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亭与南安乐干群的深厚情谊

时事   2024-12-09 17:00   山东  
高克同志生前曾担任过中共山东省书记、省政协主席。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等重要领导职务,长期在山东工作,于1998323日走完了88年的人生历程。在他革命的一生中,与沂源县,特别是南安乐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78月,根据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高克亭同志作为鲁中南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和李培南副政委、任农副司令员等军区首长带领军区后方司令部进驻南安乐村,统一领导和指挥蒙山区的各项工作。
高克亭
他们住进老百姓家中,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当时各地的干部不断来请示汇报工作,首长也不断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南安乐村甚是热闹。首长们整天忙个不停,既要搞好部队的工作,还要协调好地方上的事情,村里的工作也搞得红红火火。村党支部、民兵队、妇救会等召开会议时都想邀请首长们去讲话,高克亭只要有时间,是每请必到。他在会上,用朴实的语言把当时全国的战争形势、在战场上取得的一个个胜利、解放区的感人事迹讲给干部群众听,使大家感到胜利就在前面,困难是暂时的,从而明确了形势,鼓舞了斗志,坚定了立场,对敌斗争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村干部开会,请他讲话,他便把上级政策、应注意的问题等都讲得清楚明白,还亲自教给农村干部怎样开展工作,把注意事项讲得明明白白,干群都很愿意听他的讲话。知道了工作该怎么去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使村里的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当时上级号召,农作物种植要合理密植,才能增加产量,但老百姓受传统观念影响,一时不能理解接受。高克亭就深入浅出地讲合理密植的好处和效益,并把其他解放区科学种植所取得的成绩讲给老百姓听,使人们尽快地接受了新的种植知识,对推广合理密植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时南安乐村军民热情高涨,每天天不亮,战士们就为老乡打扫好了院子,将水缸挑满水,一有时间,高克亭等领导还亲自教唱《解放区的天》等歌曲,军区机关与村干部、群众的关系非常融洽,形同鱼水,南安乐村的老百姓人人喜笑颜开。

高克亭同志与其他首长工作非常紧张,生活也十分简朴,与士兵一样,从不搞特殊。来南安乐村时,因行动紧急,行李没有带全,被褥是当地妇代会干部赶做的。当被褥等铺盖送到高克亭住处时,他连声说:“谢谢乡亲们,给你们添麻烦了”,并连忙让警卫员付款。老百姓不要,高克亭说:“这是我们的纪律”,老百姓只好收下。当时部队机关吃的是粗茶淡饭,以地瓜面、高粱面为主,有时也有点玉米面。粮食紧张了,就在附近挖野菜充饥。首长们虽然清苦,但对沂源人民的疾苦却时刻挂在心上。由于当时连年的战争和灾荒,粮食出现了严重的短缺,有些地方吃完草根啃树皮,灾民全身浮肿,最后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高克亭等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火速将灾情上报中共华东局,请求支援。中共华东局紧急调拨大豆100万斤,谷子、玉米30万斤,救灾款3万元,以解沂源燃眉之急,这对沂源无异于雪中送炭。因高克亭等领导的大力关心,以及当时采取的一系列生产自救措施,沂源人民终于战胜了灾荒,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高克亭同志艰苦朴素,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工作之余,经常和老百姓拉狐聊天,嘘寒问暖,有时还帮助处理老百姓家的家庭纠纷。他住在共产党员耿成业家,房东夫妇都是共产党员,在高克亭的影响下,耿成业后来参了军,在部队表现很好,20世纪80年代从蒙阴县物资局长的位置上离休。妻子是当时的妇救会会长。当时他们有一个儿子刚会走路,有一次,扶着泔水缸玩,高克亭赶紧抱开,并逗他说:“不要动泔水缸,太臭,你弄脏了手,我就不抱你了。”有时他看见老大娘推碾推磨,接过来就帮着推,人们过意不去,他却乐呵呵说:“我也是老百姓出身,在家时也常干这种活儿。

高克亭同志及机关领导在南安乐村住了九个多月,由于工作的需要离开了南安乐村。他在南安乐村虽然时间不长,但和南安乐村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分别时都难舍难分。上了年纪的老汉拉着高克亭的手说:“老高啊,你啥时候再来南安乐村?别忘了我们。”高克亭对乡亲们说:“等我们的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再来看望大家。”

高克亭同志没有食言。一九八四年夏天,他轻车简从,在沂源县委领导的陪同下,回到了阔别三十七年的南安乐村,来看望他的老房东和他所想念的干部群众。向他们嘘寒问暖,问生产发展,问人民的生活,问孩子们的上学情况,问对鳏寡孤独的照顾,共同回顾了当年那难忘的岁月。临走时,高克亭特意与当年的耿成业、周文芬、耿成美、耿成贤、耿守吉等同志合影留念。当时沂源县人大原主任董钦祥同志陪同。

1995年4月7日,县、乡、村领导一行特地赶到济南去看望高克亭同志。由于他年事已高,且时已下午,按常规不便再会客了。但当他知道是南安乐村的人去看他时,赶忙让夫人迎到大门口,把一行人接到家中客厅。老人家见面后,特别兴奋,和同志们一一握手后,便急切地问起沂源县和南安乐村的近况,特别是发展建设情况,人民的生活状况等。他还兴致勃勃地讲述起当年的在事。他动情地说:“沂源人民对解放战争的胜利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1947年,沂源县才十七万人口,但进驻的部队和机关人员多达二十余万人,当时物资供应非常困难。但是沂源人民提出“砸锅卖铁、支援前线’的口号,吃糠咽菜,省粮稳食,支援部队,砍自己家的树给部队做燃料,扒房子上的草给部队喂军马,我们的人民多么好啊,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和牺牲,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当他得知南安乐村老百姓还没有用上自来水,还靠人抬肩挑吃水时,他的心情显得很沉重。立即打电话给有关领导,要求帮助解决南安乐村打深井上自来水的问题,并嘱咐一定要把事情办好。由于高克亭同志的关心,南安乐村很快就打出了深井,自来水流进了老百姓的家,从此结束了世世代代挑水吃的历史。一年后,村干部带着深井喷涌的照片,又一次踏进高克亭同志的家门。他戴着老花镜一遍一遍地看过照片后,连声说:“好,好,感谢你们替我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他还深情地嘱咐去的几位干部说:“你们都是干部,应该多为人民服务,一定要联系群众,清正廉洁,多为老百姓办好事,尽量叫老百姓满意,请你们一定转达我对南安乐村干部群众的问候。有机会我一定再去沂源”由于高克亭同志年龄和身体原因,他再来沂源、再看看南安乐村群众的愿望,最终没有能够实现。南安乐村当年的那些人,现在都年事已高,但他们还经常念叨起高克亭同志。高克亭同志与南安乐村干部群众结下的友谊是纯洁、深厚的,他那关心群众疾苦、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兢兢业业的作风永远铭记在南安乐村群众的心中。

周文芬等口述 解明泉整理  于长福编辑

记忆沂源
《记忆沂源》记载的是沂源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农业农村、人物逸事、历史名人等等。家乡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无论走多远,家乡是每个人行走天地间扯不断的根。我们永远忘不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沂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