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分析 - Failure Analysis (七)人为失误

文摘   2024-06-05 15:53   新加坡  

3. 人为失误

8D 报告早期非常盛行的是 - 人为失误、操作员误操作等等,而长期解决方案是针对该员工。如墨菲定理一样,当笔者曾经是稽核供应商的时候,照惯例都会要求对方随机抽一份近期8D让笔者评估该供应商对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曾经,多年前某东莞工厂合作伙伴,他们刚刚导入了来料贴条码可以扫码入库、追溯等等。笔者去了这家工厂审核,就对该IQC进料的课长(台系)要求看看最近的8D。

这8D是这样的:他们的供应商供货给许多厂家,不同厂家对引脚的要求都不一样。笔者这家要求的是比较短,而厂家在送货的时候,因为外包装箱都一样大小,只有标签才能识别是给哪家,结果笔者这家居然把比较长的引脚的货收了。不只是这样,还把产品发到产线加工,因为引脚长导致他们加工过程引脚突出造成测试问题,基本上良率是个位数。

他们的8D是怎样写改善的呢?

第一,供应商必须改良包装,不同引脚的发货的箱子要不一样!供应商居然同意了!

第二,送错货的司机被开除了!

(血压开始升高)笔者就用问题的方式,给对方挖坑:

  1. 你们在接受这批货的时候,已经开始采用了自己的条码标签系统是吗?(是)

  2. 你们以前没有这个系统的时候,有收错的经历吗?(没有)

  3. 你们现在的系统是贴自己的标签,是对照给供应商下单的料号才能发生的吧?(是)

  4. 你们入库以后发料到产线是对照什么标签?自己的而已吗?还有对照原来供应商的标签吗?(我们只对照自己的标签)


如果读者看明白笔者的问题逻辑,估计能发现,这个所谓的防错、可追溯的系统的问题大了。

如果说,他们建立了内部追溯产生的条码,那么对方供应商送货过来的时候,应该是扫码可以确认是否是正确的料号,才能接收,对吧?而能够一路通常无阻的到产线使用,可见其防错环节是非常薄弱甚至是断层。

当一家工厂导入追溯系统产生自己的条码方便各种工作的时候,因为各种料号最少都有8,9千,厂商的料号都各自有其规律,在建立自己的条码序号,就要先确认是否有任何的风险。是否重复使用,是否混淆,是否材料属性归属分类清楚等等规则,都需要一开始的时候就设计好。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外同事如何运用excel的函数方式,自行产生年月日的代码,它这个公式被加密,笔者无从了解,但是非常的方便。今天扫码的日期,会自动的转化为两位数的代码(alpha-numerics,数字和字母)。

还有就是定一些规则,如果有英文字符可能会混淆的要规避,例如0和O, l 和I 看的出吗?

在笔者的经验中,我们的网通产品都需要购买Mac地址给到代工厂使用,有一次就是因为对方接收起始和终止mac 串的时候,就有了I 以为是1,结果发生了非常可怕的事情,就是怕出货的产品的MAC是否有重复。笔者的上司在英国利用Excel的函数,连夜对照了800万确保同样的MAC 不会发货到同一个区域(风险评估),就不需要召回产品。

当然,读者可能会说,现在好多的自动识别、扫描等等,不会有问题。那么,笔者就有这样的案例,和大家说一说。

这家工厂的可追溯性管理,是PCBA在打板的时候,先贴一张高温标签扫码。每个关键站都要扫一次,最后是在包装那边要进行这个动作:比如一箱是5片大板,就必须扫5片,然后产生一张外包装箱子的标签,这标签就会和5片PCBA产生关联性。

问题发生的环节,是在QA到打包箱子前的检验,发现一片板子的标签不合格,要求重新打印。然后,这片板子就被拿到产线,条码标签被撕开,作业员要找人重新打印。离岗后,组长发现一片板子搁置,就询问其它作业人员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惜当时没有人注意。组长一位这片板子是属于产线作业到后段发生标签问题,因此自己去查系统,找到最后工站的记录,认为这板子是属于这个工站显示的最底端待转移,就用系统上的这个编码提出要求打印另外一张标签。

在忙乱中,组长因为有权限先打印了贴上,而作业员还在其它地方找人。因此,当作业员回来的时候,手里的标签(之前扫过的),却已经没有实物。而因为打包发现标签不良的,因为卡在工位少了一片,又被重置加了一片,重新打印包装标签。是的,产线真的忙乱。

这样的操作下,发生的问题是,在关闭工单的时候,系统里的PCBA条码都统计没有错误,因为是一码一片板。但是,在入库对账的时候发现,一片(也就是QA判退的)不见了,但数量是对的。这下子把大家吓了,赶紧从库房把所有栈板拉回来,一一对应。结果发现,也就是组长自己打印的出现了两片在不同的箱子。

整个过程听起来,是一笔糊涂账。

但是,这里背后凸显的,是令人深思的问题。不管工厂导入了如何强大的MES、二维码或者条码追踪等等。我们要认识到的是,我们追溯的,是标签。标签贴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认为正确的产品。坦白说,如果是用激光刻录二维码在板子上,这个好比较好使。贴标签其实会有许多潜在的风险:打印不良要重新打印的管制、标签的粘性不足的风险、人在贴标签过程中损坏标签等等的异常,我们要如何确保重新打印和处理过程仍然是一对一?

从FMEA的角度来说,笔者的经历是,正向流程一般都不会出问题。常出现认为失误的问题,是异常处理的过程:维修、返工、挑选等动作。而异常处理流程,往往不被重视,也没有所谓的FMEA评估风险,连临时设置工站,都很随意的摆放。就曾经,一箱属于汽车Tier1客户的电子板被判退回来返工,结果把整箱的不良送回去,结果可想而知。

人为的失误还有哪些呢?

一个是沟通中的”我以为你懂我“。坦白说,几十年夫妻都可能因误解而争拗,更何况彼此只是同事?

还有另外一种是”帮倒忙“。因为厂内不是有那个指标吗?组长看见操作员不容易,就帮忙操作员把不良品,直接拿到维修那边去。维修也有指标,在忙着,组长见大家都忙,反正自己也懂得,就下手动烙铁。这个发证他也有技能卡,也就是算了。问题出错在,他并没有把板子拿回去原来的站别,而是直接送去一同老化(赶时间、完成目标)。我们是要等到后段终测的时候发现这一台,并没有前面几个站的记录。

所以,在使用所谓强大的MES可追溯、闭环云云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去尝试”违规“破坏这个MES,看看它能不能应付这些异常的场景。

关于人员失误造成的问题,笔者就分享到这里,待续。


剖思质量与管理咨询
质量与管理经验分享和咨询培训,助力质量管理从业人员共同进步,协助企业提升质量交付与构建质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