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电力事业是怎样开创的

时事   2024-12-06 16:16   山东  
回顾我县电力的开创史,至今记忆犹新。1958年以,沂源县是电力空白县。1960年春由中央水电部、省力局投资130万元我县出劳力架通了一条35千伏黑黑山输电线路,解决了我县工农业生产用及照明用电的问题。1960年架通了南(麻)草线路,解决了草埠煤矿、鲁村公社的用电。1964国家根据在源县建设小三线的需要,“黑沂”线升压,建设荆山11伏变电站,在省三线建设指挥部的支持下,到1970后完成了通往梭背岭、悦庄、芦芽、红旗厂、大张庄、杨等八条输变电线路工程,从此普及了全县机关、厂矿、学校、农村用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县当时经济实力弱,地处偏远,多为高山峻岭的贫困山区,因此,开创电力普及确实是一次艰难的起飞。
山区发展急待办电

1958年,毛主席发出“以钢为纲”的伟大号召,紧接着中央、省委提出:“大力发展地方工业,使地方工业遍地开花”“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在15年要超英赶美”。省委确定沂源为全省8个示范企业县之一。当时我县工业比较落后,全县只有悦庄小酒厂、裕起小煤矿和十几个手工铁木业合作社,既无水力发电,又无火力发电,所以制约了大办钢铁和工业的发展。在发动全党全民大炼钢铁期间,南麻、草埠、韩旺、芦芽等地炼铁厂因无电,只好用柴油机拉鼓风机吹火炼铁,草埠煤矿用柴油机发电,解决照明和提升煤炭的问题;县广播站有台32马力的柴油机带动发电,仅供县委机关和主要街道照明。在干部群众迫切要求和工业急需用电的情况下,县委、县人委领导多次向省电力局要求在我县设点办小钢联。后经省计委、电力局领导多次协商,确定沂源设点合办小钢联。省电力局局长胡义农提出上电要求,于1958年5月30日向省计委、省电力局递交了架设“黑沂”线路的申请。

通力合作  共渡难关

1959年秋,省计委批准了沂源县架设“黑沂”高压输电线路的报告。县委、县人委对“黑沂”线路施工问题十分重视,为了加强领导,由李顺祥、包延收负责,在省电力局、沂源县联合成立的施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他们开始勘察设计、备料施工。首先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开展比、学、赶、超竞赛活动。克服了一难(生活困难)、二无(无技术、无运输工具)的困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整个线路施工是从1959年末开始,到1960年竣工的。在施工过程中,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干部、工人吃不饱肚子,有的长期缺乏营养,身患水肿病,面黄肌瘦,四肢无力。在这种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参与施工的干部、工人毫无怨言,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人人为“黑沂”线路工程争做贡献。

在施工人员组成中,从草埠煤矿、机械厂、水泥厂、造纸厂等单位抽调了600多名工人。其中,草埠煤矿抽调一个营500人,邢银兰任营长,承担了挖线窝、运杆、竖杆任务。当时我县没有预制水泥杆的技术,所需的12至15米的高压线杆,是由博山501厂提供的,因没有运杆拖车,全凭人工一根一根地抬到每个线窝。有的线窝挖在山顶上,有的挖在近90°陡坡上,有的挖在沟底,这给运送线杆增加了难度。有的地方坡度大,不能用人抬,就把绳子拴住水泥杆,一步一步地往上拉,遇到地堰就用杠子、绳子往下放。工人肩压肿了,脚磨破了,没有一个喊苦叫累的,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架好“黑沂线”,为民造福。“黑沂线”由省电力局三处勘察设计,并派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定点、划线、竖杆、安装,所用材料紧缺,跨度大的用钢绞线,跨度小的用铅线,还需大量的瓷壶、横担等。这些材料,除省电力局、淄博供电所提供部分外,大部分由包延收负责组织采购人员购买。他们发扬了“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的“三千”精神,分别到上海、杭州、武汉、宁波等城市的20多个单位联系,最后只缺线夹子,又去上海买回来。经过6个多月的奋战,终于架通了44.5公里的“黑沂”线路。
1960年秋,开始架设13.5公里的南(麻)草(埠)高压输电线的施工,由周统玉和包延收去济南、青岛等地购买材料,从草埠煤矿抽调500多名工人负责挖窝、抬线杆。所用12—15米的高压线杆,从博山用拖车运到沿线路上,然后由施工人员抬到各线窝。此项工程是由省建三处负责勘察设计,定点定线安装的。

兴建沂源变电站(现柴油机厂西)是与架设“黑沂线”同步进行的。当时,唐作扬自始至终靠在工程上,变电站由省建三处安装,经多方联系购进了变压器。经过紧张的施工,于1960年春节由博山供电所正式送电,在我县电力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那时我县电力的发展,在临沂地区13个县中名列第一。

沂源县电力由空白到普及,对促进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工业方面,1958年前,县属工业寥寥无几,因缺电,全县的金、铜、铁、铅、煤、石英石、硫黄等百余种矿产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轻工业是一张白纸。

在农业方面,过去由于受干旱的威胁,亩产量在三四百斤左右。通电后,电机4636台,年供电57024度。全县先后建起电灌站、扬水站697处,遇到干旱,河水、井水、地下水充分得到利用,产量逐年提高。

过去因无电,听不到广播,更谈不上看电视,通电后农村有了广播,有了电灯,有了电视机,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和群众见面。妇女劳力彻底得到了解放,过去男人种田,妇女绕着碾道、磨道转,如今村村有了加工房,广大农妇从“两转”中解脱出来,在农田、村办企业、家庭副业、多种经营等各方面发挥作用。

包延收  周统玉回忆

李清才整理

记忆沂源
《记忆沂源》记载的是沂源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农业农村、人物逸事、历史名人等等。家乡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无论走多远,家乡是每个人行走天地间扯不断的根。我们永远忘不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沂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