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离不开供应链 - 从供应链模型讨论质量管理策略 (三)

文摘   2024-08-01 15:52   新加坡  

我们在前文谈到集中类型的供应链模型,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我们质量同仁在入职某个企业的时候,对该企业的供应链模型有认识是很关键,因为整个的质量管理策略的执行,本来就应该是围绕着供应链的模型来布局。

也许从文字上来说,我们比较难直观,或者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个例子来了解,笔者想尝试说明的观点。笔者是先利用BTS也就是Build-to-stock按照库存生产,以笔者比较熟悉的电子产品的行业为作为一个范例。

上面是以BTS,也就是按照库存生产的供应链模式展示。

也许读者们在看这个范例的时候,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或者不同。基本上,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都是分段的管理。

质量管理 (A)就是SQE供应商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 (B)就是IQC判定来料是否能入库。

质量管理(C) 就是PQE过程质量管理,负责生产制造的质量。

质量管理 (D)就是OQC成品质量管理,达标后就进入成品仓。

BTS的模式是依靠终端客户,可能是企业自己的分销,也有可能是加盟的分销;它们依照自己面向客户的需求,在各个分销的库存降到一个水平的时候就要叫货demand call。

分销交货的时候就会触发成品仓库依照叫货内容出货,而成品仓库本身就必须有机制保持一定的库存水平,不能在供货的时候发现没有成品而断货。当然,断货的事情也是常见的。特别是受欢迎的产品:潮流服饰、加工食品、汽车等。某个型号特别受欢迎或者某个颜色受欢迎的时候,都会让供货方面措手不及。因为,说白了,谁也没有一个精确的水晶球看到产品投入到市场后的反应。

笔者范例用PCBA组装产品比如电子产品来进一步分析关于质量管理的对应策略,是有原因。因为电子产品的元件特性各异,繁多又复杂,往往因为分段式的管理质量,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管理问题。其中,和供应链、采购脱节所导致的质量问题,比比皆是。

我们的电子产品元件,可以是非常的多元化和复杂;金属结构件、塑料注塑、金属压铸、机加工、各类电容、湿敏元件、彩色包装盒子、外包材等等。这些元件本身都有自己的属性,甚至寿命。如果没有清楚和明白不同元件的属性、特性、寿命等等,就很难真正的落实质量管理里的质量保证,进而质量控制。

笔者过去的经历:

1.一些电容可以随着时间而”衰减“,购买的时候,是10nF。置放一段时间后,变成了5nF。

2.金属机壳经过切割后的横切面,如果加工部理想,在置放一段时间后会开始氧化。

3.纸质产品在潮湿环境下,特别是雨季的时候,会吸湿而导致结构脆弱、脱胶。

4.关键的品牌彩色包装盒子,在脏污环境下积累灰尘难以除去,而且因为灰尘颗粒本身可以带着离子,对彩色盒子的表面有侵蚀的现象。

5. 一些特殊的材料本身具备寿命期,比如很关键的干燥剂,如果使用不当,暴露在正常环境下,三两下子就失去其干燥功能。一些喷涂表面的化学剂,其有效性也是有寿命期,比如OSP的PCB板。

上面这些对许多有经验的质量同行来说,没有什么特别。

那么,产生问题的环节是什么呢?

1.采购要面对的MOQ-minimum order quantity。世界上没有完美,订单也是一样。厂商和采购议价的时候,都会谈一个最低订单数量的要求,否则毫无利润驱使厂商愿意供货。对于复杂的电子产品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噩梦。因为每个厂商、不同元件的MOQ都不一样。比如,未来完成100台Level 3的交换机,关键芯片必须购买1000颗、机壳需要买150套等等。多余的,就成为库存需要存放,而存放,就会有质量管理考量的风险。

2.需求预测永远不准是供应链管理永远要面对的挑战,这也因此牵连了质量管理的风险。笔者曾经目睹:市场说有需求更新迭代的产品、销售给了预测、供应链被要求满足销售的要求否则挡住销售的财路对方不干;因此,就买了很多料,也加工成为成品存放等候订单。毕竟,有客户需求没有货是罪大恶极。结果是,新品售价高,无人问津。分销商尝试改变它们渠道客户拿新货不成功,分销商因此要求继续供旧版货。这下子可好了,800万美金(20年前)的成品库存无人问津,而在季度财报只剩下5周的时候,我们必须购买材料做回旧型号,否则该季度财报必定难看。是的,这个结果是销售副总、市场副总都被干掉,成品库存必须降价(降低利润)出售。

预测不准确对质量的影响是:成品库存存放、多余的材料存放。如上面例子的话,必须买回来旧料、过期料,对质量风险大大增加。

3.元件交付周期是另外一个制造质量管理风险的问题。笔者过去的经历看到,比如90年代手机开始盛行的时候,钽电容被韩国某大企业批量购买导致断货。而笔者的企业要下单,必须等30周后才有货,这怎样玩下去?不要说预测不准,连交付给客户都不可能。因此,只能去跪求对方。结果是,一颗10美分的钽电容,对方要价1美元。当然,还有DRAM的故事,导致某些不干正务的大厂,利用倒卖元件大赚。当然,还有真的是因为财力不足,不像一些大厂能给晶圆厂大单,导致关键芯片需要等候40周、50周都有。

对供应链来说,没有充足的备货是罪大恶极。因此,采购必须要大胆的得到授权后,买下大量的关键元件。买不到的时候,就要在客户同意下去现货市场,以大于4、5倍的价格购买。这些采购行为可以理解,他们完成了供应链必要的使命,但接下来的,是质量管理的担责。

如果我们从上面的流程图纯粹的来看,加上我们上述的一些采购行为,我们质量人可能还是看不到重点。

流程图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没有办法展示随着时间推移导致的质量风险 -时间轴。时间和存放环境,是对元件、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造成风险的一个原因。

时间配合不利的环境,可以导致氧化、老化,进而失效。我们质量管理同仁很熟悉执作流程图,通过对流程的理解进行质量管理的布局。但是,如果没有考虑到元件属性、特性、供应链模式导致的采购行为带来的复杂库存问题,后面我们要面对的,是各种客诉和厂商的扯皮。

这一篇笔者分享到这里,我们后面继续。

剖思质量与管理咨询
质量与管理经验分享和咨询培训,助力质量管理从业人员共同进步,协助企业提升质量交付与构建质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