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分析思考延伸(二)- 浅谈防错设计的必要性

文摘   2024-06-27 11:45   新加坡  

不论是在汽车行业,还是医疗器械行业,对8D来说,改善包括防错是必须的。因为没有防错Poka-yoke,也称为mistake-proof,才会造成无法防止或者拦截而导致不良流出(从发生问题的当站离开)。

不论是旧版或者新版的FMEA,D detection的探测度,笔者对交换机等大型少量多样产品的定义调整是这样,当站因为一级防错设计,可以是1分。所谓一级防错,是只有一个方法操作,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类似被强迫只能这样才能操作),那么是不可能出错的。二级防错是顺序操作,也只有一个顺序,次序如果错了(可以发生),是无法完成工序的,这样来说,也不会产生错误不良,可以是2分。三级防错是当站的确发生了错误,但是当站探测到可以拦截,那么可以算是是3分。

不过坦白说,当不良品发生的时候,从质量成本考量来说,3分后面要考虑的是,不良处理的流程是否不会出错。往往是异常流程,才是很多问题的发生原因。

笔者曾经分享过POO和POD的概念。

POO point-of-origin问题发生点,POD point-of-detection问题探测点。当POD越是离开POO,则D探测度的分数必须往上走。

也因此,对于PCBA行业来说,在PCBA的value-add产品增值过程,往往在后段,才进行功能终测,这个时候的成本加值,已经是非常的高。前面一些隐性问题,如果到终测才发现,成本昂贵不说,这时候,可能已经生产了不少。

因此,特别是对少量多样的环境来说,我们必须压缩POO和POD的距离,甚至不让它发生是最理想,而防错设计就成为了我们的首选。

我们先来看看笔者底下的这张思维导图:

生产过程的发生的不良,我们可以说,源于人。人,是会有失误的时候。不管是基层员工到研发,都会有失误的时候。当然,造成的原因有很多种,就如上面展示的,是笔者多年经验积累观察到的。

研发设计的错误,可能许多人觉得难以想象。而且,设计错误,一般研发是抗拒承认的,直到出了大问题。

有一台大型交换机的设计,是两边都有电源,都有电缆需要按照左右各自对接插入。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因为都是同样的设计,也为了作业员的方便,电缆的长度、插头颜色等等都是一样,不需要区分左右。可是,这个长度结果是,左边的可以插到右边,右边的也可以插到左边,这就没有必要了。当然,供电方面原则上是没有问题。

大家也许会说,这是很小的事情,不应该会犯错。但,由于中间是一个大芯片的散热片,横跨过去是会干扰到。而偏偏,真的有作业员这样干了。

笔者无法猜测当时的作业员是怎么想的,但是,要考虑作业员是人,有脾气、情绪等等,这些都需要在设计上考虑。比如,今天被组长骂了,心情不好,就胡乱插,等着就是给你来点事。

所以,在设计上,电缆长度必须刚刚好再多一点点,必须考虑到如果故意插到另外一边的可能造成的问题。类似同样的设计,比如许多的信号线的母头,一片PCBA可能要插好几条,而且每条都看起来一样。事实上,排插底下的线路,各不相同,而电缆本身的母头,有一条是交叉的(不知道为什么)。所以,这就形成了“近似物料”可能会造成的风险,把交叉的信号线插到错误的公头,就会出问题。

因此,延申出了“近似物料”的工序要如何管理的问题。

笔者曾经遇到,某大牌公司的产品设计,一共有5种螺丝需要打。而偏偏,这些螺丝当中,有两颗的长度相差不到1毫米。乍看下是很难看得出是有差别的。工程师设计的工序,同一个站打这几颗螺丝,他说,不同盒子放不同的的螺丝,要求员工先后执行,拿一颗打一颗。

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

有的作业员打的顺手,觉得可以一下子拿几颗在手上先后打,结果是,长的那颗打下去,造成了PCB内层短路,被捅了。

在问题分析上来说,是作业员不遵守SOP。

但是,在FMEA来说,这是让作业员有选择,引诱“犯错”。作业员的错误,如果一家工厂有做FMEA,说明没有考虑到“人”的问题,是管理、工程的错误。

防错设计,是因为过去许多的重大问题发生惨剧后,才发现到原来人为失误是必须防微杜渐上去完全的隔绝。不能有,“强烈要求依照SOP执行,否则一律处罚”。轻则产品报废、重则是终端用户触电,反向追溯处罚责任人有用吗?产品的品牌已经受损,是不可逆的。

下面应该是笔者曾分享过的防错三水平:

在生活的例子种,其实有许多的防错设计的考量在里面。

防错设计最好的是第一级,只有一个方法,这是谁都会做的。第二季顺序执行必须有警示系统,如果次序错了,就有警报,同时让工作被强行停止。如果上面两个选择都不能做到,最低限度是第三级的防错设计,就是当站自己检测到不良发生,防止不良流出去到下一站(FMEA的精神)。如下图所示。

另外一个迷思是,培训及格了通过了,就永久有效吗?

依照一些专家的见解,一个人要形成一个习惯,需要最少21天才能养成习惯。工厂由于经常有提桶走人现象,根本来不及习惯养成,人就走了,所以,每个月的人员流失率,和质量问题是可以成正比的。

笔者在珠海工厂得到全球团队的支持,在一起努力做零缺陷流出的时候,其中就有这个21天养成习惯的专项。笔者后来去了深圳,把它稍微改良。在珠海,基本上,我们的产线人员需要能阐述,自己的岗位的工作和关键点,还有就是近期出现的质量问题。在循环的几分钟“考核”时间,作业员不断的给自己增强要注意的事项,也被纠正了作业的方法,直到习惯形成。

以前那种8D回复“强烈要求产线人员依照SOP执行”,正说明了习惯没有形成,而现场管理的确进入一个误区,培训考核及格上岗就是没有问题,是错误的。

最后一个笔者有推行改良的,就是目检人员。

目检人员其实工作责任很大,他们是裁决允收还是判退。但,他们的工资是和其他员工一样,却要被问责,是不公平的。而且,要求他们的肉眼持续维持正常水平检验不疲倦,连续作业8、10个小时,各位读者可以自己先试试看。

妥善的安排工作,让他们有机会休息眼睛等等,我们的结论是,把目检站和前面的两站人员,都培训成多能工,当然,工资也要调一节。让他们每4小时轮岗的结果是,笔者发现,不良漏失出去的%降低了很多。

防错设计,是把“为什么你们的人不遵守SoP""那么简单的操作都会错,你们是怎么管理的”“为什么要颜色区分,看SOP操作不久可以了吗“这些口水战的会议,大大降低,提高士气和效率。

最后,是否自动化就没事了?

我们想一下,自动化难道不是人想出来、做出来的吗?

(打赏终于开通了,各位看官就随意哈,哈哈)

剖思质量与管理咨询
质量与管理经验分享和咨询培训,助力质量管理从业人员共同进步,协助企业提升质量交付与构建质量文化。