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离不开供应链 - 从BTS(上文)比较BTO

文摘   2024-08-12 17:12   新加坡  

抱歉笔者前面把BTS打错字成BTO,已经修改过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BTO,build-to-order, 接单生产。

BTO和BTS在表面的流程图上,真的看不出有任何的差异。如下:

对比BTS:

这两者之间其实最大的差异是:

  1. BTS build-to-stock是在库房那边积累成品等候交货;当库房的库存水平降到一个预设的低点的时候,就会拉动生产。当然,这个拉动生产必须确保其周期cycle time是跟得上补货到库房,不至于青黄不接。这背后需要的是如何”平衡“需求”和“供应”之间不会出现太大的(财务上可以承担的起)的差异。BTS的例子可见的有品牌服装、汽车等类型产品或者3C消费品。一般来说,多数是品牌公司会采纳的一个模式。


  2. BTO build-to-order接单生产,它特殊的地方在于具备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假设说客户要求在一周内交货,BTO模式必须也能够完成。有的客户,甚至需要3天内交付或者出到码头,这些无法预测合适客户进来、要货、交付,依靠的是BTO模式运营。 很多中小企业走上”小而美“的运营模式,依靠的不只是独家技术,还有快速”响应“quick response,满足客户要求的交付时间。这种模式很大的依赖其中,就是确保材料库存备料充足能随时应对walk-in走进来的客户,又或者是长期客户没有定时的下单习惯。单子一下,厂商就必须赶快备料、安排产线生产。如果是比较单一属性的产品,比如塑料注塑,基本上是储备塑料粒子,这个还好。


接单生产应该是许多中小企业的运营模式,它可以满足许多比如刚刚创业的团队,一些点子加上厂商贴牌,因此,往往下单来说,对交货的要求是比较紧急。而小而美的厂家必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确保自己的“卖点能力”涉及的材料充足足以应付突然来的订单,而不需要让客户等候材料交付周期才能满足生产。快速响应的背后,是供应链的规划、布局,还有和友商的良好商务关系。

笔者记得以前和国内合资方合作的时候,曾经看过他们的合约要求。他们的客户去参与投标专案,当拿到专案的时候,作为生产商必须在20天内完成生产、调试、包装、交付。从供应链常说的”预测“forecast来安排材料来说,基本上对客户需求是无法forecast的,只能是有备无患。

对于备成品来说,没有必要,而且加工后的产品,无法更改任何规格。加工后的成品已经是”增值“value-added,积累在库房而没有卖出等于是把现金压在库房,没有利息不说,增加了运营对现金流要求的难度。

因此,作为BTO的模式,为了快速响应客户订单要求,无形中就必须要在材料方面先”充足“备好。毕竟,材料生产也有其自己的交货时间lead time。

许多大厂客户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衡量,比如以前惠普采用的:

T = Technology 技术

Q = Quality 质量

R = Responsiveness 响应

D = Delivery 交付

C = Cost 成本

其中,R, Responsiveness响应,就是衡量一个供应商是否能快速响应配合要求及时交付。当然,这其中包括:

  1. 能及时在合约同意下上浮交付达到30%(目前已经知道的);也就是说,客户可以在彼此同意(毕竟供应链在来料方面有其交货时间的局限性Lead time)在滚动预测rolling forecast(还没有需要实质依照执行,通常只锁定最近2、3周的预测数量)上,增加30%的要求;

  2. 能及时在合约下配合预测下调减量;当然,这里面就需要商业智慧的谈判,毕竟厂商是需要依照来料的供求紧张程度加上客户的预测下单要货,突然间的订单数量下调,之前预先安排好的材料谁”买单“是必须说好责任。


BTO运营的模式不好做的地方,就是需要备好材料。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说,如同上文一样,我们需要对各种材料的属性、特性、寿命等等,针对性的安排好存放环境和完善的追踪系统:

  1. 先进先出FIFO First-in-first-out

  2. 可追溯性Traceability - 材料的生产批次、日期等

  3. 寿命管理Life management - 不能等到”过期“那天才报告材料不能用,一般都采取了预警设置,公司内部必须有流程启动复盘这些将要过期的材料如何处置,谁买单(质量成本!)


当然,如果企业做大了,另外一种模式可以搭配BTO,就是和材料供应商做VMI合约。后文我们会谈另外一个模式和VMI,这些供应链模式背后其实对质量管理,特别是风险识别,是深具影响。

企业的规模大小,决定了采购带来多少的权力,对厂商的管控要求或者服务,是成正比的。但是,BTO里面遇到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是,如果是独供材料,因为专利原因,主动权反而是在供应商那里。特别是电子产品如果需要依赖一些主芯片,大概率都是独供,很难找到替代。

这样一来,BTO需要达到客户的快速响应,就必须要备库存。

备多少,要怎样收藏,如果过期,要如何处理等等,这些潜在风险因子,无形中就位潜伏。采购方来说,他们不会去在意这些细节,但是,这些能影响生产品质甚至产品功能的质量风险,就必须有质量团队来进行前期规划。

笔者的经历中,最常见的是:

  1. 预测永远不准导致多余材料

  2. 需求加大往往材料供应不上,导致要买现货spot goods,或者临时买替代料


上面造成质量风险有:

  1. 过期料处理,到底谁该买单?是否有预警?客户吹水需求很大,如果需求低于预期,是否在合约上客户会兜底?兜底多少?邮件沟通黑字白纸是关键证明,是否有保留?退货给厂商是否可能?

  2. 买现货加上急单,是否能充足时间验证可靠性、功能问题等等,配合到交货时间?客户是否黑字白纸同意买现货,并且承担一切责任?包括售后的保固期问题,客户是否会付费?这些安装了现货的产品的追溯性是否有记录?


笔者写了这许多的经验,主要是让大家看到,我们质量管理同仁要面对的,不只是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范围;我们还需要搞清楚供应链,沟通过程,责任归属和定义。这些的背后,都是质量成本。

读者们会发现,去上一门质量工具课,不等于具备成为质量工程师的资格。还需要像一个律师,对合约、对运营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解和解析这些的安排,对质量有什么影响。

剖思质量与管理咨询
质量与管理经验分享和咨询培训,助力质量管理从业人员共同进步,协助企业提升质量交付与构建质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