建议采取各种形式介绍国外先进成果,甚至可以约请国外学者撰写文章,以进一步掌握历史理论研究前沿动态。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逢祥提出了历史理论研究取得突破的两个角度,一是跨学科的方法,二是中外历史理论方法的有机融合。他特别强调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史学理论研究》除发表一般理论文章外,还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鼓励运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的理论方法开展史学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越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阐释中国历史、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绕不过去的理论基础,提出《史学理论研究》要打破学科壁垒,不宜设置过细的栏目,否则不利于史学理论或历史理论的融合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浒指出,不少学科从学科发展史的脉络回溯,检讨自己的学科体系,出现诸如历史政治学、历史社会学、历史经济学等提法,但目前历史学的参与度并不高。他提出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理解专门史和门类史的历史取向和体系价值,期刊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卫国强调引介国外史学理论的重要性。他指出,《史学理论研究》在未来要继续追踪与评述国内外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最新成果,尤其加强对国外学界新书的评价和学术综述的刊发,可组织专家对重要史学作品和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评述,以更好服务于构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
李延枫、柴英、高畅、武雪彬、张梦晗等特邀代表,分享了各自在策划组稿、选取稿件、期刊转型、稿源拓展、刊物功能、社会评价等方面的经验与体悟。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室主任李延枫,介绍了对《史学理论研究》的摘录情况,建议杂志紧跟时代发展设置选题,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历史理论研究所期集刊群”合作。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审柴英认为,《史学理论研究》作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杂志,应积极刊发具有原创性概念的优质理论文章,实现原创性理论的突破。中国社会评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高畅,介绍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情况,并就期刊评价指标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武雪彬认为,理论研究既要有宏观视野,打破学科壁垒,做到学科融通,更要立足学术前沿和现实需要,为国家大政方针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助理张梦晗建议,《史学理论研究》“专题研究”栏目可对文章主题进一步提炼和归类,形成更加鲜明的细分专题。例如,可增辟一个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史学研究”的细分专题,从而增进人们对世界历史书写多样性、复杂性的认识与理解,为推动全球史学的多元平等发展作出贡献。《理论与史学》主编徐歆毅指出,《理论与史学》与所刊一道,不断优化编审流程和进一步提升编校质量,把刊物办出新高度。《历史思潮研究》负责人高希中指出,包括《史学理论研究》在内的历史理论研究所刊物,应服务于大局全局,坚决贯彻落实新一届所党委管所治所理念,积极回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海外中国历史研究》负责人张德明,建议《史学理论研究》增发学术批评和讨论文章,以引发学界争鸣的良好风气,同时积极关注冷门绝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热烈讨论,进一步明晰了所刊的办刊定位、办刊宗旨、办刊方向,为所刊2025年的重大选题策划和“十五五”期间重点工作贡献了学术智慧和力量。朱昌荣总结指出,所刊建设是研究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理论研究》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旗帜鲜明讲政治,在服务院党组、历史理论研究所工作大局上走在前。在未来办刊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所刊编委会的作用,聚合历史理论研究所整体资源,实现所内所外的相互贯通与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优秀稿件的应用转化,为建设以所刊为龙头的“历史理论研究所期集刊群”群策群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曾军主持开幕式。朱昌荣为新聘顾问、编委颁发聘书。

供稿:崔瑾   
摄影:自中书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学界知名公益平台,学术前沿发布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