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4年12月到1978年10月,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背景感召下,山东裕华修配厂92名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上山下乡的号召,分5批插队落户到原唐山公社梭背岭大队、苗庄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锻炼。第一批30人,自1974年12月开始;第二批7人,自1975年8月开始;第三批24人,自1976年开始;第四批21人,自1977年开始;第五批10人,自1978年开始。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21岁,最小的16岁。
1974年,裕华厂第一批下乡知青胸戴红花在前排就座
为给知青在第一线劳动锻炼创造条件,两个大队党支部专门盖了3排22间红瓦房供他们居住。根据每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分别作了不同的安排。有的被安排在村办学校教学,有的被安排到大队卫生室,还有的被安排到林业队、副业队。而大多数被安排到梭背岭、苗庄大队,与社员同吃同住,一同下地干活,一同挣工分。知青在插队期间,正逢农业学大寨活动高潮。春天同社员一起到田间刨地、推粪施肥、挑水秧地瓜,夏天农活最多,锄地、割麦、运麦、种玉米、追肥、灭荒草,天天顶着烈日在农田里忙碌。秋天既要收获庄稼,又要抢时间播种小麦,时间紧,农活累。俗话说三春不如一秋忙,分到生产队的知青和社员一道,披星戴月,掰玉米、倒茬子、刨地、挑粪、撒粪、调垄、拉耩子,有的学着扶犁耕地,样样农活抢在前。被安排到林业队的知青,天天和社员一起在果园不是刨地、追肥,就是喷药、修剪果枝、垒堰,常年绕着果园转,精心培育果树成长。1974年12月,欢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会召开现场
秋收结束后,很快投入到大寨田的修建中,在刺骨的严寒中,同社员们一起修整土地。经过三个冬天的艰苦奋战,将原来寸草不长的地方,整成了一层层梯田,为改革开放后栽植各种果树打下了基础。知青在插队期间,实行记工分制度,根据每天的出勤情况和劳动力大小,一般每日记8分或者10分工,由生产队记工员记在账本上,年终报大队,作为考核知青优秀等级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