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华厂:在844厂实习的日子

时事   2024-09-10 00:41   山东  

当年工地建设指挥部所在地-任家洼工地建设指挥部旧貌-两间简陋的茅草屋

1967年5月,那年我21岁,有幸成为第一批进入山东裕华修配厂的年轻工人。当时裕华厂正在基建,为了保证工厂建成后能够立即投入生产,上级部门从烟台地区集中抽调了140多人进行对口支援。我被安排前往西安844厂进行岗前实习培训,当晚11点50分起程,经济南,郑州两次换乘,于5号下午4点多到达西安。

我们大多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最大的也不过三十岁,多数都是第一次坐火车,出这么远的门,两天两宿折腾的也没了精神。在车站广场看西安城真大,马路真宽,小轿车一辆接一辆呼呼跑。这时一位同来的兄弟钱包让人给偷了,大概10多块钱,大家那个急呀。我们大家围在一起看好自己的行李,也不敢乱跑,倒像一群学生,等待844厂车来接。接我们的车很快就来了,844厂负责接待实习生的同志很好,把我们送到宿舍安排妥当后,又向李庆孝领队交待好注意事项才离开。虽然旅途劳累,但对军工如何生产都感到非常好奇和神密,所以大家都急切盼着上班。经过两天休息后,一大早844厂的相关师傅过来领人,我和徐兴山、韩万寿、陶金荣、周其梅、孙爱华、杨淑英、冯相娥8人被分在装配车间,由樊增荣师傅负责,给我们每人发一件白大褂工作服、一本红皮保密手册,带我们到车间熟悉情况,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生产安全,注意事项等。

虽然在气侯、生活上不太适应,但我们在学习上还是非常认真的。那时每个人的思想都很纯正,都知道国家建设三线军工的紧迫性,所以学习起来特别用心。在那段实习时间,几乎每个人都没有请过一次假。

后来听说樊增荣师傅她们全家也要来山东支援建设,于是我们几个人也不再畏惧她的威严了,开始同她套近乎,从而拉近了矩离。利用业余时间三五成群地到寒森寨买个日用品,到人民公园逛一圈,胆子慢慢大了起来,星期天也敢去大雁塔、碑林、城墙上遛达,临潼、半坡等地也去过,那时年轻,跑一天也不觉得累。西安的美食多,说实在的在西安4个月都没下过馆子。只有一次韩万寿请我和徐兴山,花八毛多买了一大块猪头肉,去饭店买三个馍,还沒吃就让人家一顿臭骂,赶出来了,一打听这是清真饭店。学习之余也饱览过六朝古都的名胜古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这些年轻人的社会阅历。

进入8月后,西安那边的文化大革命形势己相当紧张,车间大班班长黄宝珍师傅通知我们这些实习生暂不要来上班,回去等通知。在形势越来越紧张,正常工作和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厂领导决定马上把我们撤回山东。在已确定来山东工作的郭三孩、王永昌、张献民等师傅们的帮助下,好不容易买到了8月24号下午2点的火车票。在回来的路上,那时满街都是头戴柳条帽,臂套红袖章,手持铁管的造反派,我们一路被盘查三次,幸好送我们的师傅地面熟才能顺利过关。在闷热的火车上,车厢里、行李架上、车座底下全塞满了人,列车门也没关上,我和徐兴山、韩万寿三人只好站在车门台上,车走走停停,最长能停三个多小时,终于在8月27日上午到达济南。近三天三夜的西安大撤退,只有亲身经历才知个中滋味。

工厂来接站的负责人安排我们住到解放桥旅馆,并告知我们,由于工厂现在宿舍还没有建起来,所以先让我们休息两天后各自回家待命。

(作者简介:徐福永,男,1946年2月出生。1967年5月从山东掖县轴瓦厂抽调到山东裕华修配厂援建。现定居烟台。)


记忆沂源
《记忆沂源》记载的是沂源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农业农村、人物逸事、历史名人等等。家乡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无论走多远,家乡是每个人行走天地间扯不断的根。我们永远忘不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沂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