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是离不开供应链,更清楚的说,是离不开供应链的模式。供应链的模式,很大的部分取决于市场模式和需求,也包含终端客户的行为。质量管理如果不明白自身所处的企业的供应链模式,或者市场行为,就很难针对这个模式进行正确的质量计划和实施管理。
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供应链注重的是supply chain model或供应链模型。不同的模型,对应不同的企业运营模式,当然决定性的行为是被市场和终端客户的订单影响。我们质量同仁首先要明了一些不同的供应链模型,从中找出一些采购行为,然后才会明白质量管理要面对的风险,才能针对性的进行质量计划和实施管理。
笔者局限于篇幅同时也不是这方面打算细说,毕竟不是这个专业,就在底下先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模型。读者们要明白的是,文章文字有限,笔者能力局限表达,因此,阅读只是作为启发的作用,自己本身还需要回去自己的企业作更深度的了解。
常见供应链模型有:
Build-to-stock BTS中文是“按库存生产” - 这个模型是依靠市场预测需求(forecast)生产建立库存。比如说预测市场对某一款服装需求是1万件(所有体型统计),因此就依照这个预测生产然后入库。预测准不准,谁预测、基于什么等等,这些都是供应链的学问,笔者就不多说。我们的对焦是,针对不同的模型去评估对质量管理带来的潜在风险。
Build-to-order BTO中文是“接单生产”。这个模型是,客户下订单后,工厂才启动生产。这其中牵涉到的,是客户要求的交付时间,工厂的供应链如何保证材料充足,能及时响应,按期交付。
3. Engineer-to-order ETO 中文是“按订单设计”。这个模型是,好比铝铸件,厂商本身是有铝材,客户把设计图纸拿过来,厂商依照设计开模生产。设计图纸、规格,是客户提供。
4. Make-to-order MTO 中文是“定做”。定做和BTO很接近,但是定做大体上依赖生产商本身的标准组件。好比做橱柜的,已经有大小不同的框架、托板等等;只需要提供要求或者图纸设计,一套定做橱柜很快就能完成。
5. Assemble-to-order ATO 中文是“按订单组装”。ATO和MTO是有差别的,其在于,ATO在接单前,已经有各种半成品模块。在客户订单过来后,依照客户的规格,把适当的模块组合装配一起称为成品出货。比如电脑来说,客户下单要怎样的配置,厂商那边才从不同的模块、半成品组装测试后才出货:SSD、显像芯片、各种端口、DRAM等等不同的规格要求,都可以因应订单组合一起。
上面大概的介绍了几个供应链模式,有其它更多的就不在这里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当我们质量同仁进入某个工厂、企业工作的时候,该企业、工厂的供应链模式,是我们必须熟悉的必要信息。我们工作上的决策,需要掌握正确、及时的信息,如同笔者在很早期就分享过的。但同样的,我们需要掌握的信息,还是必须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
质量部门只是企业里其中一个部门,绝对不会独立不干涉的和其它部门毫无交涉。在一切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重复的执行保证品质和控制品质的工作。在遇到重大问题或者客户投诉的时候,我们的决策,除了依靠现场所能得到的信息之外,更是需要掌握自己企业、工厂的运营模式、对客户的承诺(合约)。很多的时候,内部的运营模式,很大的部分是供应链,是受客户合约(承诺)和市场驱使。质量部门在处理问题上需要做决策的时候,就必须在关键的信息上有正确和及时的认知掌握着。
我们会在下文谈一谈,不同的供应链模式supply chain model,对质量管理的策略的影响是什么,哪天如果需要读者去规划企业的质量管理策略或者是战略,就会发现,对自身的供应链模式越了解,就越能针对性的制定正确的战略。
笔者必须强调的是,虽然我们质量同仁会拜服那些质量大咖的质量管理理论,却必须了解到,理论和实践永远有一个距离。大咖的思维是站在理论的高度,却不一定对某个行业有深度认知。就以短视频、自媒体这样的行业来说,是不是看起来就不需要质量策略呢?
盲目的追求当下流行比如什么零缺陷、全面质量管理等等,如果按照从大咖所学的套回自己的企业,可能会遇到的首先是各部门的领导的抗拒。笔者目睹一些质量领导,也包括笔者曾经的自己,满腔热血想帮助自己的企业能作出更好的质量水平,却被各部门认为是去干涉和影响到其他部门的运营工作、增加他们的负荷等各种抗议。读者们会发现,就算是如教科书说的,老板必须亲自带领质量改善,各个部门也许在动员大会上会响应号召,后面的各种小靴子不断,最终证明的是:质量管理领导都做不久。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笔者有机会可以分享给大家一些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