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花椒发展片段

时事   2024-12-03 15:59   山东  
解放前,花椒在我县就有零星种植。合作化时期,东里、石桥、燕崖、中庄、鲁村等乡镇的部分村开始发展花椒,多种植在地边、堰边或闲场,既增加些收入,也可做农作物围帐。1962年开始大量发展,但荒山栽植的树苗成活率很低,发展缓慢,1965年全县花椒产量仅万余斤。从1966年开始大面积的育苗、大规模的夏季栽植,到上世纪90年代初,花椒产量达到了360-400万斤,产量居全国第一。在花椒大发展的阶段,我有幸担任过花椒的生产技术人员,经历了花椒生产的起落与发展。

花椒采摘

1960年我在织女洞林场任技术员,燕崖乡有几个村的林业主任问我,春季栽花椒树为什么成活率低?我到现场检查发现,春季栽花椒苗大部分枯死,仅有少数从地皮处发芽,有的苗干呈现青绿色,但不出新芽,总成活率在30-50%之间,这的确是花椒生长的一个特性。后来,我在林场一年四季栽花椒,在不同的地块和水肥条件差异的地方做栽植试验,实践中发现,雨季栽花椒成活率最高。1963年秋天,我被调到临沂专署林业局任技术员,没继续研究花椒生长规律。1965年临沂地委决定绿化的重点是:“四山、两崮、两道河”。四山是:沂水县沂水线沂山,沂源县毫山,日照县甲子山,平邑县四开山;两崮是:蒙阴县岱崮,苍山县抱犊崮;两河是:沂源的沂河,临沭的沭河。我被分配到沂源县毫山村,重点参加毫山的造林工作。沂源县林业局派隋安改技术员配合我抓林业工作。因为造林成活率高,曾受到地委的表扬。

我在豪山村住点工作,坚持三同: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烈属孙明兰大娘家吃饭,每顿饭不缺地瓜秧和野菜,大娘很关心我,每顿都多吃1-2个煎饼。那时每天交4角钱1斤粮票,大娘不嫌少。搞好林业生产的同时,我继续研究花椒技术。当时的鱼鳞坑长1—1.5m,宽0.8—1 m,深30—40 cm,外高里低,中间高两头低,基本呈鏊面形。我在雨季(7月下旬—8月上旬)发动队员栽花椒苗,成活率在95%以上。我总结当时的经验,在山东省科技报上发表了题目为:《雨季栽活率高》。各地很多来信,寻求花椒栽培技术。

1955年初冬,临沂地区在沂水县召开花椒生产工作会议。要求年产10000斤花椒皮的大队,安排1名干部参加。全地区13个县到会9人,主持会议的是地区林业局的王西津科长,我讲花椒栽培技术。沂源县参加会议的是东里镇苇子峪村李× ×同志。汇报本村产花椒皮3000—4000斤,全县年产花椒皮20000斤。

我离开沂源县时,向林业局闵庆元局长作了工作汇报,又向焦裕禄式好干部李顺祥书记作了汇报。重点提出花椒的生长特点:花椒树适应性强、耐瘠涝、生长快、结果早,大暑后采果,不和其他农活争劳力,雨季栽花椒成活率高,山地中上部可以大面积发展┈。李顺祥书当时表态讲:“花椒树耐脊涝,解决了成活率问题,山地中上部可以大发展,明年(1966年)每个生产队育半亩花叔苗”。不久,李书记在黄庄区检查工作,到姬家峪大队(现属徐家庄乡)看到大片的花椒园,现场提出了“三园一化”的建议。即:苹果园、桑园、花椒园、荒山和四旁绿化。这一有现实意义的号召,在以后的20多年中,一直是沂源县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从1966年春开始,县委确定大力发展花椒生产,并层层落实任务。主管的林业局全力以赴抓“三园一化”。提出的花椒发展目标是:要求每人半亩花椒园或占有花椒树50—100株,一年完成,二年补齐,全县一年完成200-4000万株。各个区、大队积极响应县委的号召,硬性规定每个生产队抽出半亩地育花椒苗。从春末开始规划花椒园、整穴,夏秋开始移栽,与植桑种树一起开展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林木发展。为推进“三园一化”的建设,各级树立榜样,大搞样板山,把花椒种植推向高潮。县委、县府在县城北历山搞县级样板山:梯田是农作物加地边桑园,山下部是苹果园,山中部是花椒园,山上部是刺槐和侧柏绿化戴帽。各区都有样板山,各大队也搞样板山。各级的样板山推动了“三园一化”建设,推动了林业生产大发展。

1966年,我参加临沂地区春季造林大检查,到西鱼台、高堂峪、许村、山西万等村,每个生产队育了半亩花椒苗。在燕崖乡听说,有个生产队拔了半亩春玉米,育了花椒苗。

由于育了充足的花椒苗,为发展花椒提供了保障。我后来参加的多次林业检查,全县半米以上的花椒苗全部栽上了山,成活率达90%以上。1970年花椒树已长大成林,沂源县境内成了花椒的海洋。特别是燕崖公社燕崖大队老牛腚山,全是成排成行整齐茂盛的花椒园,一眼望不到边。全省多数来参观的团队,都要看看燕崖老牛腚山上的花椒园。中庄、唐山、东里、石桥等公社参观团必到之处。“远看是一座青山,近看火红无边,花椒穗大如鹅蛋,亩产二百皮兑现”是当时赞美花椒遍山岗的顺口溜。

现在有些村,还生长着很多老花椒树,大都是李顺祥任书记时育的花椒苗栽植的。西里镇(原唐山公社)侯家峪有一棵大花椒树,1997年摘了鲜花椒40斤。

总之,作为“三园一化”之一的花椒园建设,在几届县委、县政府的常抓不懈的指挥下,全县干群的共同努力,1973年沂源县花椒面积达到3.6万亩,产花椒皮60万斤(从1963年至1973年,十年间花椒园面积提高18倍,花椒皮产量提高30倍);1978年花椒园4.6万亩,花椒皮180万斤。在改革开放前,花椒成了农村集体和农民分配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改革开放后,果品生产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桑蚕全省第二位,花椒产量超过河北涉县,居全国县级第一位。

在指导花椒生产技术的过程中的20多年中,我也学到了知识,积累了经验。1985年我调到沂源县农业中学任教,继续研究花椒栽培技术,和果林教研组的王目标、郑作昭、桑子海等老师,在学校党支部的支持下,在沂源县科协王守延主任的领导下,到重点花椒产区的乡镇村讲课,传授花椒树修剪技术。在中庄乡、西里镇、东里镇、石桥乡、鲁村镇等10多个乡镇讲课100多场。编写了“花椒树栽培技术”小册子,县科协出资印了2000册,发到重点花椒产区乡、镇、村的社员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花椒已不是全县的农村的支柱产业,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总结研究的花椒栽培技术管理的资料,我还一直保留着,现摘录其中部分。

栽培花椒提高成活率关键:

①立秋前后雨季栽花椒成活率高。立秋前栽花椒必须摘掉嫩稍,立秋后就不必摘嫩稍。一因苗老成,二因温度低,蒸发量小,苗木抗朔性强,提高了成活率。更要注意三不栽:雨不透地不栽;不连阴天不栽;雨过天晴不栽。

②细致整地:A、小梯田:宽度2-3米,长度不限,深度50厘米,堰坚固。B、水平阶:宽度1.5米,长度不定,深度30-40厘米,要求水平等高围山转。C、鱼鳞坑:山坡上部呈“品”字形排列,左右水平成行,上下中心水平行距3-4米,左右中心距2-3米,呈半月形,外高里低,内部有排水沟,每个鱼鳞坑长度1.5米,宽1米,深度30厘米,堰坚固。

整好地不但方便栽植,也提高肥力,增加蓄水能力,提高成活率,能旺盛生长。

1971年,为提高花椒产量,我开始研究花椒树整形、修剪技术,印发的技术要点是:

第一,花板树的主枝不可太密,树形要合理,主枝太多,内膛空虚,光棍枝多,球面结果,产量低,应当保留3-5条主枝,灌木形、分层形因地制宜而定。

第二,侧枝要少,结果枝要稀,一条主枝上留三条侧枝,间距40 cm左右,结果枝分布在侧枝和主枝上,间距10-20 cm,勿留背上枝。

第三,剪好结果枝。结果枝长短不一,长度5-10 cm的全部扣掉,防止再发芽,长度10-30 cm的结果枝,从首芽前剪掉,首芽长出大果穗,产量高,易收获,容易剪。大叶(9-13片复叶)处是首芽,最大棘针间是首芽,徒长枝要剪除掉。


记忆沂源
《记忆沂源》记载的是沂源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农业农村、人物逸事、历史名人等等。家乡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无论走多远,家乡是每个人行走天地间扯不断的根。我们永远忘不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沂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