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沂源历史上的水旱灾害
时事
2024-10-10 11:19
山东
沂源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春季风大雨少;夏季湿热多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间差异较大;秋季凉爽,干燥少雨;冬季雨雪稀少。灾害天气主要有干旱、暴雨、冰雹、大风、霜冻等,以干旱发生频次较多,危害甚大,是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暴雨致洪涝灾害威胁次之,夏秋还时有雹灾发生。
自古以来,沂源灾害频仍,水旱灾害尤为严重,历朝历代无不受其所扰。明万历年间沂水县教谕傅履重在其《水利论略》中称:“州邑之有山川,匪特状一方之形胜,其于生民之休咎尤要焉。甚矣,水利之不可不讲也!然不可以概论也。”故,谈一方之志也罢,亦或记水利之大事、忆乡愁之沧桑,均应历数水、旱等天灾之要害。古代及至近代,社会生产力落后,战乱频繁,每遇水、旱等灾害,必致生民饥不果腹,甚至以树皮、观音土为食,更甚者,出现人吃人的惨烈状况。新中国成立后,沂源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建库塘、修河堤,拦蓄与疏导并施,大兴水利,减除灾害,抗击各种灾害能力大大提高。进入21世纪后,国家不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现代化的灌溉方式以及地下与地表水资源的综合合理利用,农业抗灾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干旱和洪涝灾害给社会、民生带来的巨大危害基本得到遏制。
新中国成立前,灾荒之年逃荒路上的饥民
水旱灾害群发性强,有时风、雨、雹等多种灾害天气并发,旱涝交替连发。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常会诱发一连串次生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如:金大安二年(1210)四月“山东大旱,下罪已诏,赈贫民。六月雨复不止,地震暴雨,岁大饥”;明嘉靖二年(1523)“水旱灾害并重,山东大旱,赤地千里,殍殣载道。夏秋间,山东州县俱大水”。
水旱灾害后,因农作物遭到破坏、欠收,大多会诱发饥荒。据《莒州志》《沂州府志》《山东省自然灾害史》《山东水利大事记》《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等关于灾荒的记载统计,清代沂州府92年的水旱灾害中,共引发饥荒32次,分别发生于1652年、1658—1659年、1665年、1678年、1685年、1702年、1704年、1709年、1718—1725年、1746—1748年、1755年、1758年、1768年、1785年、1786年、1813年、1825年、1833年、1856年、1857年、1877年、1888年,占到水旱灾害年份的34.8%。即每发生三次水旱灾害就会诱发一次饥荒。如顺治九年(1652)“沂州大水,禾谷漂没,豆田泥烂,斗栗千文,民不聊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沂水大水,夏霖雨不止,两河水决,平地行舟,是年冬明年春,民饥。”
大面积的饥荒会导致社会不安定。清康熙四年(1665)“大旱,蠲免钱粮,麦禾俱枯,布种全无,民情汹汹思乱。”乾隆三十三年(1768)“夏雨雹,地生毛,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民讹传有剪人辫发者,人辄昏迷不醒,各省查拿,卒不得踪迹。”
据康熙《沂水县志》附傅履重《水利论略》:
“沂水为邑,自穆陵而下,山谷盘错,历百里而后为县。其地缘冈阜之间,无滥车之水,瘠亢少腴,一遇旱魃为虐则民嗷然忧岁。”“沂,源出蒙阴鲁、艾诸山,皆涓滴细流自石罅中出,经数十里不足滥觞,而沙石更多。比近县稍大,而河形散漫,水势尤浅,浮芥可舟,而两岸既高且远不可以机械而上,此沂河之不能为利也。要之,二水(指沂、沭,编者注)其源皆微而其委皆散,夏秋霖潦则暴涨,汪洋浸及城郭,冬春时则仅一勺,遇旱而涸可立待矣。”
上述所言,清晰描写出古代沂地发生旱涝灾害时,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之大。
新中国成立后,多种灾害频繁发生的典型年份有:1965—1966年,旱涝风雹多种灾害连续、交替发生,造成三岔、东里、鲁村、张家坡、黄庄、张庄、土门等公社农田大面积减产,库塘被冲毁,房屋、栏圈倒塌,桥梁冲断,人员伤亡;1979年六七月,遭受三次局部暴雨,石桥、中庄、三岔、鲁村公社受灾较重,其中,鲁村公社吴家庄塘坝被冲垮,之后又遭受60多天的夏秋连旱;1997年6月,全县降水仅13毫米,持续高温,土壤失墒严重,全县12条骨干河流,断流8条。7月,12小时降水328毫米,受灾面积12万亩。同年8月19—20日,普遍遭受暴风雨袭击,全县农作物受灾严重,10处河坝和多处道路、桥涵被冲毁,倒房169间,伤亡人数6人,其中造成2名儿童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800余万元。
旱 灾
旱灾,是由于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
沂源县水、旱、雹三种灾害中,以旱灾为最重,多发生在春季和初夏,也常有伏旱和秋旱,属易旱地区。其特点是分布范围广、发生频次多、危害性较大,有时干旱持续时间较长。严重时,地下水位下降、井塘干枯、河道断流,造成禾稼枯萎,芽花不开,对人畜吃水、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甚大,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恶化人们的生存条件。
山东最早的干旱记载出现在周定王五年(前602)。从明代起,有关干旱的记载渐多。明代277年的历史中,发生干旱灾害的年份就有160年,清代268年中,有干旱记载的就有207年,故有“十年九旱”之称。大旱之年,饥民“草根树皮,搜食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啮草嘬土,饿殍载道,民食观音粉,死徒甚多”,草根、树皮食尽后,甚至出现“发瘗而食”“人相食”“劫四境,杀戮甚惨”的极端惨状。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陈冬生对山东明清经济史的研究中,自然灾害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发生了几百年内亘古未有的大旱,旱灾波及河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几乎影响了整个北方地区。面对严重的旱情,各地官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钱银赈灾,因此出现大面积的饥荒。
“山东春夏大旱,雨无涓滴,田禾槁枯,千里如焚。十月,山东省州、县灾至十分者十之七八,余亦皆八九,绝无轻灾之地。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死者山积。……逃死者十之七八,尚存者十之二三,人烟鲜少……”
另据康熙年间《沂水县志》记载:“神宗万历四十三年,沂水大饥,人相食,村落皆空”。对该次大旱造成的惨状,临朐西峪石碑记载:
“连年大旱,五谷不生,树多枯死,蝗蝻遍野,老少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子女贩销于外者,残朽者骨肉相食,逃亡者十之七八,倘存者十之二三,人烟稀少。”
明崇祯十三年(1640),出现一次历史上有名的“崇祯大旱”,“大饥,人相食”。大旱持续到了1641年,“土地荒芜,村落为墟”,民饥而死者十有八九。
清康熙四年(1665年),全省107个州县发生旱灾。《清实录》记载“山东六府旱灾”,“济南、兖州、东昌、青州四府旱灾,麦田颗粒无收”,青州府一带为重灾区,“请旨散赈银六万两,米六万石,尽发四府赈济”。
清乾隆五十年(1785),自前一年九月以来干旱少雨雪,入春以后更加干旱,直到阴历六月始见雨,麦季无收,全省78个州县受灾。秋又大旱。
旱灾过后,往往又有蝗灾紧至,旱蝗并发,“大旱饥,飞蝗遍野。”如《沂水县志》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蝗虫食稼”;《蒙阴县志》记载咸丰十年(1860)“夏四月大雨雹,秋蝗。”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旱,秋有虫,食谷净尽”。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1927—1929年,全省连续三年旱、蝗灾害交替发生,“禾苗半枯死,民不聊生”。
从明、清和民国时期几次特大干旱来看,其主要原因,固然是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如“自春夏无雨”“自正月至七月亢阳不雨”所致,但当时水利设施很少,遭旱灾后,政府又未及时组织人民群众抗灾自救和采取赈济措施,也进一步加重了灾情。
新中国成立后,除1964年未出现旱情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据沂源县气象资料数据分析,1958—2023年的66年中,冬春6个月平均年降水为95.6毫米,单月降水为0的月份达30次,1—4月份平均月降水量仅为17.1毫米,其中1999年1—2月,连续60天无降水。春旱较严重的年份有1960年、1965年、1971年和1976年等。春夏连旱的年份有1959年、1965年、1968年和2000年等。春夏秋三季连旱的年份有1979年、1981年和1983年。
旱灾年,沂源山区农民在崖下山泉中刮水
1979年,夏秋连旱,历时60多天,造成夏玉米绝产8万亩,花生绝产2万亩,春作物绝产4万亩,干鲜果减产4成左右。
1979年,唐山公社群众在井边排队刮水
1981—1983年,春夏旱、春旱、夏秋连旱交替。连续三年大旱造成人畜吃水困难,作物减产严重。
1989年,去冬少雨雪,春夏大旱,全年降水仅407.6毫米,是新中国成立后,有水文气象记录以来年降水量仅次于2002年的旱灾年,全县绝大部分河流断流,库、塘蓄水骤减,群众吃水、春苗插播出现严重困难。
2002年,去冬今春连旱,全年降水394.5毫米,是1958年以来年降水量最小的年份,地下水位较历年同期降低10~12米。旱灾致使全县13个乡镇633个村、47万人口全部受旱,各类作物受旱面积达65.5万亩,其中干枯、绝产10.75万亩,其余减产三成以上。有122个村、6.18万人,2.1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72个村水源枯竭,涉及人口2.55万人,最远需往返7.5公里到外村取水,给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县政府组织军地各单位以水车等各种工具送水支援农村抗旱。
水 灾
沂源县水灾对农业的灾害,仅次于旱灾,但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为严重。新中国成立前,全县无一座库塘,河道无堤防,汛期任洪水肆虐,浊流滚滚,吞噬田园。境内无客水流入,河道均为外流,且山高坡陡,排水通畅,因此不易造成涝灾,除特大暴雨致山洪灾害,个别低洼地块积水成涝外,一般不会大面积成涝。水灾主要由暴雨和河流决口引起,内涝极为少见。历年暴雨多发生在4—9月份,汛期(6—9月)出现次数占年总次数的96%,年均暴雨日数1.8天。
境内水灾以沂河为惧,因其干流比降大,转弯处多悬崖阻滞,水流湍急,滚滚下泄,一遇洪水漫溢,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田产、房屋甚危。
较早记载山东境内大面积水灾始于西汉。汉元狩三年(前120) “山东诸郡、县大水,民多饥乏。”据有限的资料记载,从宋开宝八年(975)至1949年的近1000年中,有水灾年44年。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沂水、蒙阴两县发生“大水大风”,导致饥荒。万历二十一年(1593)夏,山东境内普遍遭受洪涝灾害,沂水、蒙阴等地出现灾后饥荒,“民多饿死。”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沂水、蒙阴连续暴雨数昼夜,河水漫溢,平地水深数尺,可行舟,房舍倒塌无数,致冬春民饥。雍正八年(1730)六月“大风雨,沂水溢侵,淹没田禾房舍无算。”临朐县西峪村古碑记载:“清雍正八年夏,狂风大雨,昼夜三日,天下洪水四海无边,天塌地裂,树木房屋皆倒,庄田俱空。”
1944年建县至2022年,沂源境内洪涝灾害较典型的年份有1947年连续下雨40天、1962—1964年连续三年洪涝灾害、1979年六七月连发3次局部暴雨、1984年全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范围洪涝灾害、1993—1998年几乎年年有水灾。
1947年7—8月,阴雨连绵40天,沂、汶、弥三河多次暴发山洪,冲毁桥梁、道路、土地房屋无数,沿河交通堵塞50余天,致南麻战役华野部队进攻作战受阻,各部将士涉齐腰深的河水奔赴南麻周围战场,炮兵进入阵地困难。张庄区娄家铺子村河坝冲毁,洪水进村,造成100多人受伤。
1962—1964年,连续三年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多座水库、塘坝被冲毁,河道决口,民房倒塌。其中1962年连遭三次自然灾害,5月倒春寒,大雪致春作物受冻减产;七八月连续暴雨致灾;10月,大雪早至,九会大队积雪达40厘米,导致秋作物大幅度减产。1964年,全县降水1616.7毫米,是自1958年有详细记录以来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
1979年,6月24日大暴雨,石桥公社降水130毫米,冲坏地堰300余道,倒坝11处,冲毁良田500亩。中庄公社冲毁公路一段。7月17日,三岔公社11个村遭受暴雨,受灾面积2000亩,其中1500亩绝产。7月31日晚,鲁村公社半小时内降水50毫米,王村管区吴家庄塘坝被冲垮。
1984年7月12日,特大暴雨袭击全县,最大雨区4小时400毫米以上。据东里店水文站实测沂河断面最大洪峰流量为每秒3660立方米,为历史以来实测最大洪峰。洪水冲垮房屋2480间,砸死、淹死、冲走33人,其中死亡12人,6525户群众住房被淹。农田受灾11万余亩,4.6万余亩绝产。百货公司被淹,直接经济损失14万元。
1984年洪水,县百货公司仓库围墙被冲倒,仓库货物被淹
1993—1995年,连续三年汛期遭遇暴雨,其中1993年7月的暴雨以大张庄、徐家庄、沟泉、燕崖、鲁村受灾较重,全县受灾面积达28万亩,冲毁塘坝4座、谷坊10座、河堤1万余米,致使受灾村道路、电力中断。同年11月,连降雨雪7日,降水量达108.9毫米,为有水文记载以来冬季降水量最大月份。1994年6—8月,两次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造成死亡5人,伤亡79人,三岔乡南流水小(二)型水库大坝决口。1995年7月,降暴雨657毫米,9月3日,悦庄、土门、三岔等8个乡镇突降特大暴雨,悦庄镇狼窝子沟、豹家峪、土门大坡水库等10座小型水库出现险情,122座谷坊被冲垮,6400米渠道被冲毁,倒塌河堤5300米,农业、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1994年,三岔乡南流水水库垮坝
2001年8月,全县普降大到暴雨,187个村13万人口受灾,成灾人口11.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4.26万亩,成灾面积11万亩;冲毁道路140公里、桥梁7座、河坝3.1万余米;倒塌民房94间、蔬菜大棚245间,冲走大牲畜30头。红旗水库出现3处险情,省市领导亲临该水库指挥抢险。
2007年8月10日上午7时30分开始,5个小时内降水量达123毫米,西里镇梅家庄村老子崖塘坝溢洪,冲毁耕地16亩、果树800余株。8月17日,中庄镇韩庄河流域、杨家庄河流域遭遇强暴雨袭击,24小时降水量达到156毫米,韩庄河堤决口2处,杨庄河堤决口5处,冲毁道路10公里、果园160亩,倒塌房屋50间,受灾人口 2.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
2012年8月3日,受第10号台风“达维”影响,全县从3日凌晨开始普降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大风,平均雨量83毫米,最大雨量203毫米(北鲍庄),最小雨量33.5毫米(小张庄)。本次降雨导致全县13个镇(街道、开发区)的多处水利工程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160.1万元。其中,水库受损14座、塘坝受损60座、谷坊受损116座,损毁河堤1.1万米、拦砂坝1146米、桥梁67座、饮水工程机房9处、管道5541米、水池38座、大口井6眼、管井10眼、灌溉工程机房15间、管理房院墙35米,冲毁灌溉管道6976米、防汛道路1.59万米,损坏灌溉设施31处。
雹 灾
冰雹是一种突发性灾害,每年都有可能发生,其影响和威胁的地区与当地天气形势、季节和地形有关,雹灾危害程度与其大小、强度有关,一般来说,山脉阳坡、迎风坡以及地表复杂的地区等容易出现冰雹。
全县范围内出现大面积冰雹受灾的情况极为少见,境内常以局部地区成灾,并往往伴有雷雨天气,一般不易积雹,常见积雹深度大约在3厘米左右,1~2天可融化。降雹时间分布不均,持续时间各异,冰雹持续时间越长,其强度越大。一年中3—11月均有可能发生,春末夏初最为集中,4—6月出现次数占全年55%左右,以6月份为甚。冰雹持续时间少者1~2分钟,一般持续10~30分钟。1967年6月8日,燕崖区胡家庄、刘大峪一带最长降雹时间达2小时。冰雹直径一般在10毫米以下,多为豆粒、玉米粒大小,也有如鹌鹑蛋、鸡蛋大的。古文献中也有记载冰雹巨大者,如《沂水县志》记载:嘉庆十二年(1807)夏四月二十三日的冰雹“如杯如盂者盈尺,有大如碌碡者。”冰雹重者造成农作物绝产,轻者减产,一般人畜无伤害。
冰雹移动路径与地形地貌有很大关系。沂源境内冰雹移动路径主要有5条:一条由丝窝经银洞峪、燕崖、大泉、柴家庄、林前、东长旺、韩旺到龙王峪进入沂水县;一条从莱芜至四门地、松崮,越过大张庄镇,到汉林、胡家庄、刘大峪一带加强,经桃峪、盖冶、河南伸向沂水县;一条自鲁村镇的李家泉向东南减弱并跨过鲁村洼,到刘家庄加强,经井子峪到大泉后南移;一条从黄庄西部青杨崮经青冶行、通香峪、石柱、松山进入蒙阴县境内;一条自西南向东北走向的雷雨天气下的冰雹路径,由青冶行经松崮、四门地到悦庄镇的小水一带消失。
据气象资料统计,1958—1990年,平均每年发生冰雹1~2次,最多出现4次。1990年以后,造成损失较大的大风冰雹天气主要有2次,分别出现在1996年、1998年。
1964年8月27日,鲁村公社草埠大队一次暴雨降冰雹三分钟,体积之大少见,体积如核桃一般大,最大者重达8斤。
1996年8月16日下午18时至19时,徐家庄乡遭受大风和冰雹袭击,风力达7~8级,冰雹持续时间10余分钟,冰雹最大直径2厘米左右,致使该乡10个村的粮田和经济作物遭受不同程度损失,其中刮倒、折断树木200余株,玉米倒伏100余亩,各类果品被刮落地达1万余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余万元。
1998年6月18日下午,三岔、张家坡、悦庄三乡镇遭受大风冰雹袭击,风力7~8级,冰雹直径3厘米,持续时间15分钟左右。造成21个村900余亩苹果、葡萄绝产,200亩黄烟绝产,刮倒民房及棚、栏33间,悦庄镇中小水村一名17岁女孩被大树砸伤,风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21世纪以后,逐渐建立起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增雨防雹体系,全县配备65式37毫米高射炮15门、4管火箭发射架2门、高山地面增雨烟炉2套,一定程度上避免和减轻了冰雹带来的自然灾害。
历史灾年大事记
周定王五年(前602)齐鲁大旱。(据《春秋》)
汉元狩三年(前120) 山东诸郡、县大水,民多饥乏。(据《中国历史天灾人祸表》)
汉元鼎二年(前115) 夏,山东大水,饿死者以千数。(据《汉书·武帝本纪》)
晋泰始四年(268) 九月,青州等(含鲁中,编者注,下同)大水受灾。(据《晋书·五行志》)
晋泰始五年(269) 二月,青州等大水受灾。(据《晋书·五行志》)
晋咸宁三年(277) 九、十月,青州等大水,伤秋稼,受灾。(据《晋书·五行志》)
晋元康五年(295) 六月,青州等大水,受灾。(据《晋书·五行志》)东莞大水。(据康熙年间《沂水县志》)
东晋大兴元年(318) 东莞蝗虫,纵横三百里,害苗稼。(据康熙年间《沂水县志》)
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 青州等大水,受灾。(据《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 青州等大水,受灾。次年春,山东民饥。(据《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 六月,青州等地大水,受灾。(据《资治通鉴》等)
北魏景明元年(500) 七月,青、济等州大水,受灾。次年春,青、齐等四大州大饥,民死者万余口。(据《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南青州虸蚄害稼。(据康熙年间《沂水县志》)
北齐后主武平六年(575) 八月,山东诸州大水。(据《隋书·五行志》)
隋大业八年(612) 大旱,山东尤甚,人多死。(据《隋书·五行志》)
隋大业十三年(617) 山东大水,饿殍满野,炀帝诏开黎阳仓赈之,吏不时给,死者数万人。(据《资治通鉴》)
唐贞观元年(627) 夏,山东大旱,免今岁租。(据《新唐书·太宗纪》)
唐贞观八年(634) 连续两年“山东大水”。(据《新唐书·五行志》)
唐永淳元年(682) 秋,山东大雨,大饥。(据《新唐书·五行志》)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 春夏旱,秋冬水,蝗大起(含鲁中等地),饿死及流亡者不计其数。(据《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
宋开宝八年(975) 夏六月,沂水大雨。(据《沂水县志》)
金大安二年(1210) 四月,山东大旱,下罪已诏,赈贫民。六月雨复不止,地震暴雨,岁大饥。(据《金史·五行志》)
明洪武五年(1372) 夏,山东大旱,“大饥,草实树皮食为之尽”。(据《明史·五行志》)
明洪武八至九年(1375—1376) 连续两年“山东大水”。(据《明史·五行志》)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 山东州县淫雨,伤麦禾甚重。(据《明史·五行志》)
明宣德八年(1433) 自春徂夏不雨,全省旱。(据《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
明正统九年(1444) 山东等省大水,江河皆溢。(据《明史·英宗前纪》)
明弘治十六年(1503) 沂州、沂水,夏涝。(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明弘治十七年(1504) 沂州、蒙阴、沂水,春夏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明正德二年(1507) 蒙阴、沂水,夏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明正德五年(1510) 蒙阴、沂水县,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明嘉靖二年(1523) 水旱灾害并重,山东大旱,“赤地千里,殍殣载道”“夏秋间,山东州县俱大水”。(据《明史·五行志》)
明嘉靖七年(1528) 春夏,山东大旱,“死者载道”。(据《明史·五行志》)
明嘉靖十五年(1536) 沂水县大水。(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沂水,夏洪灾。(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沂水春夏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 沂水大水(据康熙年间《沂水县志》)。蒙阴县,秋七月大水。(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沂水、蒙阴县大水大风(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沂水大饥。(据康熙年间《沂水县志》)
明隆庆二年(1568) 沂水大水。秋涝。(据《沂水县志》《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明隆庆六年(1572) 秋大水。(据《蒙阴县志》)
明万历七年(1579) 大冰雹、夏秋涝灾。(据《沂水县志》《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明万历二十年(1592) 蒙阴、沂水,夏秋涝灾。(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山东大水,鲁中等地受灾(据《山东水利大事记》)。沂水大水。蒙阴县,夏阴雨、大饥、民多饿死。《(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 八月,沂水陨霜杀菽。(据康熙年间《沂水县志》)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 “秋,山东大水”,鲁中等一带受灾。(据《明史·五行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夏旱,秋大饥,父子相食(据《临朐县志》)。沂水大饥,人相食,村落皆空(据康熙年间《沂水县志》)。连年大旱,五谷不生,树多枯死,蝗蝻遍野。(据临朐县西峪村碑刻)
明崇祯四年(1631) 二龙战于沂河,河水泛溢,漂没数千家(据《沂水县志》)。大水,沂河泛滥。(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明崇祯十三年(1640) 大饥,人相食。十四年,硕鼠见于城南十里铺(首尾长三尺);鸡鸠来,俗名沙鸡。(据康熙年间《沂水县志》)
明崇祯十四年(1641) 蒙阴县,夏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顺治三年(1646) 沂水县、蒙阴县,夏五月大水。(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顺治四年(1647) 沂水、蒙阴,夏大水。(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顺治六年(1649) 沂水大水,蠲税银一千七百五十两有奇(据康熙年间《沂水县志》)。沂水,秋七月沂水溢。(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顺治八年(1651) 七月,沂沭两河并溢,四境淹没。(据《沂州府志》)
清顺治九年(1652) 秋大水(据《蒙阴县志》)。沂州大水,禾谷漂没,豆田泥烂,斗粟千文,民不聊生。(据《沂州府志》)
清顺治十六年(1659) 秋,七月、八月大水。(据《蒙阴县志》)
清康熙三年(1664) 蒙阴县,秋至第二年春大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康熙四年(1665) 沂水大旱,禾尽死,捐本年田租。蒙阴,春大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丙午,沂水水旱并,禾尽死,全蠲本年税粮。(据康熙年间《沂水县志》)
清康熙七年(1668) 沂水地震,城尽崩,坏官、民舍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余间,压死男女一千七百二十五口 (据康熙年间《沂水县志》)。蒙阴县,大地震。(据《蒙阴县志》)
清康熙十年(1671) 沂水大旱,奉旨蠲税银六千六百九十两有奇。(据康熙年间《沂水县志》)
清康熙十一年(1672) 夏四月冰雹,大者如升,小者如卵,夏六月、七月蝗灾,食田禾之半(据《蒙阴县志》)。沂水蝗虫食稼。(据康熙年间《沂水县志》)
清康熙十九年(1680) 大水。(据《沂水县志》《蒙阴县志》)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 秋七月,大风雨数昼夜,平地水深数尺,官民庐舍倒塌无数(据《蒙阴县志》)。沂水大水,夏霖雨不止,两河水决,平地行舟,是年冬明年春,民饥。(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 蒙阴县,大饥。(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沂水县,六月沂河溢。水灾免钱粮。蒙阴县,夏六月大雨水。(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 大水,无麦,冬大雪,大饥,蒙阴蠲赈。(据《蒙阴县志》)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春夏大旱,人相食。(据《临朐县志》)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 夏六月大旱,秋七月雨。(据《临朐县志》)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夏六月旱,秋七月始雨。(据《临朐县志》)
清康熙五十年(1711) 沂水县、蒙阴县,大水。(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 蒙阴县,水、旱灾。(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 山东夏六月大水。(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 夏六月至秋大旱。(据《临朐县志》)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 沂水、蒙阴旱饥。(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雍正元年(1723) 春大饥,三月严霜杀麦,秋八月旱,蝗,九月始种麦(据《临朐县志》)。蒙阴县大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雍正八年(1730) 六月十九日大风雨,沂水溢侵,淹没田禾房舍无算(据《沂水县志》)。夏,狂风大雨,昼夜三日。(据临朐县西峪村碑刻)
清乾隆九年(1744) 蒙阴县大雨雹。(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乾隆十一年(1746) 沂水县,河水大溢。蒙阴县,大水。(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乾隆十二年(1747) 沂水县,大浮雨。蒙阴县,夏五月大水,大疫,大饥。临朐旱灾。(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乾隆十三年(1748) 沂水,春旱,旱饥。蒙阴县,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蒙阴县,夏六月大雨,涝灾。(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乾隆二十年(1755) 沂水涝灾。(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 沂水,六月旱,大饥。夏大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沂水,五月大霖雨,沂河水溢,东北方向北湖集陷于沐。(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乾隆五十年(1785) 沂水,大旱。蒙阴,秋大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嘉庆九年(1804) 临朐,旱蝗。(据《临朐县志》)
清嘉庆十二年(1807) 夏四月二十三日大雨雹。如杯如盂者盈尺,有大如碌碡者。(据《沂水县志》)
清嘉庆十三年(1808) 夏四月二十八日大雨雹。(据《沂水县志》)
清嘉庆十六年(1811) 春夏大旱,夏秋大涝,大饥。(据《山东水利大事记》)
清嘉庆十九年(1814) 夏旱。(据《临朐县志》)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 蒙阴、沂水,十二月大雨,河溢。(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道光三年(1823) 夏秋大旱,豆枯死,冬无麦苗。(据《临朐县志》)
清道光十五年(1835) 蒙阴,秋饥。(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道光十七年(1837) 蒙阴县,大饥。(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咸丰五年(1855) 夏秋大水,沿河之地,尽没入沙,村舍为墟。(据《蒙阴县志》)
清咸丰八年(1858) 蒙阴县,春三月寒如严冬,夏五月雨雹,六月大水。(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咸丰十年(1860) 夏四月大雨雹,秋蝗。(据《蒙阴县志》)
清同治八年(1869) 逢大旱,鲜有不涸者也。(据中庄镇韩庄村“盛水泉”碑刻)
清同治九年(1870) 蒙阴县,春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同治十年(1871) 蒙阴县,夏四月雨雹、大水。(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元年(1875) 夏旱,秋大风,大木斯拔,谷禾尽毁。饥。(据《蒙阴县志》)
清光绪二年(1876) 蒙阴,旱,饥。(据《蒙阴县志》)
清光绪三年(1877) 蒙阴县,六月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六年(1880) 蒙阴县,夏六月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八年(1882) 蒙阴县,七月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十一年(1885) 秋大热。腊月大风,冻死行人(据《临朐县志》)。蒙阴县,夏大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十二年(1886) 临朐县,秋,北乡大雹灾,李斐社尤重,树无青叶(据《临朐续志》)。蒙阴县,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十三年(1887) 正月十三日晚雷声隆隆。(据《临朐续志》)
清光绪十四年(1888) 夏五月初四地震有声。蒋峪大水灾,街宅冲没殆尽。冬无雪(据《临朐续志》)。夏五月地震,秋七月大水。(据《蒙阴县志》)
清光绪十五年(1889) 春大饥,村民流浪山西省者甚多。霪雨伤稼,秋歉(据《临朐续志》)。蒙阴县,春旱大饥。(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十六年(1890) 三月陨霜,麦尽萎旋重秀,禾尽减收。(据《临朐续志》)
清光绪十七年(1891) 三月十五日大风,冻桑麦,自二月不雨,到五月二十五日始,雨连绵四十余日,大雹灾(据《临朐续志》)。蒙阴县,春三月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十八年(1892) 三月降霜冻桑麦,清明无花(据《临朐续志》)。蒙阴县,夏五月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正月大雨,二月中旬雪连八日,平地数尺,甚寒。清明无花,春耕误时。六月霖雨四十日(据《临朐续志》)。蒙阴县,秋七月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五月初六日大风雹,雹大如碗盏,合抱木为风拨置他所,秋大热(据《临朐续志》)。蒙阴县,春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蒙阴县,四月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蒙阴县,三月旱至五月,赤地千里(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春旱,秋有虫,食谷净尽(据《蒙阴县志》)。冬大雪,奇寒。(据《临朐续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冬大雪。(据《临朐续志》)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蒙阴县,夏六月大雨,损禾稼。(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腊月大雪。(据《临朐续志》)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正月十三日雷震屋瓦,十一月二十九日晚地震(据《临朐续志》)。蒙阴县,润五月大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夏,霖雨五日,赤地雹灾。(据《临朐县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蒙阴县,六月旱。(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四月旱,雨雹,秋七月大水,村舍冲坏,伤人无数。(据《蒙阴县志》《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七月二十三日,大雨,隐土社,青石崖庄房舍淹没五十余家(据《临朐续志》)。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暴雨,洪水汛猛,冲毁大片良田,洪水加宽10~20倍。根据洪痕调查,沂河东里店断面最大流量每秒约8000立方米。(据县气象站、东里店水文站资料推算)
清宣统元年(1909) 沂水县,涝灾。(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清宣统二年(1910) 春,陨霜杀麦(据《临朐续志》)。四月二十六日,大雨雹,毁房舍,伤人畜。五月五日,大风雨破臣技术,河溢没田。(据《蒙阴县志》)
清宣统三年(1911) 据蒙阴、临朐县志气象资料:岁除夕,雷电大雨,平地水尺,沂河发洪水,天气突然变暖。沂水县,涝灾。(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
1914年 据东里水文站建站考证簿记载:根据洪痕调查、分析、推算,沂河东里店断面年内最大流量为每秒6600立方米。
1915年 三月雨雹。(据《临朐续志》)
1916年 夏,冰雹为灾,冬无雨雪。(据《临朐续志》)
1917年 春大旱。自去年八月至是年五月十八日不雨。发饥。兆关集卖家俱甚多,购运关东高梁者络绎于途。(据《临朐续志》)
1918年 二月二日地震。四月十六日雨雹,自八岐山至冶源一带麦一粒不得。(据《临朐县志》)
1919年 夏初雨雪。冬大雨雪。(据《临朐续志》)
1920年 春夏之交,旱,夏历四月二十二日大雨雹,草麦登场,苗尚小故雹虽大不为害,冬多雨雪。(据《临朐续志》)
1921年 夏秋之交大霖雨。(据《临朐续志》)
1922年 春陨霜冻麦。旱涝不均。(据《临朐续志》)
1923年 三月冻桑(据《临朐续志》)。夏五月二十六日大霖雨、夜天裂。(据《蒙阴县志》)
1924年 冬无雨雪。(据《临朐续志》)
1925年 春旱。(据《临朐续志》)
1926年 夏淫雨大疫,秋饥,冬大雨雪(据《蒙阴县志》)。根据东里水文站建站考证簿洪痕调查分析,东里店断面年内最大流量为每秒4206立方米。
1927年 承恩、平安等十六社雹灾(据《临朐续志》)。鲁大蝗,旱灾尤重。(据《中国救荒史》)
1928年 夏大雨,山洪暴发,淹死男女四百八十余口,房舍倒塌、田禾冲没,损失无算(据《临朐续志》)。七月七日风雹,拔树推木,蝗蝻大讥(据《蒙阴县志》)。春夏大旱,禾苗半枯死,民不聊生。(据《中国救荒史》)
1929年 栗山等社雹灾。(据《临朐县志》)
1930年 春多雨,本年雹灾四次,未包、杨善等社秋禾尽毁。(据《临朐续志》)
1931年 四月二十五日,大雨雹,自上五井至冶源东南,麦损半数。(据《临朐续志》)
1934年 冬多阴雨,天气暖。(据《临朐续志》)
1937年 七月三十一日,悦庄、梭背岭一带暴雨,山洪暴发,4人被洪水冲走,县内房屋、作物、树木受损。据东里水文站调查分析计算,沂河东里店断面年内最大流量为每秒3450立方米。(据《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及水文、气象资料)
1939年 八月底九月初之旬,连日飓风,淫雨昼夜交作,轻者禾木催毁,重者房屋倒塌,灾民嗷嗷待哺,厥状极惨。(据《蒙阴县志》)
1942年 自去冬至是年七月基本无雨,小麦绝产,春作物旱死(据《临朐县志》)。加之敌伪掠夺,地富残酷剥削,全县饥馁死者无数,幸存者逃于外地,许多地区成为“无人区”。
1947年 5月1日,部分地区遭受雹灾,大泉区分水官庄等五村禾苗几乎砸光。7—8月,阴雨连绵40天,山洪暴发,河流猛涨,冲毁桥梁、道路、土地、房屋无数,沿河交通堵塞50余天。7月26日,张庄区娄家铺子村河坝冲毁,洪水进村,造成100余人受伤。
1948年 2月,全县出现空前灾荒;8月,张庄、鲁村、大泉、历山等区66个村庄遭受蝗灾;是月,全县瘟疫大流行。
1949年 夏初大旱,玉米减产半数以上,豆子、谷子减产四至七成。
1950年 6月初,黄庄、土门、燕崖等地降雹,碾砣、水么头等村为甚,小麦减产八成,谷减产五成。
1951年 初夏大旱,夏种困难。
1956年 汛期降水777.6毫米,50毫米以上大雨5次,有时伴有大风,最大雨量111.3毫米,冲垮水库3座、塘坝16座,冲走1人,汛期溺亡9人。
1957年 燕崖区牛郎官庄村沂河右岸的山体滑坡,堵塞河道致村庄被淹没,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958年 9月29日,突遭霜冻袭击,地瓜、玉米、花生等作物受冻。
1961年 5月3日,倒春寒,持续4天,小雨加小雪、冰雹,桑、麦受冻。土门、芝芳村9头牛被冻死。
1962年 5月,倒春寒,大雪,春作物受冻;7月13日,连降暴雨伴大风,全县14座水库(塘坝)被冲毁,河道决口405处,倒房900余间,博沂路桥冲断。
1963年 7月19日,3个小时全县降水170~400毫米,全县社社有灾,悦庄公社赵家峪河洪水漫溢进村。
1964年 全县降水1616.7毫米,3座小型水库冲垮,倒房、栏圈997间,雷击、水淹死亡8人。8月27日,鲁村公社草埠大队遭雹灾。
1965年 春夏秋连旱。六、七、八月风雹洪水交替发生。8月15日降暴雨,全县部分社受灾,三岔、东里、鲁村、张家坡等社局部暴风雨夹冰雹,15个村受灾面积12820亩,其中绝产500亩,冲塌房屋880间,砸死、淹死牲畜23头。是夜,丝窝、郑家庄、平地3个大队在一个小时内降水160毫米。洪水致丝窝大队14户社员房产财物荡然无存,伤2人。
1966年 6月23日,局部暴雨伴八级大风夹冰雹。黄庄、张庄、鲁村公社有11个大队受灾粮田6069亩,绝产1518亩,冲垮小水库3座、塘坝14座,冲毁房屋、栏圈55间。
1966年 7月14日,土门、三岔一带日降暴雨200毫米,山洪暴发,博沂公路桥被冲断。三岔公社丝窝大队大桥被冲没,平地大队社员张洪胜一家5口及房产无存。
1968年 七月三伏,春夏秋连旱,山岭地大部分绝产。据东里店水文站资料,1月7日实测断面流量为0,8月3日河干,无径流。
1970年 东里、鲁村、土门、黄庄、南麻等区大风暴雨并冰雹,造成塘坝被冲垮10座,河堤决口35处,农作物绝产4640亩。
1972年 6月及三伏大旱。
1973年 夏季伏旱。
1973年 7月20日,张庄、唐山一带冰雹为灾,棉花绝产,玉米减产40%。
1976年 7月,短时大风、暴雨夹冰雹,局部地区受灾,县城积水,南麻至田庄4公里电线杆全部倒伏或折断,刮坏房屋500余间,县城街上积水0.4米,百货、五金等商店停止营业。全县水冲沙压土地2000余亩,局部地区受灾,冲坏大小桥梁7座、公路3处、河堤50米。
1978年 6月30日晚,雷雨大风,风力达12级以上,波及全县,沂河谷地为甚,全县重灾村200个,受灾粮田20万亩,部分作物绝产,倒折成材大树10万株。
1979年 5月7日,立夏已过,全县出现霜冻,河谷低洼地区最重,使早春作物和黄烟、地瓜苗床及桑园受害严重,全县蔬菜除马铃薯外几乎全部被冻坏而翻种。
1979年,唐山公社干部在五里沟大队察看旱灾,人们在井下刮水抢种
1979年 六七月,三次局部暴雨,鲁村公社吴家庄塘坝被冲垮。同年又遭受60多天的夏秋连旱。
1980年 7月6日,部分地区遭风雹袭击。
1981年 春夏连旱,继而夏秋连旱,全县百余村人畜用水困难,小麦绝产2000余亩,地瓜、黄烟载2~5茬,7万亩冬小麦不能播种,大秋作物减产二至四成。
1982年 春,汛前百年不遇大旱,长达120天,百余村人畜吃水严重困难,8万亩小麦基本绝产。汛初,遭遇风雹和暴雨天气,鲁村公社王村虎头崖塘坝大坝垮塌。
1983年 全年大旱,夏秋尤甚。河道干涸,库塘无水,全年仅测得降水量442.5毫米。160个村庄吃水困难,9万亩夏玉米、2万亩花生绝产,农作物普遍减产三至五成,小麦不能适时播种。
1983年 5月20日,局部暴雨。
1984年 7月12日凌晨,全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洪水冲垮房屋2480间,砸死、淹死、冲走33人,其中死亡12人。暴雨造成531个大队受重灾,6525户群众住房被淹, 278户房倒院毁,无家可归。西五陡水库、北官庄水库垮坝。
1984年,洪水冲垮村庄房屋、道路,鲁村区西五陡水库大坝决口
1989年 连续三年干旱后的又一个旱灾年,全年降水量仅407.6毫米,河道断流,井塘干涸,禾稼枯萎。
1989年 8月6日,大雨将大张庄乡房家圈村河堤冲毁300米。
1990年 6月,特大暴雨,公路水毁严重,冲毁路基65公里、中小桥梁12座。
1993年 7月11日至12日,全县普降大到暴雨,受灾面积达28万亩,受灾村庄达415个,受灾农田8万余亩,冲毁塘坝、谷坊14座,受灾村道路、电力中断。同年11月,发生冬汛。
1994年 6月、8月,两次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伤亡80余人,冲毁房屋3300余间。三岔乡南流水小(二)型水库大坝决口,三矿停产损失6750万元。
1994年,洪水冲垮三岔中学院墙和漫水桥
1995年 7月,降暴雨657毫米,受灾面积2.7万亩,倒房684间。9月3日,悦庄、土门、三岔等8个乡镇突降特大暴雨,冲毁谷坊122座、渠道6400米、河堤5300米。
1996年 7月24日晚11点至25日早10点,全县普降暴雨,部分乡镇降特大暴雨,全县平均降水达128毫米。
1996年 8月16日下午,徐家庄乡遭受大风和冰雹袭击,全乡10个村的粮田和经济作物遭受不同程度损失。
1997年 旱涝交替。夏旱,致全县8条骨干河流断流。七八月间,两次强降雨,倒房169间,伤亡6人(含儿童2人)。
1998年 夏,遭遇多次暴风雨和冰雹天气,三岔、张家坡、悦庄三乡镇遭受大风冰雹袭击,造成全县被冲走、死亡3人,受伤3人。
1998年,张家坡乡巨石崖村内道路被严重冲毁
1999年 夏秋连旱。全县16个乡镇、633个村普遍遭受旱灾,受灾面积52万亩,85个村吃水困难。
2000年 春夏连旱,大风高温天气多,107个村庄人畜饮水困难。
2001年 春旱严重,全县普遍受灾,作物减产3~5成,130多个村庄人畜饮水困难。
2001年 8月4日6时至13时,全县普降大到暴雨,187个村13万人口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4.26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2859.2万元。红旗水库出现险情。
2001年 8月23日、24日,连续两次遭受暴风雨及冰雹袭击。土门镇龙泉村发生滑坡,危及村民房屋安全。
2002年 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全县47万人全部受旱,72个村水源枯竭。
2003年 10月11日至12日,全县遭受严重暴风雨袭击,最大降雨点位于燕崖乡政府驻地,降水量110毫米,最大风力9级以上,最大瞬时风力达每秒18.5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53亿元。
2004年 7月21日,连续降雨30个小时,降雨量150毫米,冲毁石桥镇马庄河坝1200米,受淹房屋100余间,冲毁苗庄河坝500米、果园20余亩。
2005年 秋汛。9月18日20时至21日10时,出现入汛以来最大降雨过程,也是历史上罕见的秋汛。全县平均降雨量达159毫米,最大点雨量西里镇200毫米,最小点雨量南麻镇130毫米,致使土壤饱和,地表产流速度加快,全县14条骨干河道全部出现径流。沂河东里段出现入汛以来最大洪峰流量每秒130立方米,96座小型水库普遍蓄满并有33座出现溢洪。
2007年 8月10日,西里镇梅家庄村老子崖塘坝溢洪,冲毁耕地16亩、果树800余株。
2007年 8月17日,中庄镇遭遇强暴雨袭击,韩庄河河堤决口2处,杨庄河河堤决口5处。
2009年 冬春连旱。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全县降水量仅14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80%以上,14条骨干河道部分断流。林果类受灾24.9万亩,占林果总面积的35%以上,小麦受灾面积3.8万亩,有3.78万农村人口、1.2万头大牲畜因旱出现饮水困难。
2009年 7月18日,大张庄镇7个村遭暴雨袭击,冲毁河堤1670米,直接经济损失 200 万元。
2012年 8月3日,第10号台风“达维”过境沂源,全县普降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大风。
2019年 8月,“利奇马”台风过境,全县有1座联村桥冲毁,30处省道、县乡道路被毁,城区2处地下设施进水。损坏小型水库6座、塘坝14座、河堤308处、灌溉设施171处。
2019年8月,泉子官庄塘坝垮坝
后注:原创作者摘自《记忆沂源·水利卷》有关章节。2020—2023年间,未有典型水旱灾害天气。由于时间下断至2023年底,故2024年连续3次较典型的旱灾、雹灾、暴风雨灾害未作记录:1、2024年春,在去冬降水量少于往年同期的情况下,持续干旱月余,境内地下水位下降,大部分中小地表河流断流,中庄镇社庄水库、列里水库干涸,导致果树落叶、干死者甚多,农业减产严重;2、春夏之交,悦庄、中庄、张家坡等地持续两次遭受冰雹灾害,中庄灾情尤甚;3、大张庄及徐家庄一带发生局部暴雨,并伴有特大龙卷风,部分民房屋顶被揭开,瓦砾遍地,树木连根拔起。
记忆沂源
《记忆沂源》记载的是沂源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农业农村、人物逸事、历史名人等等。家乡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无论走多远,家乡是每个人行走天地间扯不断的根。我们永远忘不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沂源!
最新文章
高克亭与南安乐干群的深厚情谊
胡熙鳌老师
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周兴在沂源蹲点的几件事
沂源县电力事业是怎样开创的
沂源县花椒发展片段
全民大炼钢铁
收藏购买《记忆沂源》系列丛书,来这里!
《记忆沂源·乡村篇》已全部编纂完成
刘庄村治山治水
战山河娘子军连
一年三灾的九会公社
刘庄水库兴建始末
2001年红旗水库险情纪实
下龙巷电灌站建修记
“农业学大寨”,首战水北河
李家沟水库承包经营
菜园大队实行责任制,管好山林水
“十面红旗”赤坂大队
石破天惊!东安古城城建史上溯到商代
悦庄酒厂往事
沂源县第一个公私合营小煤矿
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百岁老人周文爱
乐观豁达、百岁老人唐敬常
沂源有多少百岁老人?
威震敌胆的王耕田
裕华厂:难忘的知青岁月
裕华厂:子弟学校
60年代县妇保站下乡培训新法接生
沂源历史上的水旱灾害
裕华厂:旧址新貌
裕华厂:新厂新貌
裕华厂:父亲教我做军工
调出深山,涅槃重生——“土门二厂”搬迁记
土门二厂战备生产“拉练”
支付方式和柜台的变迁
裕华厂的凡人轶事(三)——煤油炉子煮地瓜
山东裕华厂的凡人轶事(一)——自学成才木匠多
山东裕华厂的凡人轶事(二)——露天舞台自己搭
军工大会战
908来了位青岛“小嫚”
裕华村的由来
柴崮隐藏的故事
裕华厂:国营9354厂保密手册
裕华厂:16号信箱的记忆
裕华厂:在844厂实习的日子
见证沂源二中特色发展之路
树人学校
《记忆沂源—商贸流通卷》资料征集公告
用扁担挑着林豆豆冲出包围圈的董叔叔原来是沂源人
黄安养路班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